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过凡夫的日子,念弥陀的名号。欢喜信受,与佛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黑龙江省商务厅  ·  新华鲜报丨交易额增长超九成!“China ... ·  昨天  
黑龙江省商务厅  ·  新华鲜报丨交易额增长超九成!“China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佛成道日 | 只念阿弥陀佛,是对释迦佛不恭敬吗?

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 公众号  ·  · 2021-01-19 06:00

正文



编 者 按




明天农历十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世尊在娑婆世界八相成道,目的究竟是什么?


世尊成佛之后,与阿弥陀佛将上演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们平时为什么只念南无阿弥陀佛,而不是念南无释迦牟尼佛?


我们念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会怪罪我们吗?


敬请观看视频,听净宗法师为我们一一解答。





视 频






主讲 | 净宗法师






净土宗道场以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为道风。不过,逢释迦佛圣诞,我们也念三声“南无释迦牟尼佛”。


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


这样是不是太偏执了?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你们既没有供,平常也不怎么念,只是在释迦佛诞的时候念三句,是不是太执著了?


是不是对释迦佛不恭敬?


其实以净土门来说,这不仅不是不恭敬,反而有极大的恭敬在当中,释迦佛会非常欢喜。


或者有人说,“净土宗不是专修念佛吗?这天念了几声释迦牟尼佛,算不算杂修呢?”


这不算杂修, 这只是在特殊的时间点,我们感念释迦牟尼佛的恩德,给我们讲述了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如果没有释迦牟尼佛来此娑婆世界,我们怎么知道有西方极乐净土呢?我们怎么知道有念佛法门呢?


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恩德是非常深重的。


虽然如此,我们日常的行业仍然是一向专念,因为这是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的。





在净土三部经中,有两处讲到阿弥陀佛显现在释迦牟尼佛讲经的法会上。


第一处:《大经》结尾的“现土证诚”。


释迦牟尼佛讲完四十八愿成就,讲完三毒五恶段之后,说:



阿难,你想见阿弥陀佛吗?


想见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啊。





那你起来礼拜吧。


阿难就礼拜,这时候就看见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


实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


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这个景象就是阿弥陀佛出现在释迦牟尼佛讲经的法会上。


第二处:《观经》第七观“华座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正当释迦牟尼佛要给韦提希夫人说“除苦恼法”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显现了。这也是阿弥陀佛显现在释迦牟尼佛的法会当中。


善导大师说,这部《观经》是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两尊佛所讲的。当然主场是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讲得多;阿弥陀佛只在第七观当中显现出来,但这对我们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接着来看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当中,是如何解释的释迦佛和弥陀佛的关系,一共有九段法语。



一、“依教开宗”之文



第一段法语在《圣教集》457页,十四行偈当中:


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


“二尊”就是此土世尊释迦牟尼佛、极乐世尊阿弥陀佛。善导大师说,“我是完全乘托着、依靠着、依奉着此土的释迦牟尼佛以及彼土的阿弥陀佛,这两土世尊的教导,来广泛开演净土法门的。”


所以,《观经》是两土世尊的共同说教。


释迦牟尼佛说十六观法、三福九品,这是释迦佛的讲法;阿弥陀佛在第七观显现,这是弥陀佛的讲法。所以是两土世尊,“二尊教”。




二、“观经教判”之文



“二尊教”,以善导大师的教判是这么说的。《圣教集》459页:



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娑婆化主”是释迦牟尼佛。他因韦提希夫人“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的邀请,就“广开净土之要门”;前面也说“广开净土门”。


“娑婆化主”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属于“要门教”;“安乐能人”指阿弥陀佛,“显彰别意之弘愿”,属于“弘愿教”。这两尊教各有所属,弥陀佛是弘愿教,释迦佛是要门教。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释迦牟尼佛的要门教,在于说定散二善:修十三定观、三福九品,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也包括一切佛法当中定散二善的修行方法,回向愿生净土。


它的最终目标、利益、效果,在“回斯二行,求愿往生”,要我们回转定散二善,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让我们修行定散二善,断烦恼,在这里成菩提。当然,如果有这个根机,就是圣道门。


就净土门来说,是“回斯二行,求愿往生”,这句话到这里就终止了。


接下来说: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弘愿”就是弥陀教,这就不一样了,前面说“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但是能不能往生,没有下评论。在要门教当中,释迦牟尼佛说“你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至于怎么往生、能不能往生,是在下面说的,“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即能够往生,是因为仰仗了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


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恩德,指明了西方极乐净土的方向,说“你要去往生”。


他通过什么来达到这个目的呢?


通过宣说定散二善,通过宣说一代教法,而一代教法都可以收摄在定散二善当中。


所以一代教法都是六字名号的脚注,都是净土门的前导引。讲一切定散二善的目的,是要“回斯二行,求愿往生”。


至于往生的根本原理,释迦牟尼佛很谦让,说这不是他的能力,而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所以我们专念阿弥陀佛,道理就在这个地方。


释迦牟尼佛是让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怎么去呢? 就是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


下面还有两句话:


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


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


这里也有一对净土宗的专有名相:释迦教叫作“发遣教”,弥陀教叫作“来迎教”。


“发遣”就是派送,“你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仰惟释迦此方发遣”,释迦佛在娑婆世界对我们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你要去往生啊!你要去啊!”唤醒我们,推我们一把:这叫“发遣”。


发遣之后,“弥陀即彼国来迎”。释迦牟尼佛发遣的当下,阿弥陀佛立即从极乐世界来到娑婆国土迎接我们。


“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彼唤”就是阿弥陀佛在彼岸呼唤我们;“此遣”,释迦牟尼佛在此岸说“你要去!你要去!”我们不能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这是两土世尊的慈悲。


这一段是说明两土世尊的关系,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说「你要去!”阿弥陀佛说“我来接你!”他们两个互相配合,对我们有引导的恩德。





三、“定散机受”之文


《圣教集》466页:


问曰:定散二善,因谁致请?


答曰:定善一门,韦提致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


《观经》中有定善门和散善门。


问曰:未审定散二善,出在何文?今既教备不虚,何机得受?


不知道定散二善是在哪里讲的呢?当然,这里如果详细开解的话,有很多细微的地方。


下面一句,“今既教备不虚”,今天既然佛讲法,讲定善,讲散善──定善散善是一种教法,也有人认为是行法──不管怎么样,佛讲教法是要利益众生的,不会虚说。


“何机得受”,什么样的根机能够接受定散二善的教法呢?这里就有很多疑问,按说定善就是给定善根机说的,散善就是给散善根机说的,为什么还要问“何机得受”呢?这一问,里面大有学问。


下面善导大师就解释了:


一者、谤法与无信,八难及非人,此等不受也。


斯乃朽林顽石,不可有生润之期。


此等众生,必无受化之义。


谤法之人诽谤佛法,以及不相信的人,当然就没办法了。


接下来说:


除斯以外,一心信乐,求愿往生,


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我们一听到这样的话,就知道是讲念佛的。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上尽一形,下收十念”,就是“乃至十念”。


“乘佛愿力,莫不皆往”,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


定散二善这个教法,是哪种人来接受、受持呢?


是念佛之人。


也就是说,念佛就算是受持了定善教和散善教。定善教和散善教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但目的不是让我们一定要修行十三定观或三福九品,而是说“你只要念佛,就是听了我的话”,大方向要明白。


这里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念佛反而是接受了定散的教法?这要结合《观经》的最后一段经文来说明。《观经》的最后说: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整个定散二善都属于释迦牟尼佛讲的佛语,那么定散二善怎么个持法呢?就是“持无量寿佛名”。“持无量寿佛名”就是念佛,所以念佛之人就持受了定散二善的佛语。


所以,善导大师才在这里解释说“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这就是“持无量寿佛名”,这样的人就受持了定散二善的教法。


我们专修念佛,岂不就是顺应了释迦牟尼佛讲的定散二善?我们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孝子?是不是真佛弟子?是不是对释迦牟尼佛不恭敬? 很恭敬,大大地恭敬!


因为释迦牟尼佛讲定散二善,讲“回斯二行,求愿往生”,我们都在求愿往生。


我们讲这一段,是为了了解两土世尊的关系, 我们依奉专修念佛的教法是对释迦牟尼佛最大的恭敬和孝顺。





四、“华座观”之文


接下来看第七观,第七观是非常精彩的一观。《圣教集》第593页,这段文再读一遍: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阿难啊,韦提希啊,好好听,好好听!我为你们说除苦恼法,你要记住了;不仅自己得利益,还要向所有人说,到处宣传。”


但是,释迦牟尼佛只是把这个话题提出来,还没开始讲,阿弥陀佛就出现了。就好像电影镜头一切换,就从娑婆世界切换到了极乐世界。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说是语时”,释迦牟尼佛正说到“除苦恼法”的时候。


“无量寿佛住立空中”,阿弥陀佛一下就显示出来了。


“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一边一个。


“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这就是前面讲的,阿弥陀佛突然出现了。


这里的意义非常深,是要说明阿弥陀佛的本身就是除苦恼法。


释迦牟尼佛说除苦恼法,怎么能够除我们的苦恼?我们的苦恼就是六道轮回之苦、无明烦恼,被烦恼贼所害。


靠定散二善能除我们的苦恼吗?不可能;靠三学六度能除我们的苦恼吗?不可能。


所以阿弥陀佛就说:“别误解了,我才是除苦恼法。”阿弥陀佛毛遂自荐,“啪!”一闪身,这就是除苦恼法。


当然,第七观是讲“华座观”,所以也显示阿弥陀佛的正报佛身和别依报的花座、正觉花是一体的,不分开的。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正觉莲花就是我们的除苦恼法,“不取正觉”的正觉佛身也是我们的除苦恼法。


这是显示依正一体,正觉花和佛身是不离的,所以下面就讲了“华座观”。要这样来理解。


善导大师解释说:


正明娑婆化主为物故,住想西方;

安乐慈尊知情故,则影临东域。


这两句话就像一副对联一样,很优美。


“娑婆化主”就是释迦牟尼佛。


“为物故”,为了众生的缘故。前面释迦牟尼佛说“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他是为了怜悯我们娑婆世界的苦恼众生。


“住想西方”,娑婆世界的众生烦恼特别重,能够修行的、自力解脱的太少了。为了救度这样的众生,释迦牟尼佛心心念念想着西方极乐世界,要把我们引到极乐世界去。


所以“为物故,住想西方”,是要把我们的眼睛、目标引向西方,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叫作“住想西方”。“住”是安住,“想”是我们的念头,我们的心念要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不仅自己如此,也引导我们要如此。


“安乐慈尊知情故”,安乐慈尊知道释迦牟尼佛的心意,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安乐慈尊知道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情况,知道我们的根机、能力,知道我们业障重、不能做到,他知道我们的状况。


“则影临东域”,“影”是影现;“东域”就是指我们娑婆世界。阿弥陀佛从西方极乐世界来到东土。这显示两土世尊的教化是多么善巧。


斯乃二尊许应无异,直以隐显有殊。


释迦牟尼佛许我们说除苦恼法,阿弥陀佛就应现在空中,阿弥陀佛的佛身就是除苦恼法。


所以,善导大师判第七观是众生得益的地方,属于“得益分”。为什么说这是众生得益的地方呢?因为阿弥陀佛的显现。净土法门,众生得利益是得在阿弥陀佛本身,不是在其他地方得益。这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必须清楚。


为什么要分辨这个?得益分在哪里不都可以吗?不是的,一定要在这里说明。


明弥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也。


明弥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既能不舍本愿,来应大悲者。


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这都是说明,阿弥陀佛的显现,证明我们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能够除一切娑婆轮回的大苦恼。





五、“真身观”之文


第九观“真身观”中有一段文,也是很难理解的。《圣教集》615页: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此《经》”就是《观经》,“标”是指向、标明、显示。意思是说,《观经》的定善十三观和散善三福九品,只是显示专念名号得生。


这句话一般人说不出来;善导大师说了,有的人也不敢相信,听不懂。为什么呢?《观经》的十三定观说得明明白白,哪一观你观成就了,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九品也说得明明白白,每一品回愿求往生,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难道善导大师是外国人吗?他不懂得中国字吗?为什么他说定散文中只讲了专念名号得生呢?


这就让我们不解了,“经文明明讲的是定散二善回向可以往生,善导大师却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我们要了解,善导大师深入经文的本质,理解是十分透彻的;并不是像一般人看文字,就死在文字下面。前面善导大师讲定散二善的时候,说“回斯二行,求愿往生”,就说到这里为止,不往下说了,分寸把握得很好。


这里说“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定散二善只讲一件事,就是指向专念弥陀名号往生。然后说念佛之人“持无量寿佛名”“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这样的人就是受持定散二善的教法。


所以,是以定散二善来显明念佛,是通过定散二善来赞叹念佛。


定散二善叫作教门,是赞叹之教;念佛是行门,是受赞之行。这就是答案,通过定散二善指向专念弥陀名号。


我们专念弥陀名号就是在受持定散二善,就是随顺了释迦牟尼佛的教导。




六、“深心释”之文


再看“三心释”中的“深心释”。《圣教集》647页最后一行:


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


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


意思是一样的。说定散二善、三福九品,是要证明、证诚以及赞叹阿弥陀佛的依报、正报,目的是要我们欣慕极乐世界,使我们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欣求、羡慕西方净土的功德利益和清净庄严。到底怎么去呢?还是靠专修念佛去往生,靠弥陀的愿力去往生。


总之,释迦牟尼佛的分寸、分际,定散二善教法的边界,是指向极乐净土,证赞彼佛依证二报庄严,让我们欣慕。所以,不可以直接说“我就靠定散二善求往生”。


即使是以定散二善回向求往生,它的根本原理、动力, 还是在于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不是靠我们的定散二善和自己修行的功德力。




七、“二河白道喻”之文


再看最有名的“二河白道喻”。在这个比喻当中,也说到了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的关系。比喻就不全说了,从《圣教集》657页看起:


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


“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东岸上有人劝声,这是谁啊?是释迦牟尼佛劝我们。


“仁者”,给我们带了个帽子,这帽子暖和不暖和?舒服不舒服?光荣不光荣?这个帽子尊贵啊!释迦牟尼佛喊我们“仁者”,“仁”就是慈悲、仁爱,这弄得我们很不好意思。


“但决定寻此道行”,在水火二河当中有一条白道,你只要决定顺这条白道过去。


“必无死难”,一定没有死难,不会死的。


“若住即死” ,有人说“我就在这里度众生”,释迦牟尼佛说“若住即死!”还度什么众生?不到西方净土,就“若住即死”。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你要去,你要去”,也就是“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对岸有阿弥陀佛的呼唤声。前面说“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这里也说“此遣彼唤”。西岸上有人在呼唤我们,“汝一心正念直来”。


释迦牟尼佛对我们很客气,阿弥陀佛对我们很“不客气”,直接就喊“你”──这不是不客气,是非常慈悲,喊“你”,就不是别人,不要搞错了。“汝”就是“你”的意思,这打得准,比导弹还准。喊“你”,你就没有躲闪的地方,佛和你直接面对面,“汝一心正念直来”。


有人说“这是喊善导大师吧?这是喊祖师吧?这是喊菩萨吧?这是喊龙树菩萨吧?这是喊出家师父吧?这是喊念佛心清净的吧?我不行,我还有业障,我还有烦恼。”


阿弥陀佛喊“汝”,就是有烦恼的你,“汝”就是你罪恶生死凡夫。所以这个“汝”非常准,非常直接、透彻。


“汝一心正念直来”,这几个词对我们都有对治的作用。你正在三心二意,这个佛、那个佛;这个菩萨、那个菩萨;这个法门、那个法门……。阿弥陀佛说不行,一心!正念!其他的都不是正念,只有念佛是正念。


有人说“我有清净心”,那都不是正念。 “直来”,阿弥陀佛知道你想逃跑,想拐弯,“不行,直来!”所以,这六个字就把你抓住了,“一心正念直来”,跑都没地方跑。


有人说“我退休以后再念佛吧! ”那不行,那就晚了, 现在就开始念,“直”就是直下,当下就要念佛。


有人说“我诵完《地藏经》再来念佛吧!”那就绕弯了, 现在就念,直接就念, 不要绕弯,不要拐弯,不要拖延,这叫「正念直来”,直接就来了。


有人说“不好意思,我打扫干净一点,洗洗脸,擦擦脚”──来不及了,丑样就丑样,你就来吧,这叫“直来”;“ 化妆了,漂亮点再来”,那就不叫“直来”了,就弯了。这条白道是直的,你一弯就掉到河里去了。“汝一心正念直来”,像我们开车上了大桥,要直着开,弯着开不就撞到桥栏杆了吗?


我们和阿弥陀佛,一家人不讲两家话,一家人彼此不用不客气。佛喊我们直接喊“汝”,「你要直,要一,要正”。


这几个字干脆有力量:“一”,没有二;“正”,没有偏;“直”,没有弯; “汝”,没有他,就是你。 所以我们要有耳,要听佛慈悲的呼唤。


然后阿弥陀佛又说了四个字,“我能护汝”,这四个字多有力量,多慈悲,多给我们底气!阿弥陀佛说“我能保护你,你不要怕有烦恼,你不要怕贪瞋水火二河凶猛,我能保护你,你怕什么呢?”这句话就是给我们壮胆,“众生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决定寻此道而去,必无死难。”


“我能护汝”,这四个字多有力量!


“我”就是阿弥陀佛;


“能”,阿弥陀佛有这个能力,不用怀疑;「


“护”就是护念、保护;


“汝”就是你。


所以,佛和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就是我和你的关系。


“我能护汝”,我有能力,你没有能力;你需要保护,我能保护你;你业障重,你烦恼重,你心不清净,你造业多,你修行不行,没有开智慧,没有开悟,什么都不行,但是我能保护你。


阿弥陀佛怕我们不放心,又说“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众”就是所有、一切;“不畏”就是不要害怕。“众不畏”就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要考虑,不用害怕,你不要害怕会堕入水火二河。并不是叫你把水河抽干,把火河扑灭,你没那个时间,也没那个能力。


水火二河即使在,也没有关系,你不会掉下去,不会堕入水火二河当中被烧、被淹。水就代表贪欲,火就代表瞋恨,“水火二河”就代表贪瞋烦恼。


所谓“此遣彼唤”,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恩德是发遣,阿弥陀佛是在彼岸呼唤。


后面还有一段,《圣教集》659页: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前面说“仰惟释迦此方发遣”,这里说“仰蒙释迦发遣”。“仰”就是在下面高高地看向上面。因为释迦佛对我们的恩德非常深重,所以我们是低低地在下面仰承。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释迦牟尼佛对我们最大的恩德就是告诉我们“你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要去往生,你要愿生彼国,你要决定寻此道往前去。”


“又藉弥陀悲心招唤”,阿弥陀佛在对面招唤我们。


“今信顺二尊之意”,前面说“今乘二尊教”,这里说“信顺二尊之意”,这不就是两土的教法吗?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就是“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阿弥陀佛的教法就是“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就是指第十八愿:


“一心”就是“至心信乐”。


“正念”就是“乃至十念”。


“直来”就是“欲生我国”。


“我能护汝”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不要害怕掉到水火二河当中。这都是保护我们。


“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我们天天在顾水火,“师父,你看我这么多烦恼,怎么办?”我小的时候,上学的路上有一条河,水很大。河上有一座独木桥,小孩走着走着就掉到河里去了。为什么呢?因为底下的水很清澈,小孩一看到水就会担心,然后就感觉桥在晃,就掉下去了。


我们不要看河水,“不顾水火二河”,“顾”就是照顾、看顾。不要看它,你就顺这条道走;如果你顺着桥走,你就看着对岸。大人就说“你别看水里,你一看水就慌了,好像桥在晃,就掉下去了。看着对岸,然后顺着桥就过去了。”


我们念佛也是这样,佛指向西方,让你看西方极乐世界,谁让你看贪瞋烦恼啊?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善导大师当然了解我们,拿眼罩给我们遮上,不让我们看水火二河。


“不顾水火二河”,这句话就是给我们戴眼罩。那你还看什么?有的人把眼罩摘下来去看,天天看自己有多少烦恼,有什么好看的?不看也那么多。要是数钱,你还可以看看有多少钱,看看有多少功德法财,烦恼有什么好看的呢?


佛跟我们说“不顾水火二河”,叫你不顾,你天天顾。“师父啊,我烦恼这么多,怎么办啊?”怎么办?“不顾水火二河”,不要看,不要管,不要讨论。有佛保护你,不用怕。你欠了业债,六字名号的钱还不够还那点小业债吗?


所以,不要管这件事, 业债要交给阿弥陀佛,要交出去。 我们小凡夫就是舍不得交出去,捏在自己手上。烦恼捏在自己手上没好处,要交给阿弥陀佛,交出去就自在,豁达。


有人说“那我怎么对得起佛呢?我得把烦恼消灭干净了,才好意思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说“汝一心正念直来”,你又绕弯了,又要在脸上涂脂抹粉。


见阿弥陀佛要素颜相见,不要涂脂抹粉。


有的人不会入定,“我虽然不会入定,我还会盘腿啊,我会打坐啊”;没有开悟,“没有开悟,我也比你强一点,我还会读经啊。”这些都没有必要,一点意思都没有。


“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每一念都不要离开这条愿力之道。所以,我们是眼睛看着西方,脚下走着白道,不要看水火二河,这样叫“念念无遗”。


“乘”,就像我们乘车、乘船一样。我告诉大家,二河白道就像飞机场的电动传送带,你往上一站,不用走路,它就把你送过去了。


二河白道就是这样,不用你走,这叫“乘”。什么叫“乘”?乘车,你坐上车后,车帮你运动。 二河白道你只要往上一站,也就是打定主意念佛了,传送带就送你过去了,这是肯定的。


因为古代没有传送带,所以没办法打这个比喻。现在有了,我们就知道,肯定是这样的,往传送带一站就过去了。不然这个“乘”字就讲不明白,“乘彼愿力之道”,“乘”就是乘车、乘船、乘传送带。到超市去买东西,往传送的电梯上一站,人就上去了,还需要自己走吗?二河白道也是这样的。


舍命以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八、“选择付嘱”之文


《圣教集》709页: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一段刚才我们已经简单说过了。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释迦牟尼佛真的慈悲,虽然说定散两门,利益在哪里?“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但是只到这里利益还不完整,只讲了一半。“我求愿往生,得没得到呢?”就好像东西含在嘴里没吞下去,还不是你的东西。所以,“定散两门”是把食物夹到你嘴里了,“望佛本愿”才吞下去。


所以下面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你的肚子才吃饱了,踏实了,安心了。


释迦牟尼佛讲定散两门的利益,是“回斯二行,求愿往生”;完整的实现,则是“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就在这里显示得非常清楚。


佛自己也说“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不是持十三定观,不是持三福。能够受持无量寿佛名,就是受持了整个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九品。所有一切定散二善修行的功德利益,都在六字名号里。所以不要搞错了,看经一定要依据传承,一定要依据祖师的解释。




九、“六字释”之文


第九段在《圣教集》483页: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我们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的时候,“南无”两个字里就有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因为“南无”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我们念“南无”,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定散二善的功能在我们身上显示出来。


所以,念这句六字名号,不仅是念佛,也包含了定散二善的作用。定散二善的目的和功效是“回斯二行,求愿往生”,“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


我们念“南无”就有欣慕、有归命、有发愿往生。所以,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定散二善的教法,都含在“南无”两个字之内。我们念“南无”两个字,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好弟子。


你还说“我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没有念释迦牟尼佛”,那是耳朵不灵,没有开悟。不要说“我只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念南无释迦牟尼佛”,非也! 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就已经有南无释迦牟尼佛在里边了。


因为“南无”就是发愿回向,就是定散二善,就是“回斯二行,求愿往生”,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就是释迦牟尼佛指向的西方,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发遣之教;我们就随顺佛教,随顺佛意,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我们看这段“六字释”就非常清楚。“南无”两个字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此土的发遣 (“发愿回向”就是释迦牟尼佛在此土的发遣 )。


当然也有阿弥陀佛在彼土的呼唤,说“汝一心正念直来”。“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招唤,“阿弥陀佛就是你的修行,阿弥陀佛就是这条白道,你顺着白道而来,我能护汝,不要害怕会堕于水火二河之难。”


所以,这句名号当中就包含了释迦牟尼佛的发遣和阿弥陀佛的来迎,两土世尊都在一句名号当中。


我们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两土世尊都念到了,甚至十方一切诸佛都念到了。


这个道理是非常清楚的。


下面,我们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


大家念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南无阿弥陀佛里还有另外一个声音──“南无释迦牟尼佛”;然后还有“南无十方诸佛”,听得多清楚啊!如果没有这样理解,“我只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有点遗憾,我毕竟在娑婆世界,本师释迦牟尼佛我没有念。但是我又怕杂,我还想往生,可是我还有遗憾。”现在你听到了,南无阿弥陀佛里就有本师释迦牟尼佛,十方佛都在里边,念得多欢喜!


念一声佛号,十方诸佛的功德都在里边,这声佛号尽虚空遍法界,法身都充满起来了,哪还有什么遗憾?


如果遇到一个不懂的人,跟你讲念八十八佛,拜千佛万佛,你就知道拜一千佛、一万佛,但还是漏掉了恒河沙的佛。但我们来念这句阿弥陀佛,就全都圆满了!所以不要觉得有遗憾,这声佛号真的是不得了!


今天我们依据《观经》,来说明两土世尊对我们的大慈大悲,对我们此遣彼唤,以及在《观经》当中体现出的巧妙度生方法。


释迦牟尼佛发遣,“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阿弥陀佛来迎,“不舍本愿,来应大悲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同时也让大家了解, 释迦牟尼佛就藏在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当中,十方诸佛也隐含在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当中。


我们念这句佛,就念了本师释迦牟尼佛,也念了十方一切诸佛,不要觉得有遗憾。觉得有遗憾是因为不了解阿弥陀佛,也不了解释迦牟尼佛,那就是真正的遗憾了。


能念这句佛,就是信心满满。



作者 | 净宗法师






精彩

回顾



滑动查看


不请 之法 | 慧净法师

我住山念佛,与蛇为伴的日子!

运气不好怎么办?念佛来办!
人生有一种药,比后悔药管用!
千年失眠古方,一用就灵
一切不要问,傻傻念佛福报自来!
伟大的和尚,要走遥远的路
慧净法师弥陀圣诞开示:阿弥陀佛是何等佛?(珍藏版)
不管你信不信,你的命运早已注定!

缘来如 此 | 净宗法师

助念如此重要,七大问题一定要了解!

一位法师揭开了算命、前世的秘密!

吃素的九大好处,你知道多少?

生病,是佛菩萨考验我们吗?

念佛的你,为什么没有神奇的感应?

法然上人的临终绝笔,句句珍贵无比!

当我们老了,一切越简单越好!

2021年运程,你担心“犯太岁”吗?法师为你解答!

一本生死急救手册,人人值得拥有!



津津乐道 | 宗道法师

法师这18句话,可以温暖你一生!

轮回的戏中,我们都是最佳演员!
念佛的你,只需活在弥陀的眼光中!
世间疾病千万种,念佛能治哪一种?
知见混乱的年代,谁才是你的善知识?
一切的努力,都在证明我们是凡夫!
佛这么厉害,为什么不把众生都救到净土?

小池映月 | 居之安

“南无”两个字,与你的成佛有关!

佛的世界,如此不可思议!

每天很烦恼怎么办?交给佛来办!

对待烦恼最好的方法:念佛,不对抗

劝亲人念佛,这些技巧需要掌握!

传说中的“念佛三昧”,你真的懂吗?


悲欣交集 | 释佛欣

历经万劫千生,只为度你一人!

不管你信不信,念佛都能化解你的苦难!

遇到净土法门,比一亿菩萨的福报还大!

人生哪有来日方长,时时刻刻是无常!

献给最伟大的母亲:千佛之母,摩耶夫人

大病之后,他终于作了正确的选择

上人新年春联解读:有饭吃,有佛念,千足万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