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海油发展微讯
创新能源技术,服务美好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姓关注  ·  一县委书记,主动投案! ·  2 天前  
贵州省发改委  ·  推动早投产早见效!贵州全力抓项目促发展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海油发展微讯

斩获佳绩!聆听有力量的好故事

海油发展微讯  · 公众号  ·  · 2024-07-26 21:17

正文


7月24日
首届“碧海丹心 能源报国”
海油好故事创作展示活动终评会
在北京圆满落下帷幕
来自19家单位的24名海油人
以生动鲜活的故事讲述
带来了一场独具海油特色的
文化盛宴


经过激烈角逐
海油发展2个参评故事斩获佳绩
《师徒“智”焊》荣获一等奖
《和祖国的约定》荣获二等奖


《师徒“智”焊》讲述人:装备技术公司 刘子豪


《和祖国的约定》讲述人:天津院 张玉婷


海油好故事创作展示活动
由中国海油党建工作部
海油党校和新闻中心联合主办

海油发展等5家单位协办
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
历经各单位选拔推荐
分组初评、集团复评
最终有24个优秀故事
从百余个推荐故事中脱颖而出
挺进集团终评


接下来
就让我们通过获奖故事
沉浸式感悟海油文化
汲取精神力量


《师徒“智”焊》




“师傅,咱用机器人焊油气介质工艺管线怎么样?”下班前,徒弟小树跟着师傅老温检查最新下线的水介质工艺管线时,突然问。


“你小子想得倒挺美!你知不知道两种管线壁厚差多少?所有参数都得推倒重来!费时、耗材不说,你能保证合格率比我手工焊的高么?”没想到,话一出口,就遭到师傅的强烈反对。


可小树也有自己的想法:“师傅!这都数字化时代了,您总不能一直攥着手把焊不放吧!”说完,竟然转身走了。


看着徒弟离去的背影,老温站在焊接机器人手臂旁,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老温做焊工快三十年了,对自己的手艺他总是充满自信,可每每谈到机器人焊接,他却忍不住怀疑:“这‘铁罐头’真能比我们这些‘老把式’靠谱么?”


自从装备技术公司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智能化设备,老温就发现,一向听话的徒弟小树变了。尤其是参加了系统的编程培训之后,小树一有时间就和年轻人扎堆讨论机器人焊接的各项常用参数,拿着本子又是记又是找规律,还为厂里的焊接机器人量身定做了一个“参数表”。


渐渐地,同事们遇到机器人焊接难题都爱请教小树,他也摇身一变成了大家口中的“小树师傅”。老温觉得,徒弟开始敢跟自己“叫板”了。



回到家,女儿看出老温有点不一样,问清缘由后,老温摇着头说道:“你们这些年轻人,翅膀硬了就不听话了!”


与小树同龄的女儿,却不服气地说:“您都不让我们试试,怎么知道我们不行?”


这让老温陷入了沉思。


两年前,机器人焊接率先在水介质工艺管线应用,过去厂里的技术骨干为了实现焊接合格率100%,对焊接参数要反复摸索好几个月。可机器人一上马,是又快又稳,不知疲惫,比手工焊的效率高太多了……


想到这,老温心里生出点别的滋味:也许,我真的跟不上时代了!


另一边,小树沉浸在自己越来越满的小本本中,却赫然发现师傅在入职第一天对他的教诲:焊接的本质,是对每一个参数的精益求精。是啊,手工焊也好,机器人也罢,都不能忘记焊接工作的根本!


第二天一上班,师徒俩再次相聚在焊接机器人旁。


“师傅,我昨天那样跟您说话,是我不对。”


“小树,我突然觉得机器人焊油气介质工艺管线或许可行!咱们一起琢磨吧!”


于是,每天空余时间,同事们总能看到一老一小趴在焊接机器人旁边,反复测试、调整、归纳。


老温对各种焊接工况和焊材性能了然于心,使机器人焊接参数的设定事半功倍;而小树对机器人焊接程序的熟练编写,让焊接效率快速提高。


“终于对上了!”在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傍晚,焊接轨迹、成形情况以及完成时长的全部达标,让师徒二人不禁击掌欢呼。随着一条条焊接参数输入程序,装备技术公司实现了将自动焊接技术拓展应用到油气介质工艺管线上。


车间里,焊接机器人手舞足蹈,焊接流程有条不紊,新质生产力的气息扑面而来。手握终端的老温在弧光闪烁中双眼有点模糊,他没想到自己临退休前,在徒弟的帮助下,也赶上了数字化焊接的快车。


2024年3月,随着装备技术公司海洋平台运维工程管线预制智能工厂全面投产,老温师徒和同事们将管线预制生产效率提高近1/3。2022年以来已累计为海上平台预制管线超13万寸径,为渤海油田增储上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工厂不远处, 我国首个海洋油气全生命周期智能装备制造基地正拔地而起,千千万万对老温师徒将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进程中与时俱进,全力奔赴。


《和祖国的约定》




2021年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所里,一位长者瞪大了眼睛,而一个青年目光坚定。“刘桑,我不认为你适合去中国。”“不对,教授,是回中国。” 对话中的刘桑叫刘航宇。是他,求学期间仅用1年时间就开发出世界首创的水溶性碳笼材料;是他,就业时拒绝了美国、日本多家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就是他,始终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祖国许下了 “走出去 学回来” 的约定。




从“中国心”到“中国芯”




回国后,为了尽快将所学转化为国家发展动能,刘航宇果断选择了兼具创新能力和工业化经验的海油发展天津院。工作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羰基金属功能材料的研发中。该材料是芯片制造企业必备的原材料,随着封锁的加剧,常规贸易渠道被渐次切断,即将面临供应危机。


刘航宇主动请缨,第一时间提出了建立攻关小组的申请。此时,研究室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老员工说:“这不是我们的主责主业啊。”


技术委员会说:“技术难度可是不小。”


科创部说:“这可是为高端芯片本土制造雪中送炭的事啊。”


事业部总经理补充道:“如果我们成了,AI(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等行业都会获益。”


“必须要干!”公司领导立马拍了板儿。


技术转化为生产,新的问题出现了,我们的设备相形见绌。而这时,日本导师的电话也“恰巧”地过来了:“刘桑,日本的设备能够保证高纯试验环境,我们可以支持。”


“不,教授。我们行!”




剑不如敌,剑法胜于敌




即使没有最顶尖的设备,即使技术被层层封锁,刘航宇带领这支年轻的队伍,用星夜兼程拉长了时间,用不畏寒暑填补了设备,更用多年的知识积累,打破了这一层层通往成功的“茧”。终于,特种芯片原材料依赖进口的问题解决了。技术成功的背后是海油发展,是中国海油,乃至国家的支持与鼓励。


我到现在还记得,刘航宇在车间搬原料、调设备的模样,这正是每一位在自身岗位发光发热的海油人的缩影。有多少位中国海油人,就有多少种奋斗的模样,平凡却熠熠闪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