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界面文化
界面文化频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界面文化

爱不适合娇惯者,爱适合战士 | 一周荐书

界面文化  · 公众号  ·  · 2024-08-05 09:57

正文


撰文 | 林子人

编辑 | 黄月


《波兰人》


[南非]J.M.库切 著 李鹏程 译
磨铁图书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4-8


本书为诺奖得主J.M.库切的小说新作,在中文世界首次出版。在故事中,一位年迈的波兰人在巴塞罗那邂逅了一个女人,爱上了她,但她只觉得他可怜,惊讶于这个时代竟然还存在着神圣爱情的信徒。库切讲述了在一个浪漫主义渐行渐远的时代,浪漫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发生碰撞的故事。两种南辕北辙的爱情观反映了爱欲消弭的时代症候——纯粹的爱在当今的消费主义社会中濒临消亡。库切在书中写道,“爱不适合娇惯者,爱适合战士。”


库切,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是当代世界文坛重要作家之一。他是首位两度获得英国布克奖的作家,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从个体出发观察世界,聚焦被主流话语忽视的边缘经验。其作品冷峻锋利,直面欲望、耻辱、衰老,探寻个体尊严离场后的生存出路,被誉为当代世界文学品位的重要塑造者。


《我的文俊老爸》


马小起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7


2023年1月27日,福克纳译者、著名翻译家李文俊逝世。他的儿媳、书法家马小起以动人的笔触,记述了“老爸”李文俊及其家人的宁静日常生活,“我要赶紧用文字记下与老爸一起度过的这段生命。也让更多人知道我这个可爱的老爸爸走到人生边上,面对生命最后关头的从容安宁。这也是我想念老爸爸最好的方式。”文章刊载于《收获》文学杂志2023年第二期,发表后立刻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反响,并获当年“收获文学榜·长篇非虚构”第二名。

“收获文学榜·长篇非虚构榜”授奖辞如此评价马小起的写作:“文章真切书写了作者对李文俊老爸爸超越血缘的深厚感情,以理性的姿态对李文俊这一代知识分子跌宕起伏的命运,及其坚定的思想价值立场与精神操守进行了透彻的观照与剖析。质朴而有力,沧桑感和痛感兼备。”本书为64开小开本全彩印刷,作者亲笔书法融入封面与内文,呼应亲情主题与纪念之意。内文彩插选取李文俊珍贵照片,摘录李文俊多部散文中生活和工作的相关内容,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这位翻译家的个人简史与晚年生活。

《精英陷阱:美国的优绩神话如何助长不平等、

瓦解中产和吞噬精英?》


[美]丹尼尔·马科维茨 著 白瑞霞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4-7


“优绩主义不过是一场骗局。”在本书开篇,耶鲁大学法学教授丹尼尔·马科维茨如此断言。长久以来,美国人坚信任何人都能凭借自身的才能和抱负跻身精英阶层,以此来促进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这实际上就是“美国梦”的核心。但马科维茨在本书中揭露了20世纪中叶以来优绩主义给美国带来的阶层分化和结构失衡,“今天,中产家庭的孩子在学校里输给富人家庭的孩子,中产阶层的成年人在工作中输给名校毕业生。优绩主义本身正在成为中产阶层努力向上的障碍。然后,它又将责任归咎于在收入和地位竞争中落败的一方;可即使每个人都遵守规则,赢家还是只是富人。”

马科维茨警告称,社会中的任何阶层都无法杜绝优绩主义带来的压力,它带来的最危险的后果是撕裂社会,造成不同阶层之间普遍存在的敌意、误解、摩擦、冲突以及公开对立——这种怨恨亦是特朗普得以在美国政坛横扫“建制派”的原因。马科维茨提出了两条路径来消除优绩主义下的不平等:首先,让教育变得更开放包容,降低顶尖学校和大学的神情激烈程度;其次,让中等技能的劳动力重新回到经济生产的中心。

《爱、性欲与母权》


[美]艾里希·弗洛姆 著 程雪芳 张龑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6


几乎没有一个心理学问题像性别问题这样具有争议性和复杂性,这是因为我们仍然深陷在父权制的传统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成见影响。因为要深入探讨性别问题,就必须从父权制建立以来的性别差异功能化开始。《爱、性欲与母权》为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关于性别的理论集大成之作,由其生前的长期助手雷纳·芬克整理编辑并撰写序言。

本书从母权、性别与性欲和爱三大方面展开讨论。在本书第一部分,弗洛姆在写作中融入了对巴霍芬《母权论》思想的接受;在第二部分,弗洛姆探究了性别和人格之间是否存在关联,重点论述了男性和女性在性交中的不同角色及其对人格产生的影响,同时指出了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强大塑造作用;在第三部分,弗洛姆提出了一种自我理论,他认为,人与自己的关系和与他人的关系是相对应的,自爱和他爱之间并非竞争关系,自私和自恋实际上是自爱的缺失补偿形式。


《中国的妇女与财产:960-1949》


[美]白凯 著 刘昶 译
大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7


本书为法律史领域研究妇女财产继承问题的经典之作,于2003年首次被译介至国内。在本书中,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白凯(kathryn Bernhardt)通过分析法庭档案、判词、地方官员日记自传等材料,揭示了宋代至民国中国妇女财产权的演变,展现近千年来法律变革对女性权利的影响。


她认为,关于中国的财产继承,长久以来以男性为研究对象,而男子的财产继承权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因此呈现出一幅静态的画面。但如果把研究焦点转向妇女,情况就大为不同——“从宋至清,中国妇女的财产权利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在20世纪民国的民法改革后变化尤为深刻。只有研究中国妇女财产权利的变化,我们对中国财产权利作为一个整体的重大变化才会有更完善的理解。”白凯尤为关注无兄弟的女儿或无子嗣的孀妇的财产继承权情况,这是因为在一个以男男代际相承的父权制社会中,“正是这些妇女、女儿或妻子,在家庭中男子缺席时,把宗祧继承的各种复杂情境最为尖锐地凸显出来。”


《来自英国的冬宫御医:

叶卡捷琳娜二世与天花》



[英]露丝·沃德 著 姜晓鲲 译
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4-5


1768年10月某日晚9时许,叶卡捷琳娜二世召见了她的英国医生托马斯·迪姆斯代尔。经过长时间的秘密接洽和筹备,这位时年56岁、不断改良天花人痘接种的英国医生终于获准给俄国女皇接种,整个过程只用了短短几十秒。这对他们二人来说都是一场豪赌:此前还未有任何一位在位的君主接种过人痘,而叶卡捷琳娜二世此举不仅是为了保护她自己、她的儿子和储君,也是为了在俄国推广这一领先的天花预防性治疗手段;对于迪姆斯代尔来说,一旦失手就会酿成一起重大外交危机,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一直关注着他的进展,驻伦敦和圣彼得堡的外交官们也焦头烂额地交换着最新信息。

幸运的是,一切顺利,迪姆斯代尔不仅获得了丰厚酬劳和俄国男爵爵位,还与女皇保持着终身友谊。成功接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精明地利用自己的身体为人痘接种做宣传——她从少女时代嫁入俄国皇室之初就意识到了象征和公共宣传的力量——对内,她是挺身而出保护人民健康的“小妈妈”;对外,她是启蒙精神的化身,展现了俄国文明开化,伏尔泰赞美她为“北方的(智慧女神)密涅瓦”。本书通过这一历史事件,揭示了人痘接种的历史,它为之后的牛痘接种铺平了道路,亦是人类最终战胜这一致命病毒的开端。

在英国作家露丝·沃德写作本书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疫苗接种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人们对新冠疫苗疑虑重重。沃德认为,这段天花防治历史能够给予我们启示,即在民众怀疑疫苗有效性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国家领袖和社会精英的榜样力量。这段历史也提醒我们注意人性中的弱点,她在序言中写道,“免疫接种揭露了各个时代特定的核心关切;与此同时,它也反映出某些恒常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人性的高度和深度……免疫接种,尤其是为儿童进行的接种,不仅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最恒久的情感——爱,以及对死亡的恐惧,也触及我们人性中最阴暗的弱点——偏见、自私与非理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品玩  ·  开会要专心,领导能亲见-H1
7 年前
蒲公英Ouryao  ·  好消息,中国橙皮书要来了!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