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丁香学术
「丁香学术」是丁香园旗下科研类公众号,致力于传播有价值的学术报道,解读有深度的学术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Tiffany的英语教学反思  ·  2025年春季学期教师专属日历 ·  昨天  
Tiffany的英语教学反思  ·  2025年春季学期教师专属日历 ·  昨天  
搜猪  ·  生猪现货日报|全国均价15.1元/公斤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丁香学术

NEJM:毛颖、张文宏、王卫庆、宁光、黄河、徐瑞华等人近期发表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

丁香学术  · 公众号  ·  · 2024-12-06 16:58

正文

2024 年 11 月 21 日上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杨鹏飞团队牵头开展的两项大型 RCT 结果-PROTECT-MT 研究、MAGIC-MT 研究同时在《柳叶刀》 (Lancet) 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 两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重磅发布!两项研究成果均聚焦于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关键技术,以坚实的中国数据回应全球卒中治疗领域中的热点争议。此次两大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同时发布我国专家前沿成果,展现了我国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医学科研创新方面的强劲势头,彰显了国内医学事业建设的显著成效。


成果发布会 (图源:海军大发布)


众所周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柳叶刀(Lancet)、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英国医学期刊(BMJ),被合称为「四大顶级医学期刊」。其中,NEJM 是由马萨诸塞州医学会(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所出版的评审性质的综合性医学期刊,1812 年由约翰 • 柯川博士创办,至今已连续出版超过 200 年。NEJM 作为一份全科医学周刊,出版对生物医学科学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主题方面的医学研究新成果、综述文章和社论。内容涵盖内科学、过敏/免疫学、心脏病学、内分泌学、肠胃病学、血液学、肾脏疾病、肿瘤学、肺部疾病、风湿病学、HIV 以及传染病等专业领域。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 NEJM 期刊发表的来自中国学者的研究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例如,此前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教授团队在 NEJM 连续发表了两篇关于缺血性中风的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点击解读: https://mp.weixin.qq.com/s/S1 H4jJzEUqatSk49RCnygA )。 另外,NEJM 也会邀请中国学者为「研究背后的科学」(Science Behind the Study)栏目进行撰文 (点击解读:

https://mp.weixin.qq.com/s/G717EZn_ZMhKSWMnMNc4 Kg )。 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最近国内学者在 NEJM 期刊发表的最新研究进展!



1


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迎来新方法


2024 年 11 年 20 日,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等团队合作在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 「Middle Meningeal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Nonacute Subdural Hematoma」 的文章(图 1)。研究人员通过联合国内 31 家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疾病中心,共同完成了针对辅助性脑膜中动脉栓塞(Middle Meningeal Artery Embolization,MMAE)治疗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MAGIC-MT)。研究结果显示,辅助性脑膜中动脉栓塞术与常规治疗相比,90 天内有症状血肿复发或进展发生率与常规治疗组相似(6.7% vs. 9.9%;P = 0.10),但前者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低(6.7% vs. 11.6%;P = 0.02)。此外,该研究也证实,辅助性脑膜中动脉栓塞结合传统治疗对比单纯传统治疗并未在减少血肿复发或进展方面显示出统计学差异,但却能够显著降低无需钻孔的症状性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血肿进展率。另外,在将血肿复发或进展导致的神经系统相关死亡患者纳入首要终点时,辅助性脑膜中动脉栓塞也可以显著降低所有症状性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复发与进展率。总的来说,该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临床研究为全球提供了一种治疗非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新方法,以「中国答案」造福全球患者。

图 1  相关研究(图源: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


南方医院乙肝治愈研究成果-表面抗原转阴率大幅提高!


2024 年 12 年 5 日,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的侯金林教授团队在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 「Xalnesiran with or without an Immunomodulator in Chronic Hepatitis B」 的文章(图 2)。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 DNA 病毒,可以在肝细胞高水平复制并导致轻微病变或严重肝损伤。研究人员通过 II 期随机试验,评估小干扰 RNA(siRNA)分子 xalnesiran 联合或不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研究人员将 159 名接受核苷或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后达到病毒学抑制的慢性 HBV 感染患者被随机分成五组。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结束后 24 周,五组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转阴率分别为 7%、3%、12%、23% 和 0,这表明 xalnesiran 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显著提高 HBV 感染患者 HBsAg 转阴率。在安全性方面,xalnesiran 联合治疗的不良事件与单独使用这些药物的不良事件相似。第 1-4 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97%,第 5 组的发生率为 77%,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升高是第 1-4 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总的来说,该研究不仅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全球范围内抗击 HBV 的努力贡献了重要的力量。据悉,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侯金林教授是本文第一和通讯作者,罗氏公司 Katerina Glavini 博士是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其他共同作者包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谢青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华瑞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唐红教授。


图 2  相关研究(图源: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


糖尿病患者血压多少才合适?

BPROAD 研究最新成果揭示糖尿病血压控制新策略!


2024 年 11 月 16 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联合宁光院士等团队合作在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一篇题为 「Intensive Blood-Pressur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的文章(图 3)。研究人员通过纳入 145 个二级和三级医院的 12821 名 50 岁及以上、收缩压升高合并心血管风险增加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完成了一项随机、开放标签、结局评估者持盲、平行组设计的中国成人 2 型糖尿病降压治疗目标(BPROAD)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 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在谨慎监测多种降压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低血压与电解质水平的前提下,降低收缩压至 <120 mm Hg 与降低收缩压至 <140 mm Hg 相比,可以显著减少 21% 的主要心血管疾病相对风险。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在中位随访 4.2 年期间,强化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非致命性中风、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治疗或住院,或心血管原因死亡的复合事件)发生率为 1.65/100 人 · 年,而标准治疗组为 2.09/100 人 · 年,风险比为 0.79(P<0.001),表明强化治疗组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降低(图 4),该发现进一步支持了更严格的收缩压控制目标,为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管理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并这可能改变临床实践中的血压管理策略。总的来说,BPROAD 研究为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管理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尤其是在心血管事件预防方面!

图 3 相关研究(图源: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4


新靶点药延长晚期胃癌生存期


2024 年 9 月 16 日,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在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期刊发表研究 「Zolbetuximab in Gastric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Adenocarcinoma」 的文章(图 4),该研究报道了一种新靶点药物 Zolbetuximab 联合化疗在局部晚期/转移性 G/GEJ 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多临床试验合并分析结果。研究人员共纳入 1072 例患者,被随机分配至 Zolbetuximab 组(537 例患者)或安慰剂组(535 例)。研究结果表明,在 HER2 阴性、无法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或胃食管交界处腺癌患者中,靶向 Claudin 18.2 的单克隆抗体 zolbetuximab 联合化疗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zolbetuximab 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恶心(76.0% vs. 56.2%)和呕吐(66.8% vs. 34.2%),这些不良事件与早期结果一致,未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总的来说,zolbetuximab 联合化疗相比安慰剂联合化疗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也将为这部分晚期胃癌患者一线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图 4 相关研究(图源: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5


中国新药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提供新选择


2024 年 6 月 19 日,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张磊教授团队在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期刊发表研究 「A Novel Anti-CD38 Monoclonal Antibody for Treating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的文章(图 5)。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以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研究报道了一项抗 CD38 单克隆抗体(CM313)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共纳入研究的 22 例患者,其中 21 例(95%)在治疗期间连续两次血小板计数至少为 50×109 /升,中位累积反应持续时间为 23 周(四分位数范围为 17 至 24 周)。第一次血小板计数至少 50×109 /升的中位时间为 1 周(四分位数范围为 1 至 3 周)。试验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发生的最常见不良事件为输注相关反应(32% 的患者)和上呼吸道感染(32% 的患者)。经 CD38 靶向治疗后,ITP 被动模型小鼠外周血 CD56dimCD16+自然杀伤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 CD32b 表达、脾脏巨噬细胞数量均下降。总的来说,抗 CD38 靶向治疗通过抑制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血小板细胞毒性快速提高血小板水平,通过清除浆细胞维持长期疗效,并且主要与低度毒性作用相关。

图 5 相关研究(图源: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6


浙大附一院联合复旦大学等团队

首创 CAR-T 与 HSCT 贯序疗法治新方案,成功治疗难治性白血病


2024 年 4 月 24 日,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教授联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鸿声教授团队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