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手不释卷,韦编三绝;司马光做警枕,发奋苦读;王献之依缸习字,勤练不辍。
古往今来,但凡稍有成就的人物,都曾坚持付出,加倍努力。
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但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
再,斯可以
。
意思就是说:想得差不多就可以了,不用想太多。
想太多,顾虑就多,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计划最终都会流于破产。
想太多,其实是拖延症发作,不愿付出努力,最终只能碌碌一生。
阳明先生说:
在事上磨炼
。
很多事情,只有做了才能明白,做了才能有结果。
很多人之所以想太多,是想务必周全,不要路上出岔子。
但是诸葛亮尚且算有遗策,何况是我们呢?
世界像一座大山,上面雾气朦胧,我们永远不知道它的全貌如何,只能一边走,一边摸索。
王阳明说:
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
想了解一个东西,就要去实践,不能只是学习思考,那没有用处。
王阳明很小的时候立志当圣人,很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
但是王阳明二话不说,马上去“
格物致知
”,去格竹子,去边关闯荡,发奋读书。
虽然一直受挫,但是他却在行动中不断发现理学的问题,这才有了后来心学的建立。
不要想太多,没有头绪也不要紧,先行动起来,事情会一点点露出眉目。
做,就有成功的机会;不做,就只能等待失败。
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口也吃不了个胖子。
很多年轻人不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才做几天就想要结果,
一旦失败,就开始自暴自弃。
王阳明曾言:“
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
学问是一点点增加的,今天又一点领悟,明天又有一点领悟,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去成长。
就像是浇水一样,树木刚开始长出嫩芽的时候,浇一杯水,长成大树的时候,浇一桶水。
上来就浇一桶水,只能把种子淹死。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塌下心来扎根,不要急功近利。
王阳明曾经有个朋友,脾气不好,修养极差。
王阳明耐心的开导他,他连连说知道错了。
但是第二次见面的时候,还是没控制住情绪,发完牢骚后,朋友很不好意思的跟王阳明道歉。
王阳明却说:你第一次来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自己情绪差,现在却知道跟我道歉了,这就是进步。
王阳明就这样一点点把朋友的坏脾气矫正过来了。
不求一蹴而就,不要急于求成,一点点改变,就能抵达终点。
行百里者半九十。
很多人失败不是因为不够聪明,不是因为机遇不够,只是因为没有坚持下来。
很多人说要减肥,但是锻炼一周,就放弃了,然后开始埋怨减不下去。
事情是一点点改变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
王阳明有句话:
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
行
。
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那就得持续不断的用功才能见到效果。
王阳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少年立志成圣以后,哪怕在瘴毒遍地的龙场,他也依然手不释卷,参悟天地的道理。
孔子手不释卷,韦编三绝;司马光做警枕,发奋苦读;王献之依缸习字,勤练不辍。
古往今来,但凡稍有成就的人物,都曾坚持付出,加倍努力。
不要踌躇不前,在前行中不断矫正自己人生的航向,一点点前进,一点点接近,我们终究能抵达人生的彼岸。
知行合一是一种智慧,坚持不懈是一种境界。
来源:
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阳明学府整理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想了解更
扫描下方二维码
⊙版权声明
◎本期整理编辑 ✎阳明学府
◎邮箱✎
[email protected]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 本文由阳明学府原创,转载请注明
◎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阳明学府微信平台整理发布,
不代表阳明学府的观点和立场。
觉得不错,记得点赞和转发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