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能源汽车领域,注定是淘汰赛。华为的问界、智界进入当打时代,小米已经入局。
雷某人走过的地方,不是寸草不生,而是要割掉前面一些杂草,后面也不再长草。
到了上个月,国产新能源汽车(挂绿牌的,不管是混动、纯电还是增程),渗透率接近
50%
。已经超额提前完成了
2025
年的目标。
我以前说过,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渗透率,
50%
左右是一个分水岭。到了这个时候,天花板效应还是看得见了。无论是燃油车的稳定可靠,还是新能源汽车自身的发展瓶颈,甚至网约车、货拉拉都已经饱和。
在美国,充电桩的便利性一直在下降。一方面,纯电车需要充电,但是充电桩建设跟不上,同时已经建好的充电桩,甚至还会被破坏(谁干的?动了谁的奶酪)。
除此之外,美国的电网实际上无法负担更大规模的充电网络体系。毕竟,以美国的电网设施体系,想要满足更大比例的电动汽车充电,几乎很难。
即使是特拉斯的美国老家,混动车(不需充电)占有率也有上升。
美国的电力基础设施,都无法负担更大规模的电动车,可想而知,其他地方的电力,更不容乐观。越南最近连工厂都要限制用电,印度差不多高温之下,要经常停电。
不仅如此,出于产业保护、就业保护,发达国家纷纷响应美国的
“产能过剩轮”。对中国采取贸易壁垒。这实际上等同于产业的“掀桌子”,宁可保留旧有的体系,也不再搞什么绿色环保碳排放。
第三世界的购买力,有一定的空间,但是也逐渐看得见天花板,比如我们在东南亚市场的扩张,是以日系车的溃缩为前提的。
除此之外,第三世界第一阶段的购买力,可能会集中在两轮电动车(替代烧油的摩托),以及作为升级版的工具(三蹦子)。这两类产品,更适合第三世界的购买力,以及日常使用成本,三蹦子升级二八大杠,怎么也算是奥德彪们的产业升级。
我做一个比较大胆的预测,中国汽车出口的上限,应该在
800
万
-1000
万台左右。去年是
500
万台左右,还有
50%-60%
的成长空间。但是越往后,增长会越吃力。毕竟,各种刚性的约束条件近在眼前。
特别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集体抵制,肯定会对我们有伤害。也更早看到出海的瓶颈。
国内汽车的产销总量也差不多到了瓶颈,包括推动以旧换新,以及新能源汽车下乡,到了这一步,基本也等同于城市市场的饱和。毕竟我们公共交通体系比西方发达,比美国也发达得多。很多人对于汽车的刚需,并没有想的那么大。中国汽车产业走到今天,按照人均计算,也已经接近部分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