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扬子晚报
新鲜事、有趣事、不平事、离奇事、为难事,欢迎第一时间微信我们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  ·  一座城与344万人的双向奋斗 ·  昨天  
江南晚报  ·  春节长假,无锡究竟来了多少人…… ·  2 天前  
央视新闻  ·  跨越3300公里,他们终于有了一张全家福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扬子晚报

低调小城变身江苏第1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扬子晚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25-01-02 12:02

正文

12月16日,中国政府网发布
《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江苏省兴化市
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
兴化荣列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政府网截图

提到兴化,除了千垛油菜花
人们对这座苏中小城知之甚少
这座没什么存在感的城市
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宝藏
让其可以拿下国字号“金字招牌”?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绝佳例证


兴化古称“昭阳”“楚水”
自五代杨吴武义二年(920)建县
已有1100余年建县史
历史底蕴十分深厚
在兴化发现的蒋庄遗址
作为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
最大规模的良渚文化聚落遗址
突破了以往学术界认为
良渚文化分布范围 北不过长江的传统观点
2019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蒋庄遗址分布范围

2021年,为保护遗址风貌
国网兴化市供电公司投入30余万元
着手线路迁改
但3500平方米的蒋庄遗址点星罗棋布
如何才能精确定位它们?

面对难题,千垛镇张郭供电所徐尔东
每天7点 驱车赶到蒋庄
与两名考古勘探专家会合
线路迁改的那段时间里
他们成了“绑在一起”的三个人

遗址上的电力线路是 一米一米 迁改
三人查图纸,拉皮尺比对位置
100%确定一段路径安全时
电力工程队才被允许进场
全新的电缆走出不算平滑的曲线
巧妙绕过了每一处古迹

蒋庄九号台区线路迁改工程

蒋庄遗址共清理出良渚时期的墓葬280座
房址8座、灰坑110余座
出土玉、石、陶、骨器等文物近1200件
并出土了234具“良渚人”骨架
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遗址
及其风貌得到了永续的留存

独树一帜的“垛田”风貌


漫长的地质变迁和人地互动
孕育出了兴化独具里下河特色的
农耕方式 和聚落系统
——垛田
早在2014年
“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入选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兴化千垛风景区

“不损毁垛田的前提下服务好乡村振兴”
成为兴化人民的共识
“把电线架过去但不破坏生态”
是供电部门要努力回答的考题
为保护垛田非遗地貌地形
国网兴化市供电公司通过实地勘察
优化架线方案
避免线路跨越河沟、深壑等情况
沿边架设低压线路
就近将电送到田间地头
电线粗了,电杆高了
满电加持下
垛上香葱、垛上龙香芋越长越好

国网兴化市供电公司优化架线方案

兴化垛田不仅是一片肥沃的土地
更是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
每年春天,垛田上的油菜花盛开如海
吸引无数游客到此观赏
自2009年起,兴化连续16年举办
千垛油菜花旅游节
今年更是首次推出夜间实景演出《壹念·千垛》
将兴化本土特色的民俗表演和非遗展示融入其中

景区码头配上“绿电岸电设施”
小木船升级电动船桨
停车场配备“移动式充电桩”
“村民全电大食堂”
让特色农家菜的好滋味更绿色
兴化,将垛田美景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
为游客打造别开生面的绿色文旅盛宴

千垛风景区停车场配备“移动式充电桩”

穿越千年的地标与文化


兴化城区街巷肌理清晰
历史建筑成片
历史文化街区 记录了古城繁华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沟古镇
充溢着浓郁的烟火气息

兴化市沙沟镇

上世纪九十年代
曾经是“富商聚集地”的沙沟镇
每个自然村却只有一台变压器
街上零星的几盏路灯闪烁
是个名副其实的“矛盾镇”

先有生活安稳幸福,方有古镇文化富足
2008年,一百多根13米电杆拔地而起
7公里绝缘导线穿越全镇
古镇人民的用电解决了
如今,随着电力线路升级改造
电杆被雪藏下地
盘根错节的通讯线也在消失
古镇的文史资源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展示


2014年,清明节(茅山会船)被列入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茅山会船,历史悠久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从海上入侵沿海地区
兴化茅山人组织船只,以竹篙为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