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伯凡时间
吴伯凡官方账号,分享吴伯凡老师的真知与洞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我家婆娘是60.35公斤。也没什么。关键看肉 ... ·  20 小时前  
财宝宝  ·  你怎么称呼你家那个120斤的美美哒? ... ·  3 天前  
财宝宝  ·  这还要你教?滚!-20250208223758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伯凡时间

处理日常冲突时,要用对方法

伯凡时间  · 公众号  ·  · 2019-08-01 22:31

正文


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一些分歧和矛盾在所难免,这是一种常态,但我们往往将其视作一种生活的“病态”,将这些情况看作阻挡自己拥抱美好生活的绊脚石,不论是它们带来的冲突本身,还是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自己能力上的捉襟见肘,都让人觉得既沮丧又恼怒。事实上,它们并非牢不可破,我们也并非无能为力。之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无可奈何,是因为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我们用错了方法。


人的第一惯性首先是维护自身的正确性。我们抛出一个观点之后,最希望对方想都不想就能马上接受,然后将之奉为真理,这样,自己作为“真理”的散播者,也能轻而易举地享受一下作为上帝的高光时刻。


一旦有人对我们表现出某种质疑或反对, 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对方是在探求真相”,反之,情绪会第一时间将理智挤出大脑,让我们厌恶质疑和反对,认为这是在故意找茬,故意让自己难堪。


当每个人都这么想的时候,分歧和矛盾就成为了必然,且显得难以调和。


面对分歧,人们惯用两种手段,一种是企图以自己的怒火将对方“化为灰烬”,当然,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对方也会顶着一头火来烧你,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还有一种人则甘愿为了“顾全大局”而“牺牲自我”,他们会表面上顺从对方,否定自己,息事宁人,把火窝在心里头,伺机找个“软柿子”再发泄。



这两种方式,几乎是一种传统。很早的时候,中国的士大夫与民间群体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审美上的矛盾,由此出现了“矫俗”和“媚俗”的说法。所谓“俗”,本义指的是普遍而平庸的社会风尚和大众审美,即风俗或民俗。而“矫俗”和“媚俗”则是士大夫在面对审美矛盾时的两种反应模式。


一种是厉声斥责,认为民俗太过低级、庸俗不堪,自己要努力拔高大众的审美水平,强行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标准,这种反应被称为“矫俗”。


另一种人则相反,尽管他们内心可能也觉得大众审美不高明,但是他们会顺应民俗,甚至不遗余力地发掘民俗的阴暗面,以此来贴近大众,谋取私利,这种反应被称为“媚俗”。


两种遗风至今犹存,也就是当下我们处理问题时表现出的对抗或妥协,相信很多人身边都有类似的两种人格存在。我们的直观感受是,对于那些厉声正色要“矫俗”的人,我们觉得太过迂腐,而对于那些趋炎附势的“媚俗”之辈,我们又觉得其太猥琐。


不论是“矫俗”还是“媚俗”,抑或是对抗还是妥协,其实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因为两种方式都没有聚焦问题本身,前者诉诸于情绪,后者则选择了逃避。一个是强迫他人,一个是委屈自己,本质上并没有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事实上,还有一种说法叫“随俗”,可以视作一种比较建设性的反应模式。 这里的“随”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无原则的顺从或跟随,而是指在对自身和对象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化解矛盾,然后解决问题。 其本质是通过一种友好的界面,化解双方的情绪对抗,将双方的关注点拉回到具体问题上。


“随俗”本质上是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发现了一个新维度。不论是“矫俗”还是“媚俗”,都是在单一的线性维度展开互动,要么是背向的拉扯,要么是同向的屈从。如果无法跳出问题的原有维度,也就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言:“ 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水平思维来解决问题。



“随俗”的人常常表面和蔼,但是却具备一种强大的能量,因为其背后体现出的是一个人的智慧、幽默和自信。以华为总裁任正非先生为例。


在肖钢先生担任中银董事长期间,曾经到华为参访。闲聊当中,肖钢问起华为当时的主要工作,任正非回答说正在推行IPD(集成产品开发)。肖钢继续追问什么是IPD。没等任正非开口,作为华为高管而陪同接待的徐直军便答道:“我们老板懂什么,他就知道IPD这三个字母。”


向来以心直口快著称的徐直军,因为这一番快人快语让当时的场面陷入尴尬,气氛瞬间凝固。公司高管当着客人的面拆老板的台子,对于当事人任正非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如果他直斥徐直军不懂规矩,显得易怒和狭隘,而如果他顺应徐直军的话,连连称是,则显得懦弱且没有原则。


任正非在听完徐直军的话后,马上哈哈大笑,接着说道:“是啊,我哪懂呀?我要是都懂了,还要你们干嘛,你赶紧给肖总介绍介绍IPD。”


任正非先生的反应,其实就是对“随俗”智慧最好的呈现,跳出对抗与妥协,因为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新的维度,有效化解了冲突与尴尬。


事实上,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少都有一些“随俗”的智慧,它们都成功在对抗和妥协之外开辟了第三路径、寻找到一个新的维度。



美国哲学家、认知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在《直觉泵》一书中,基于博弈论专家阿纳托尔·拉波波特提出的“拉波波特法则”,提出了一个应对批评的“拉波波特法则”,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1、首先,非常清楚、生动、不偏不倚地重述对方的观点,甚至表达界面比他还要好,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暗自思忖 :我要是刚才像他这样表述就好了;


2、其次,将对方观点中,你所同意的部分都罗列出来,尤其是那些不太被人接受的观点;


3、再次,强调自己从对方的表述中学到了哪些东西;


4、最后,在完成以上三条的基础上,再说自己的不同意见。


这种方式,能够让对方意识到你事先已经站在他的立场去思考这一问题了,也能体现出你有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判断力,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你们达成了一致,所以他不再将你视为“敌人”,无论最后能否在理念上达成一致,起码不存在个人冲突。


之所以推崇这种方法,源于丹尼尔·丹尼特本人的亲身经历。他曾在《自由的进化》一书中,对美国哲学家罗伯特·凯恩的部分理论提出了批判,甚至将相关章节的书籍初稿寄给对方看,而罗伯特·凯恩的回应则充满了“随俗”智慧,他的回信中有一段写道:


……你的文章真地让我非常欣赏,尽管我们的看法不同。你对我的观点的评论非常全面而公正,远远超出通常的批评。你考虑到了我的观点的复杂性以及我努力解决那个棘手问题时所抱有的严肃态度,而没有将它们一棍子打倒。为此,也为了你细致的批评,我非常感谢你。


面对这样的措辞,哪怕戾气再重,只要你的出发点不是恶意中伤,也会被触动,丹尼尔·丹尼特也不例外,他珍藏了这份书信,还从中得出了一条人生经验:“对于一位作者来说,如果你勇敢地为他的观点寻找根据,但什么也没找到的话,可能会比气呼呼地批评他的观点来得更有杀伤力。”


我们要意识到, 之所以 我们会遭遇冲突,或者经常面临难以解决的分歧,很可能是因为用错了方法,错误的方法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加剧冲突。 而任正非先生的临场反应和丹尼尔·丹尼特所推崇的“拉波波特法则”则在提醒我们,面对日常矛盾时,除了“矫俗”和“媚俗”两条路径之外,还存在“随俗”这一第三路径,它往往更有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