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爸爸真棒
K12原创教育资讯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CA  ·  一棵树,让我觉得安静 ·  19 小时前  
康石石  ·  我在金匠找到了自己! ·  23 小时前  
桂林晚报  ·  刚刚开幕,免费开放! ·  昨天  
康石石  ·  25年国家级A类竞赛变化一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爸爸真棒

洋品牌国际学校倒闭潮的背后:其实中国家长更喜欢中式教育?

爸爸真棒  · 公众号  ·  · 2024-09-20 12:12

正文

👆欢迎关注广深妈妈圈,一起探索大湾区教育难题

这个新学期,一大批国际化学校似乎陷入了窘境。

国际高 中普遍 发生了录取分数线大幅下降,以求招进更多生源的情况, 广州 为例,9所学校的公办国际部和本校普高之间全都出现了100分以上的分数差,最夸张的甚至有226分之多(广州某第一梯队高中普高线731,国际部最低505即可录取)!

连一向傲视群雄的 北京 优质公办高中国际部,今年分数线都出现了逆转,从原先平均比本部分数线高3分,到如今反而低了7分多。

早在公办国际部之前,是一系列海外品牌分校的倒闭和招生困难。 这其中有政策的原因,也有越来越多家长不买单的理由。比如前几天有一个家长和我们反馈,在某英系学校上到了小学3年级,孩子连英文单词animal都不会拼,一年几十万的学费当真打了水漂。

另一方面,拥有一批优质中教老师,升学成绩亮眼的民办学校,平和、世外、光剑等依旧在扩招…

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两个原因显而易见:


一是家长们消费降级了,绝大多数非刚性的支出,都能省就省掉了。

✓✓

二是现在有大量曾经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发现留在外国异常艰难,回国求职也很难满意,几百万的学费恐怕得赚很多年。

而我觉得,除了上述这些外,真正让国际学校招生困难的原因是,国际教育是建立在“外国好于中国”的基础上的。
过去,因为外国课程好于中国课程,外国老师好于中国老师,外国大学好于中国大学,外国工作好于中国工作,外国生活好于中国生活,所以家长才会花大价钱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和外国大学,期待他们能从此过上更好的生活。 国际教育行业也正是凭借此才会存在的。
可是,现在还是这样吗?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中国家长、学生、老师
其实都更喜欢“中式教育”?

首先, 从家长端来看,其实中国家长一直以来更接受的还是中式教育。

大部分家长即使选择国际学校,也会选择跟高考最接近的那些“洋高考”课程(俗称“英国高考”的A-level课程市场占有率54.9%,高于其他所有课程总和),会倾向于有班主任,行为规范管理更严格的中式管理,会觉得既要外教练英语,但更离不开中教补习提高分数……

这就说明了大家还是更青睐中式教育, 只不过因为拼中高考太难了,才选择上国际高中和外国大学的。

而现在,家长们发现,即使躲开了中高考的内卷,也很难躲开就业的内卷——如果在国外就业,没有身份的中国留学生要非常非常优秀+非常非常幸运,才有可能留在外国,而直接回国就业,抢编制抢公职抢大厂,都躲不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花了几百万,可能只是把中高考就要面临的内卷,拖延到了就业而已。

家长本以为自己能靠花钱给孩子换一条容易的赛道,结果却发现,中国孩子要么在外国卷,要么在国内卷,就没有轻松的路。

从学生端看,也是如此。 大部分的中国留学生在外国也喜欢扎堆在中国人之间玩。而且在就业时,也有84%的留学生在国外和国内之间,还是选择了回国就业(数据来自:Linkedin《2024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

△Linkedin《2024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

这中间肯定有因为在国外留不下来的那一部分人,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觉得:

> “外国就是一个大农村,快递物流比中国慢太多了。”

> “白人饭好难吃,出国后天天想念家乡美食。”

> “外国看病好难,等排到预约,我要么自愈了,要么病死了。”

> “外国明显的亚裔歧视偶尔有,可是隐形歧视、职场天花板到处都是,我们不仅要比外国国民、有绿卡的公民优秀太多才能被选中,而且就算进去了,升职速度也很慢,甚至连同为移民主力的印度人都比不过。”

有调查显示:

> 美国道指30、纳指100、财富美国200强的273家企业中,中国大陆裔核心高管0人、印度裔14人;大陆裔普通高管8人、印度裔75人;170家英德法三大股指企业里,中国大陆裔核心高管为0、印度裔5人;大陆裔普通高管5人、印度裔22人。

这些都说明了,相当多的中国学生并没有特别想、也很难真正融入外国社会,在外面过得不如意,自然选择了回国发展。

最后, 从老师端看, 中国国际学校里常年存在外教工资更高、承担的职责更少、更可能升职、跳槽更容易的情况。中教则要被迫帮外教“擦屁股”、同工不同酬,这些都让中教深感愤怒。他们在各大媒体上控诉,自己明明教得更好、更负责任,而外教可能都不是专业出身,甚至都不是英语母语,就凭着一张白人脸,就来中国混高薪了。

非外籍人子女学校的中方校长更是承担了大部分跟家长沟通、跟政府沟通、跟资方沟通的工作,而一些当“花瓶”的外方校长只需要在重大场合出出镜,说几句英语即可。所以就算是国际教育行业的从业者,也没有觉得“外教比中教好”。

既然与国际教育最最相关的三类人,都没有相信“外国的更好”,那么国际教育行业存在的基础,就开始动摇了。

为什么中国家长即使走了国际教育之路

也很难真正接受国际教育?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即使走了国际教育之路,也仍然很难认可和欣赏外国的价值观呢?

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经济崛起所带来的底气,更是因为中国有着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不容易被外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染色”。
上海之所以崇尚洋气,是因为它的历史短,而且发展起来的一两百年里受到许许多多外国文化的浸染。可是已经开埠通商上千年的广州却仍然很难被外国染色,因为它悠久的历史和本地人引以为豪的民族特色能抵挡得住外来文化的侵袭。
外国人跟历史短的上海人说,“咖啡比茶好喝”,上海人就信了。可是跟喝了1500多年茶的广州人说,“咖啡好,别喝茶了喝咖啡”,他们就不太会信,就是这个原因。

广州都是如此,更内地的城市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上海的国际教育相对来说更外国化,而其他地区的国际教育就更中国化了。

家长、老师和学生无法相信“外国好于中国”,这本质上也是对中国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自豪,所以要是在外国经济没有明显好于中国的时代,是非常难说服家长的。

而这也正好说明了,为什么二三十年前国际学校能崛起,因为那时大部分发达国家确实能提供更好的教育、就业和生活,家长和学生为了功利性的原因也就选择了。可是现在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了。那么家长和学生自然也就不会像二三十年前那样,大力追捧国际教育了。

“大浪淘沙”时代,
其实对选择国际教育的家庭是好事
国际教育感受到了自身处境的尴尬,于是也在奋力改变求生。我观察到,最近国际教育行业马太效应已然显现。头部国际学校纷纷开办新校:

光华教育集团 上海新建校区、天津设立新校

世外集团 上海开办2所新学校、第3个新校区扩招

领科 第2个新校区开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