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锋群效应的两位嘉宾,是来自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两位留学生、教育创业者——马来西亚姑娘李芷晴和哈萨克姑娘安娜,她俩就像夏日的阳光一样明媚灿烂,笑容非常有感染力,是那种最令人向往的朋友。或许就和芬兰习得的经验一样,尊重大自然,可持续的信念,是她们永不枯竭的能量来源。
本期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为了探访教育的真谛,她们专门飞去全世界教育的圣地——芬兰,采访那里的家庭和师生,从中学到了什么。
马来西亚人,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20届毕业生。
关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公平贸易、绿色生活和学习社区设计。现于马来西亚,致力于传播可持续思维和绿色实践
。
哈萨克斯坦人,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20届毕业生。
关注可持续发展,包括绿色生活、循环经济、零废弃、可降解包装设计等等。坚信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循环思维的培育至关重要。现于哈萨克斯坦,探索空间设计是如何帮助思维的转变。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荔枝、喜马拉雅搜索到雷锋播客“锋群效应”!
现象式教学,把方法与工具回归目的,
重塑知识与实践的连接
其实我们也不知道,所以我们用了最简单的办法——探索更前沿的国家。我们选定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芬兰作为参考案例,我们走访的领域包括
循环经济、现象式教学、市民行为、大学教育、基础教育、家长思维、垃圾处理
等等,从各个方面了解未来社会的元素,再将其融入学习空间设计理念中。
其中,在芬兰的拉赫蒂城市是我们认为的理想城市,它荣获了2021年度的欧洲绿色之都的荣誉,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未来模范城市。
当时是2019年末,我们和一位韩国同学是同一个毕业设计小组,但我们仨不会拍摄,也没有采访经验,于是我们找了一位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专业同学,和一位在北京就职的导演系同学加入到这个项目当中。当人员到齐之后,第二个难题就是毫无资源的我们如何说服远在芬兰的受访者接受我们的采访。
我们从Instagram的Hashtag中找到JUNE,她是一位嫁去芬兰的马来西亚人,热于分享芬兰的所有事情。很有缘分的是,在我们联系JUNE之后,她即将出席北京的冬博会,最后我们在那与她见面了。
当她听说我们想去拉赫蒂市参观时,才发现原来她就住在拉赫蒂,冬博会当天她立马安排我们与拉赫蒂旅游局局长交流,我们把走访计划告诉局长,没想到她竟然很轻松地回答说:“这很简单,我会安排人手接待你们,欢迎你们的到来。”最后还赞助了我们在拉赫蒂的高级大巴和市里最棒的酒店。
第三个难题是,我们还需要说服更多其他领域的人接受采访。在努力发出去的60多封邮件之后,最后大概有8位专家同意接受我们的采访。那一刻,我们真的很感动,能够得到领导级人物的邮件回复,甚至是接待,这是我们不敢想的。总而言之,芬兰人不吝啬于与我们分享他们成功的秘诀,也告诉我们说:
“你好,我好,大家好”
,希望各国一起把可持续发展推广起来,让世界变得更好。
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由衷对自然的尊敬,这一点是我们多数国家所没有的,而这也是芬兰人幸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这份对自然的感情,能让人类社会在与自然平等的状态下发展。例如:人民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环境、空气、水源都特别纯净,在拉赫蒂市你还能直饮自来水。创业者所研发的产品都会注意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设计到回收都不造成环境负担。
芬兰人口不多,约550万,差不多是北京的四分之一。国土面积是北京的20倍。
森林占了国土面积的69%。
不得不说这种比例,并不耽误一个国家的发展,人口少但用心教育,还是能在不破坏大面积自然的情况下成为全世界最幸福的发达国家。
但即便芬兰人少,人们的活动依然会带来垃圾,为此芬兰的拉赫蒂市已经做到了能将97%的垃圾转化成再生材料、生物燃料或其他电能等。这数据非常惊人,要知道很多国家目前垃圾回收率还不到6%。
芬兰的孩子从很年幼开始就学会探索自然,他们深爱大自然,随时能到树林中漫步,采摘野生的霉果来吃、滑雪、冬泳都难不倒年幼的他们。也基于他们从小与大自然建立情感,所以对垃圾分类这些保护环境行为视为理所当然,这也是为何芬兰人都更容易养成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原因之一。
教育内容随着世界现象变化而有所调整;把方法与工具回归目的,重塑知识与实践的连接。
孩子从学中玩、玩中实践。老师不会给予孩子标准答案、甚至会根据孩子不同的学习能力去设计考题。老师会尽可能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与同学们合作,学会计划着完成任务。当然,前提是芬兰的每一位老师都是经过非常严格的标准中挑选出来适合育人的贤者,芬兰老师也是受到社会极度尊敬的一个职位。
学校会将世界现象结合到常规的教学大纲中,例如近年探讨的气候暖化现象,学校会让学生们运用他们所学的数学、科学、艺术或语言等来围绕气候暖化做探讨,学生可以提出气候暖化的原因、解决方案或者制作相关的艺术品等。这样能让学生将各个科目所学的知识建立更深层的连接,并且运用在未来社会所需的方向上。
另外,我们到一所拉赫蒂的大学做采访时,有一位大学生向我们展示他运用循环经济将学校和城市的闲置空间出租给居民使用的项目,可想而知,大学在栽培学生是多么的用心,确保学生运用的是最前沿的经济模式,也给予了他们在步入社会前有一段创业的经历。
团队合作是芬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举例说,我们采访的一个机构——SITRA芬兰国家研发基金,它扮演了推动芬兰各个领域参与到循环经济中的重要角色,而政府会从旁协助这些专业人士所提出的要求,帮助整个社会能顺利过渡到循环经济中。这也是代表了政府会给予民间一个重要的权利和信任去推动每一项新政策。
其实芬兰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部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bilibili搜索《芬式精神》看一看。
简而言之,芬兰是最幸福的国家,
也许我们不能复制他们的方法,但有一点:尊重自然、了解自然、向自然学习这些观点,是非常适合运用在理想校园中的。
尤其在人类社会与自然失衡的时代下,这些观念和思维更为重要。
假设人均75年的生命,
4岁至24岁在教室度过,25岁-50岁在办公室度过。
仔细想想,教室、办公室和监狱之间的关系,你就会发觉教室把我们的创造力给深深的框起来了,甚至校园塑造了潜意识中的社会秩序。从我们踏进幼儿园的那一步,似乎一切走上了规整的轨道,如同工厂里车间的秩序、如同摩天大楼里的办公秩序。所以千万不能小看学习空间或校园所带来的影响,如果想要突破对教室150年的刻板观念,首先需要对其重新定义,从新的视角看待学习。
由世界经济论坛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所提出的教育4.0的白皮书,提及了21世纪的孩子需要有的八个关键特征技能:全球公民能力、创新和创造力、掌握技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性化和自定进度学习、可及性和包容性学习、基于问题和协作学习、终身学习和学生驱动学习。这些都不是四面墙+1个白板,或者高层大体量校园所能激发的。
我们在做毕业论文时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当今多数建筑师会以他们“成熟”的角度来判断孩子们对他所设计的空间的满意程度,例如:
“ 孩子们在大台阶行走会感到舒适、孩子们在大空间底下使用体育器材应该会感到很愉快吧?”
“五颜六色的墙面太多设计师使用了,我就选择两种颜色就够了。”
很多时候这些是建筑师的一厢情愿,孩子们要的或许是如爱丽丝梦游记般的花园或是哈利波特电影里那种魔法学院般的学校呢?那些非常的有探索机会的空间呢?
既然是学习,我们就往最根本的地方思考,那就是大脑是如何学习的,是如何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呢?
经过8个月研究,我们探讨出一个未来教育社区的理念——神经现象式学习社区理念,基于此理念分别提出了两个未来学习空间的设计原则,以Neu-vision图解的方式作为分析和优化学习空间的工具。
空间分类以神经元的结构为类比,即神经元胞体(Soma)和轴突(Axon)两个主要部分,其他部分为细胞液,蕴含各种养分(Nutrient)的部分。我们视神经元胞体为知识交流区,轴突为知识传递区,细胞液为学习区。
学习状态方面分为运动 、静修 、专注 、头脑风暴 、回忆 、放松 、发散 、实践 、创造 、经历等。
神经系统概念图抽象化后得到有机伸缩概念图(Neu-vison)。
黄色部分
为主要公共空间(Soma Space)
绿色线条
为伸缩空间(Axon Space)
黑色部分
为其他学习空 (Nutrient, Glia Space)
神经元胞体是神经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维持神经元的运作,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从细胞体传送出去。
Soma Space为人聚集、交流和发展的空间
Axon Space为传递和获取知识的非正式学习和交通空间
神经胶质是一种细胞,扮演着与神经元互补的信息处理角色,为神经元提供辅助功能。Glia Space 辅助学习空间与环境,促进课后的学习,是孩子们主要在老师引导下学习的空间,帮助孩子的发育、灵性修复和调节自身。
多维循环设计原则 The multidimensional circularity of space:全面发挥及利用空间的潜力,并且与当地环境共存。
学习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而不局限于教室里。
教育建筑本身就可以是一种教学工具,是孩子的第三位导师。
例如孩子们可以在室外学习,到食物森林中上课,在地势高低不平、弯曲的步道中上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