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关键议题,涉及如何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责任感、自律能力以及现实观念等方面。文章强调了父母应引导孩子认清现实,培养独立处理问题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父母应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避免过度保护。
父母需要认识到过度保护孩子不利于其抗压能力的培养,应让孩子面对现实的挑战和困境,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观点2: 父母应引导孩子理解现实社会,培养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父母可以通过让孩子参与实际工作和体验生活,培养其责任感和自律能力。同时,父母应引导孩子认清社会的复杂性,学会辨别善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观点3: 父母应关注孩子的品格教育,而非仅关注学业成绩。
父母应将培养孩子的德行放在首位,包括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等,然后扩展利他思维,种下慈悲与宽容的种子。成功的标准并非单一,应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和发展方向。
正文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其中,周轶君老师的分析非常精辟。
她说,放眼全世界,孩子们的抗压能力都不强,美国的社会学家,甚至还就此写了本书《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周轶君从中总结了三点原因:
第一,现在的父母对孩子保护太过,不舍得他们去现实中历练。
第二,反复强调“感受”,导致了孩子们只做喜欢的事,拒绝一切让自己不爽的。
第三,最糟糕,就是给孩子灌输一种“两极化”的价值观,把人粗略地分为好的、坏的,成功的、失败的。
也就是说,有一部分家长先为孩子打造了信息茧房,又让他们缺乏约束,还让他们对未来很迷茫。
所以,有些现实,不让孩子知道,他的成长就只能是盲目的。
尤其是以下几方面,你不说,孩子们永远不会知道。
图/CC0
“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靠自己把握;生命,是自己的画板。”
每个人的一生,都得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
我们可以帮孩子规划路线,扫清障碍,却很难守护他一辈子。
如何面对现实的粗粝,是孩子们逃不过的必修课。
我有个表哥,是种菜的农民。
每年暑假,游学团盛行时,他也带儿子另类游学——让孩子进菜园,择菜、包装、联系经销商。
他还让儿子跟着自己送货,处理各种生意上的事。
一次,有个中间商把价压得很低,转头却以几倍的溢价出手。儿子很生气,想找对方理论,却被父亲一把拉住。
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你要是去找,这人拿掉咱的供货权,损失比现在还大。咱们非但不能去理论,还要笑脸相迎。”
儿子愤愤不平,抱怨说:“这人真是贪得无厌,明明咱们更辛苦……”
父亲笑笑说:“慢慢你就懂了,生活不容易,人心更难琢磨。”
我非常赞成表哥的这种做法。
比起花钱带孩子见世面,把他拽入现实,陪他一起体验,更有意义。
让他看清世道人心,让他明白世界的复杂性。
这些话,你不提前和孩子说,他就会像一张白纸似的踏入社会,那等待他的,可能会是一次次的打击与失望。
养育孩子,要有面向未来的意识。
我们的终极目的,不是把孩子保护在羽翼下,而是让他们长出会飞的翅膀。
有个当老师的朋友,分享过一个故事。
当初三班主任时,她班上有个孩子偏科严重。
语文写作文,怎么写也拿不到好的分数。
她单独给孩子辅导,并给他制订了严格的练笔计划,还要求父母每天监督,反馈情况。
一个学期过后,孩子成绩上来了。
但家长却来找到她,说起了孩子的一些转变,令她很是意外。
这小孩自从成绩上来后,竟开始模仿她的方式,自己管理自己。
孩子制订了作息表,坚持早起锻炼,睡前阅读;明确了年度目标,规划了一年到头的时间分配。
曾经那个拖延的、无精打采的小孩,如今变得有主见、有干劲。
父母很感激,朋友更欣慰,她对我说:
“学习,可以靠他律驱动,但幸福的生活,还得靠自律。”
我想,这就是教育学上常说的“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吧。
没有生下来就自觉的孩子,所以要有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但外界的督促总归有限,根本上,还是得唤醒孩子内心的渴望。
李玫瑾老师说:“自律不是逼出来的,是养出来的。”
先通过他律,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再鼓励和引导他进入自己设定的良性循环。
不要一味地催促施压,适当给孩子一点自主权,激活他的内在动能。
而这些良好的习惯、自律的能力,在孩子长大后会转化成强大的竞争力。
图/《致我的解离》剧照
前阵子,和孩子坐高铁回老家。
坐在我们后面的,是一个十来岁戴眼镜的小男孩。
从上车开始,这孩子就拿着大人的手机一直玩,一会儿刷视频,一会儿打游戏,一会儿看电影,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其间,他妈妈说了好几次:“别玩了,都高度近视了。”
但这孩子就像听不见一样,完全无视妈妈的话。
妈妈又抢了几次手机,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一拿走手机,这孩子就烦躁不安,还发脾气摔东西。
为了让孩子安静,妈妈只能再把手机给他。
其实,这样的画面,我们最熟悉不过了。
网络时代,浅层娱乐早就渗透进孩子们的生活。一部分孩子正在被算法控制,出现了娱乐上瘾的情况。
所以,要趁早和孩子说明白,你沉迷的,都是对你的控制。
那些搞笑视频、洗脑神曲,像钩子一样,牢牢扯住人的精力。而对孩子而言,更深层的危害,还是对他们大脑的影响。
早有研究证实,浅层娱乐会令孩子大脑前额叶功能退化。
看短视频时,大脑在被动接受自动播放的图片、声音、动作等不需要思考的碎片化信息。长此以往,大脑中主管高级思维的前额叶功能就会退化,认知能力和记忆力可能随之受损。
而这一危害,是不可逆的。
为了孩子的未来,必须让他们早早建立起规则意识,学会自我约束。
小到对手机、游戏、浅层娱乐的克制,大到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安全意识的建立。
具体来说,就是要原则清晰、反复提醒,又要循序渐进、有奖有惩。教会孩子收敛欲望,让他们明白做事的尺度在哪儿。
如此,才是对他们的负责。
图/《坏妈妈》
前段时间,山东一个男孩暴打亲妈的视频引发热议。
众目睽睽之下,这孩子先是推搡母亲,后又将母亲踹翻在地。
旁人纷纷来劝,可小伙子听后,更是肆无忌惮,说有本事就报警。
这件事,让许多人都看得揪心。
曾经,我总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就好了。
可无数事实证明,年龄不是绝对因素。
不进行品格教育,孩子再大也是不懂感恩的巨婴。
《礼记·学记》中,对“教”有一个定义。
意思是,要培养孩子们的善,补救他们的过。
养育一个孩子,不单是让他身体正常发育,更重要的,还是德行培养。
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开始,培养孩子谦恭有礼、谨慎诚信的态度。
然后扩展到利他思维,在他们心里种下慈悲与宽容的种子。
最后,才是学习知识。
把做人放在做学问之前,万万不能本末倒置。
图/《安娜》
女儿曾问我:“如果成绩不好,是不是很失败?”
我本想说,作为学生,衡量你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成绩。但转念一想,这标准果真是如此单一吗?
就像我现在,虽然没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照样过得有滋有味。
刚毕业那会儿,家里也希望我考编,但我试了几次没考上,是真卷不过其他人。
于是我就先进会计师事务所干了几年,现在做自由撰稿人。
我不是什么成功人士,但日子也过得去。我经营着自己的爱好,能赚钱养活自己,整个人非常自洽。
想到这儿,我就对女儿说:
成功的标准不唯一,当不了学霸也没关系。
只要你认真生活,积极做事,不放弃追求,永远热情洋溢,未来的日子不会差。
很喜欢作家梭罗的一句话:“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半径,就有多少生命的途径。”
圆有无数条半径,人生也该有千万种选择。
允许孩子做自己,也允许他不必成为“别人家的小孩”。
我觉得,这就是爱。
图/CC0
很多人都讨论过:怎么做才算给孩子最好的保护?
有家长说,把孩子的生活打理好,让人一看就是被养得很好的小孩。
有家长说,要多吃饭多锻炼,让孩子身强体壮,跑赢同龄人。
还有人说,要努力赚钱,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
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饱含爱与期待,令人很动容。
但有个答复,给我的印象极深刻。
他说:给孩子最好的保护,是让他看清现实,学会为人处世,明白世道人心;是让他在复杂的社会里,有安身立命的本事,有辨别善恶的智慧,有托举自我的能力。
对的,是这样。
我们不能陪孩子一辈子,那就把我们的经验传递给他。
如何做事,如何看人,如何对待自己。
学会了这些,孩子才会真正意义上拥有自己的人生。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4年第20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ID:xdfjtjy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