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搞全民无差别社会保障是回归已经被历史彻底否定了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他们认为,老农民与科学家、国家干部等享受一样的医疗和养老是一种愚昧、落后的思想,忽视了个体差异。我认为,这种说法严重曲解了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是一种兜底,是国家对公民基本生存权的保障,本质上是一种平权思想。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是要从根本上消灭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何为“人人平等”呢?不是指财富平等,每个的能力、天赋和努力程度不一样,所以财富不可能平等,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富裕了,本身就是对勤劳的人不公平,长期以往勤劳的人也不愿奋斗了,最终社会将走向集体贫穷,这就是前三十年的教训。所谓“人人平等”主要指法律地位平等、社会机遇平等、社会保障平等。封建社会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所谓 “刑不上士大夫”,社会主义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封建社会受教育是少阶层的专利,新中国普及义务教育,就是为了打破阶层固化,实现社会机遇平等;封建社会是一家之天下,所以皇亲国戚和各级官员享有丰厚的福利保障,老百姓则是牛马,只有纳税的义务,没有任何保障可言。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既然税收来自人民,理应为全体人民提供基本的保障。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更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一切剥削制度的标志。还有人说,中国有14亿人,搞无差别社会保障超出了财政承受能力,最终会拖垮整个国家。这是一种典型的小农思想,今天中国早已全面实现工业化了,甚至成为“世界工厂”了,但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社会,把社会保障看成是对百姓的施舍或救济,而非一种经济发展的决策。农业社会强调勤劳致富,提倡勤俭节约,本质就是鼓励生产,抑制消费,从而积累社会财富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办什么“大事”呢?比如修长城,治黄河、抵御北方战斗民族入侵等等,这是所有大一统的中央王朝为了治理和保护农业社会的必然选择。
但工业社会强调供需平衡,既要扩大生产,又要鼓励消费,一旦消费不足就会导致生产过剩,从而引发经济危机。只有为民众提供普惠的社会保障,让老百姓看得起不病,养得起老,上得起学,大家才敢结婚生娃,才敢大胆消费,才能彻底释放14亿人的购买力。我们提出“要构建以内需为主导的内循环”,这是一种认知的进步,更是向发达国家靠拢的表现,因为所有发达国家都是以内循环为主,没有哪个发达国家完全靠出口或政府投资来维持经济的。实际上所有发达国家都是福利性型社会,这不仅是政府的社会责任,更是一种发展经济的决策,只有为老百姓解决了后顾之忧,才能刺激有效消费。
还有人说,无差别社会保障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税收从哪里来?难道又要搞“劫富济贫”?
目前我们的税源,九成以上是对劳动课税,没有对资产的课税。对资产征收直征税,不仅是保证国家财力的举措,更是调节分配,避免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制度性举措。更何况,这四十年多年来,很多人的财富积累并非完全靠个人奋斗,而是靠制度红利、资源红利,甚至少数人靠权力寻租。处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
既要鼓励勤劳致富,又要避免两极分化,否则社会将再次陷入历史周期。对资产课税是避免贫富分化的有效举措,发达国家普遍有房产税、遗产税、移民税等等,这些都是对资产征税,这是文明的标配,更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制度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