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普益标准
普益标准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新兴的金融理财市场,以持续挖掘金融理财市场数据为核心,以专业研究和咨询服务为载体,致力于为合作机构创造价值,提升金融理财市场效率,是国内领先的金融理财市场数据研发机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普益标准

800余家上市公司花7400亿买理财

普益标准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8-10 13:2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流动性趋紧,银行理财收益水涨船高。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的冲动越发强烈,根据同花顺统计,今年以来已有826家上市公司参与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购买规模7429.8亿元。不论参与上市公司数量、购买理财产品数量,还是购买理财产品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较大提升。

文/ 21世纪经济报道 叶麦

原标题/ 7400亿元! 逾800家上市公司扎堆购买“理财”

流动性趋紧,银行理财收益水涨船高。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的冲动越发强烈,根据同花顺统计,今年以来已有826家上市公司参与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购买规模7429.8亿元。不论参与上市公司数量、购买理财产品数量,还是购买理财产品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较大提升。

有分析人士认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 虽然没有违背相关法律法规,但大量实业资金涌入银行理财产品领域,是一种“脱实向虚”的表现。

上市公司闲置资金涌进理财

方大炭素7月31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去年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结构性存款或购买理财产品不超过5.5亿元额度的基础上,再增加54.5亿元,总计60亿元额度的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结构性存款及购买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在上述额度内,资金可滚动使用。

方大炭素的“大手笔”引来市场关注。

方大炭素是一家主要从事石墨及炭素制品、铁矿粉的生产与销售的公司。7月24日晚,方大炭素发布的2017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显示,方大炭素预计2017年半年度实现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2647%左右。在2016年上半年,方大炭素实现净利润1498.92万元。对于半年报业绩大幅预增的原因,方大炭素解释说,受国家供给侧改革、环保政策趋严、淘汰落后产能和行业供需格局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公司主要产品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上升。虽然业绩大增,但是一年超千万的利润,相对于60亿的理财产品的购买资金额度,显然有点“匪夷所思”。

然而,上市公司这类大手笔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并不鲜见。

根据同花顺数据统计,截至8月8日,今年以来已有826家上市公司参与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购买规模7429.8亿元。参与上市公司数量、购买理财产品数量、购买理财产品规模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约34.7%、11%和36.8%。

今年以来,购买理财产品最凶悍的上市公司为象屿股份,同花顺数据显示,其购买的“农行天天利滚利4”的金额便达到313.4亿元。象屿股份向来重视理财,根据其此前公告,去年其理财全年累计发生额达到400.13亿元,实现理财收益945.90万元,

新湖中宝也不甘示弱,和象屿股份“一把梭”的手法相反,其采取少量多次的策略,今年累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70次,合计买入183.8亿元(含滚动累计份额)。新湖中宝的理财产品期限多在三个月之内,最短的理财产品则在13天左右。

部分公司意图提高资金效率

对于今年上市公司扎堆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武汉科技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今年资金面相比之前明显偏紧,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偏高,个别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甚至一度突破7%,这个收益让不少上市公司颇为心动;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目前国内工业、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依然存在。产能过剩必然会带来资本过剩,手头握有大量募集资金的上市公司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为了在最大程度上维持业绩,必然会选择这种急功近利的投资方法。

在上述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中,有相当部分公司的资金来源都属于闲置的IPO或增发资金。如必康股份表示,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来自于闲置募集资金。

“首先大量上市公司用募集资金买理财产品显然是违背了投资者的初衷,其次,所有的投资均有风险,上市公司用投资者的钱买了理财产品,曲线将理财产品的风险转嫁给了投资者。” 民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廖伟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能否认,部分上市公司的确是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出发,在监管规定之内,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但是这种行为成为一种“气候”,上市公司大手笔扎堆购买理财产品显然就不合情合理了,上市公司本来应当将募集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项目中去,而现在大多投资了“金融产品”,使得资金空转,有“脱实向虚”迹象。从长远看不仅不利于公司自身的发展,对于实体经济也是一种伤害。

延伸阅读

逾7600亿元!去年中国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规模创纪录新高

来源/华尔街见闻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投资机会减少,拥有巨额闲置资金的中国企业纷纷“拥抱”各类理财产品。

Wind金融数据显示,2016年有767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总金额达7628.7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近40%。其中,银行理财产品认购金额达5526.24亿元,占比72%。

同时,数据显示,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几乎一半都是1-3个月期限。这表明,在经济下行阶段,很多公司避免进行风险较大的扩张,而是倾向于短期投资。

上市公司闲置资金主要包括闲置的募集资金和自有资金。2016年7600亿元的理财产品认购额中,有58%的资金来源于募集闲置资金,自有资金的比例则为42%。

新华社援引业内人士指出,过去两年企业购买理财的速度不断加快,究其原因,融资成本与门槛不断降低,理财收益率仍保持刚性,银行理财牺牲掉自己的息差收益为企业提供套利机会,可能是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他们认为,相对于其他的投资机会,理财产品能提供更吸引人的收益,尤其是经济仍在下行压力下,”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惠誉集团旗下机构BMI Research驻新加坡资深分析师Chua Han Teng表示。

国际评级公司标普高级董事Liao Qiang称,这确实表明中国资本和信贷市场效率低下。

2016年全年,GDP同比增长6.7%,创1990年以来最低增速。不过,2016年四季度同比增长6.8%,超过市场预期和前值的6.7%,为中国季度GDP增速自2014年二季度以来首次回升。

国内领先的金融理财市场数据研发机构

微信ID: pystandar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下方二维码

即刻申请普益标准-金融数据平台试用账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