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传媒圈
全媒体、全流程、全产业链的传媒资讯与传媒评论公众平台!订阅者为各大电视台 、报纸、杂志,电台、各大网络媒体的台长、总编、CEO及高管,还有媒体记者、编辑、营销、广告、策划等人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护肤问莫嫡  ·  23岁用王炸三件套早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传媒圈

新闻不死,但新闻变得越来越薄了,真相极度易碎

传媒圈  · 公众号  ·  · 2025-01-08 21:54

正文

来源丨公众号:新闻大学   作者丨张涛甫
原标题丨新闻学:回归知行传统

新年伊始,关于新年的新闻转眼成了旧闻,但新闻不死,每天都在继续。

我曾在《新闻的薄与厚》短文中说过这样的观点: 近年来,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和问题——新闻变得越来越薄了。新闻之薄有两种表现:一是新闻本身变薄了;二是新闻学的专业“底盘”变薄了。

新闻连接现世的事实和真相。现世的事实和真相有三种展示方式:一是进入公共视野、正在发生的事实;二是当下发现的过往事实或真相;三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虚拟现实。尤其是后者,正在成为当下社会的突出景观。

因有新媒体技术的赋能,各类虚拟现实景观和事件乱花迷眼,将公众的有限注意力牵引到永不见底的虚拟空间,使得现实世界急遽扁平化,新闻赖以依附的事实基础也变得极端脆弱。

所谓“新闻”是关于事实和真相的叙事,但新闻并不是事实和真相本身,新闻是经由新闻生产者报道的“可见”的事实和真相。这“可见”可作两种理解:一是被新闻报道者看见的事实和真相,且通过专业化的叙事,将之诉诸于众;二是进入公众视野的事实和真相。

当下,因新闻发生、生产、传播的语境存在超级流动性,支撑新闻的事实和真相存在极大不确定性,造成“流动性过剩”,新闻的浓度和深度被严重稀释,新闻也就变薄了,真相极度易碎。

本来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是由专业化的新闻媒体机构去打理的。如今,社会被深度媒介化之后,原先由专业新闻机构垄断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权力的局面遭遇全域性的颠覆,各种“无组织无纪律”的“野生”新闻“游击队”和“散户”加入到新闻生产和传播织网行动中,新闻业的专业权威和影响力遭遇大面积稀释,新闻网络变大了,但专业厚度就薄了。

新闻学作为新闻之学,新闻变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语境变了,关于新闻的知识也不能不变。新闻变薄了,新闻学也被摊薄了。

新闻学从“实”学而来,从广阔无垠、涌动不息的实践中而来,新闻学本来就不是高高在上的庙堂之学,而是沾满泥土、汗水的经验之学, 新闻学的深奥之处,在于承载新闻的社会本身博大精深,在于新闻所关注的人类以及人类关心的新闻本身千变万化。

因此,新闻学不能隔断与新闻实践一线的生命联系,也应该博大精深,但现实往往会给人们这样的错觉:新闻没什么学问。这是流传多年的误解和偏见。

新闻在变薄,新闻学在变薄,其中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新闻业的实践力变弱了。 在新闻已经高度泛化、社交化、个人化的今天,人们对新闻的信任和理解也在分化、离析,长期默会于共同体内心的常识、理念也被连根拔起,新闻业的专业权威和话语权跌落谷底。 唇亡齿寒,与新闻业相依为命的新闻学,也遭遇灭顶冲击。

新闻学的出路在哪里?

新闻社会学曾从社会学那里借道,打开新闻学进阶的一个通道,但新闻学本身还是富矿,很多空间尚未开掘。我坚持认为,要回到新闻学作为实学的传统上去,回到知行合一的传统。 离开新闻实践,所有的知识窗花和理论盆景,都不是新闻学的正途。

而如今的新闻实践则变得异常复杂,更多角色、力量和因素介入新闻舆论场,眼见不一定为实,真相也不一定在现场,新闻变得浑浊不清。这时候,更需要新闻业的专业在场,需要专业新闻人的底线守护。 值此之际,更需要新闻学界的知识加持和道义声援。

新闻学还是要回到热辣滚烫的新闻实践中去,把新闻一线作为原生态的新闻实验室 ,将冒着热气、带着露珠的一线经验,进行知识萃取,理论提纯,形成知识结晶体,充实新闻学,创新新闻学。

作者张涛甫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 完-

推荐更多阅读:
两省广电局一把手调整!新干部均出身央媒
热搜第一!断更三年的李子柒现身新视频
慎海雄:年轻人要具有“舍我其谁”的锐气
爱奇艺低价亲情卡,谋划一盘大棋?
一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迎来新社长
省级 广电 台长总编在忙啥(9月9日-15日)
省级 广电 台长总编在忙啥(9月2日-8日)
省级 广电 台长总编在忙啥(8月12日-18日)
省级广电台长总编在忙啥(8月5日-11日)
慎海雄已经分管中宣部电影工作
腾讯让影视公司转型合伙人,释放什么信号
张艺谋曾拒拍《三体》
湖南广电把直播做到了Next Level
AI与艺术“共生共荣”,未来电视的这两部哪吒主题短片创意满满!
两年爆款不断!“浙江宣传”靠什么?
为什么烂片容易出神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