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导体行业资讯
分享最新半导体及范半导体行业资讯,行业动态,前沿科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半导体论坛  ·  半导体精品公众号推荐! ·  昨天  
半导体行业联盟  ·  四大GPU官宣!支持DeepSeek ·  3 天前  
半导体行业联盟  ·  人民网:美国PVH集团、因美纳公司,被列入不 ... ·  3 天前  
半导体行业联盟  ·  饶议:DeepSeek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 ... ·  3 天前  
半导体行业联盟  ·  DeepSeek日活突破2000万,创造“中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导体行业资讯

刚刚,华为官宣最新芯片!我们最该谢谢她:中国半导体之母、复旦大学女校长!

半导体行业资讯  · 公众号  · 半导体  · 2019-07-26 14:02

正文

点击半导体行业资讯 关注我哟 覆盖 20万 半导体人的专业平台, 分享最新半导体及范半导体 行业资讯 行业动态 前沿科技




转载自 微信号 北洋之家


原作者:北洋君



就在上周五,

华为公布其第二款、

世界第四款 7纳米工艺芯片:

麒麟810。

华为的 自主研发 能力

再次让世界惊叹,给国人提气!

华为同时也成为 全球首个

拥有 两个 7纳米芯片的手机品牌!



芯片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信息安全。

芯片的背后是科技之争,

说得再精确一些,

半导体技术之争。


其实,早在1956年,

中国的半导体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就已经起步了,

这一切,归功于一位女物理学家!

在新中国百废待举的年代,

她以瘦弱而坚强的身躯,

为我国的半导体物理、

表面物理的理论研究撑起一片天。


她,就是“中国半导体之母”,

新中国第一位女校长,

复旦大学唯一 一位女校长,

谢希德



谢希德投身教育事业整整48年,

毫不过分地说,

现在中国大部分电子领域的人才,

他们的师承都可追溯到谢希德!

谢希德的一生,

与奉献和爱国不可分割,

而这一切还要从她与丈夫,

生物化学家 曹天钦 爱情故事说起……



NO.1

立志成为

“中国需要的科学家”


1921年3月19日,

谢希德出生于福建泉州,

他的父亲谢玉铭在美国留学时,

因精确测定了氢原子光谱的结构,

被杨振宁誉为 “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的人。

谢希德从小就在谢父的书房畅游,

“中国需要科学” 则是她

最喜欢的“童谣”。


谢希德(前排右一)与家人在北平。


随父到北平后,

谢希德成为燕京附属小学

年年霸榜的“学霸”。

直到1932年,

转学生曹天钦“半路杀出”,

谢希德才第一次失去“年级第一”。



互为竞争对手,

谢希德与曹天钦被对方的才气折服,

他们一起探讨难题,畅谈救国抱负。

这时的谢希德还不知道,

这个长她1岁的大哥哥,

竟会成为在日后陪伴她一生的人。


谢希德(中)在贝满女中


学习的时光很快因战争结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谢希德与曹天钦分离,

她在颠沛流离中考上湖南大学物理系,

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股关节结核病,

不得不从学校退学。

更让她绝望的是,

所有医院都对结核病毫无办法,

谢希德被告知只能回家“等死”。


谢希德在湖南湘雅医院


谢希德因病瘫痪在床,

剧痛时刻折磨着她,

更可怕的是夜深人静时

那如潮水般袭来的孤独……

在人生的至暗时刻,

她接到了一封厚厚的信件,

寄给她信的人正是曹天钦。



来信中,

除了曹天钦对她战胜病魔的鼓励,

还有满信纸的数学演算。

在常人难以理解的数学符号之间,

谢希德读出了腼腆的曹天钦

对自己欲语还休的关心与爱慕。

慢慢地,这些“学术交流”长信

成了谢希德每天翘首以盼的事情,

昔日同窗也逐渐变为两情相悦。

在爱情的鼓励下,

被医生判了“死刑”的谢希德

竟然奇迹般从病榻上站了起来,

她还靠着自学,

考上厦门大学物理系,重返校园!


1946年夏,厦门大学毕业留念,前排左一为谢希德。


谢希德再次与曹天钦相见,

是在1946年的春天,

8年多的书信往来,

已经让两个年轻人

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可曹天钦刚获得到剑桥研习生物学的机会,

谢希德也即将在1年后赴美深造,

于是他们决定 延迟婚期,继续学业。

在分别时他们约定,

当成为 “中国需要的科学家”时,

再考虑组建自己的小家。


谢希德和曹天钦订婚照



NO.2

“我!爱!中!国!”


1949年,

赴美留学的第2个年头,

在麻省理工攻读硕士的谢希德

收到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

新中国成立了!

谢希德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

“巴不得马上回到中国!”

在一张校园独照的背后,

她还写下 “在校园等谁?”

她在等曹天钦学成,

更在期待 早日报效祖国!


在这张照片背面,谢希德写下“在校园等谁?”


可是在 1950年,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不久,钱学森被软禁,

美国禁止所有理工类中国留学生回国,

谢希德也不幸“上榜”,

成了美国的监视对象。


谢希德在美国留学


美国特工甚至进入麻省理工,

对谢希德等留学生进行“调查”,

甚至连谢希德的私人信件

都会被拆开反复检查!

在不能归国的日子里,

谢希德更加奋发读书,

她仅用2年就拿到了

麻省理工理论物理学的博士学位!


1951年,谢希德获得麻省理工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2年,

谢希德再也等不下去,

为了回到大洋彼岸的家园,

谢希德和曹天钦想出“曲线救国”的办法。

身在英国的曹天钦

托朋友要到一张“特别通行证”,

以结婚为理由力保谢希德赴英,

再从英国回到祖国!


可谢希德刚走上驶往英国的轮船,

美国警察接踵而至,

经过盘问和检查,

他们发现谢希德的行李,

只有与曹天钦往来的几千封信件,

才不得不放行!



在英国与曹天钦完婚后,

他俩迫不及待地

踏上了报效祖国的归途,

祖国母亲在等他们回家!

“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大雁,

在严冬不得不离开家园,

如今春回大地,

我一定要飞回祖国故园,

去耕耘!去奋斗!”


谢希德和曹天钦于1952年在英国完婚


多年以后,

在上海举办的教师节晚会上,

有学生问谢希德:

“50年代, 是什么力量

使您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

谢希德蹒跚地走到主席台,

话筒传出苍老而有力声音:

“我!爱!中!国!”



NO.3

她的孩子

是中国半导体科学


1952年10月1日,

谢希德夫妇抵达上海,

时值国庆,

上海街头万人游行庆祝,

人们自发唱起《歌唱祖国》,

雄壮而嘹亮的歌声让

谢希德久久不能平静:

报效祖国,就在今朝!



不久谢希德被调到复旦任教,

在那个计算机 还是由电子管组成,

动辄占据几间屋子的年代,

谢希德便敏锐地意识到,

半导体科学将改变今后的计算机科学,

她果断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

投身 半导体物理学 的研究。



1956年,

国家要建立自己的半导体人才储备,

希望谢希德来北京主持工作,

可当时她的儿子出生仅5个月,

也正是离不开妈妈的时候。


一边是祖国的召唤,

一边是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

她几乎没有犹豫,

流着泪抛下丈夫和儿子奔赴北京,

对同事只字不提年幼的儿子。

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谢希德就会拿着

丈夫寄来的儿子最新的照片端详,

连儿子胖了瘦了都能一眼看出来。


1957年谢希德在北大的校园里


在北大半导体培训班里,

她一面给学者们教授半导体科学,

一面和同事一起从零编写

属于中国自己的半导体教材。


在谢希德等人的努力下,

日后影响整个中国的《半导体物理学》

仅用两年就编写完成。



同时诞生的还有 第一枚单晶硅

第一块半导体材料 第一支晶体管。

而最为重要的是,

经谢希德培训的300多位学者,

在日后分别成为 两院院士、

大学教授 企业工程师,

在科研一线和生产一线,

将半导体科学薪火相传。



NO.4

尽最后一份力量

深爱祖国


1958年,

醉心于中国半导体科学的谢希德

因为过度劳累在一次实验中突然晕倒,

同事们把她送到医院,

才发现她已经扛着

严重肾结石和心脏病 工作了近1年!



在数次危险的手术后,

徘徊在死亡线上的谢希德被救了回来,

再次 顽强地站上讲台!

可在1966年,

丈夫曹天钦刚完成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

夫妇二人便被卷入运动之中,

谢希德不得不拖着病弱的身躯,

住牛棚、做苦力、扫厕所……

更不幸的是,

生活又给了她重重一击,

她患上了乳腺癌……


1972年,谢希德和曹天钦在美国学者李约瑟访华期间团聚留影


在无数个病痛之夜,

她仍旧执着地投身科研,

病痛和困难从没有击垮过她!


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谢希德夫妇迎来了 科学的春天,

谢希德不仅恢复了工作,

不久还被选为复旦大学的校长,

同时她也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校长。


谢希德与复旦大学名誉博士杨振宁教授


作为校长,

谢希德十分有远见,

她不仅开设了当时在国际上

刚刚诞生的表面物理学,

还建立了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促进中国学生了解美国。

几十年以后的今天,

我们再看她当时的决定,

不由更加钦佩她的远见卓识。


谢希德与学生一同走在上课的路上


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去,

为祖国留下更多人才储备,

谢希德在工作之余,

坚持为学子向世界高校写推荐信。

只要获得谢希德的认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