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gooood谷德设计网
谷德设计网,用创新的方式发现创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有方空间  ·  CPLUS新作:KALHA酒店,生于风土的坡地聚落 ·  3 天前  
有方空间  ·  奇普菲尔德The ... ·  6 天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Foster + ... ·  6 天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摩洛哥沙漠中的Dar El Farina住宅 ·  1 周前  
有方空间  ·  新作|上海柘林镇综合服务中心 / 集合设计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gooood谷德设计网

35岁以下创意人:王田田 - 创造一片属于自己心中的园林

gooood谷德设计网  · 公众号  · 建筑设计  · 2017-06-30 14:40

正文

gooood团队新推专辑 

Under  35 

采访世界各地35岁以下的年轻创意人

欢迎您的推荐和建议

 


▼ 

视频 Video (全文深度采访见下方文字。视频为4分钟精华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程:黄岩 — 杭州 — 北京 — 杭州

“选建筑是偶然…从杭州的中国美院毕业后到北京工作三年再回杭州念书是必然…我内心很想做一个像柯布的拉图雷特修道院那样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的建筑。”


我的家乡台州黄岩是一个舒适的小城,它的东边有一座大山叫九峰山,在城市的很多角落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因此即使现在建了很多高楼,我依然觉得这个城市跟自然有一种很亲近的关系。我小时候住在奶奶家那种江南大家族的合院里,人和人、人和动物以及植物之间的关系都很亲密,那个状态挺让我怀念的。我内心很想做一个像柯布的拉图雷特修道院那样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的建筑。


▼故乡的九峰山


▼拉图雷特修道院


我学建筑有点偶然,但学美术是一个必然,因为我从小就很喜欢画画。刚考上美院的时候,我上的是艺术设计学院,第二年才开始选专业,可以选建筑、工业设计和服装等。当时每个系的系主任都会来做专业宣讲,介绍他们的系。我记得王澍老师在宣讲的时候讲了一句话:“学好建筑首先要学会玩。”可能是这句话我让选了建筑,这是一个偶然。


毕业后我去北京待了三年,一直在一个叫百子甲壹的工作室里工作。那是一个不大的工作室,每个人都很平等。有件事情对我影响很大,工作室里每隔几周就会有一个同事来分享自己最近的研究成果,然后大家一起讨论,那个状态让我养成了用业余时间做一些小研究的习惯。北京有很多的艺术活动,我在周末的时候会尽量去参加各种艺术展览、演出,在那里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


▼在北京百子甲壹工作室工作


在我刚去北京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总有一天是要回到南方的,因为我很喜欢西湖,也很喜欢象山校园,此外我也算是王老师的一个忠实粉丝,回来念硕士有一定的必然性。 中国美院的教育有两个特点:开放性和实验性。我在读本科的时候建筑系刚建系不久,各个方面对专业的理解都很开放,没有什么条条框框。在通常的课程之外,经常会有一些有想法的老师来做实验性的课程,这种环境很容易让人产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们会对很多问题抱有好奇心,同时也会去反思一直面对的日常问题。此外,学校这几年一直都在变化,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这个体系里得到不同的收获,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2015中国美院研究生毕设作品云梯


从硕士毕业算起,我在王澍老师的工作室工作了大概一年多一点。王老师觉得在太快的节奏下很难做出好作品,因此工作室的项目数量受到了很多的控制,工作节奏很慢,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推敲和修改方案上面。这是我们现在工作的主要状态,会有意放慢设计过程的节奏,一个本来是两个月的项目我们可能会做一年甚至几年。


▼201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协助王澍老师布展 


 

_________________

研究的两条线索

“一条是园林线索,一条是家的线索。”


我做研究性的方案是阶段性的,跟自己当时的兴趣有关,大体可以归纳成两条线索,一条是园林线索,一条是家的线索。园林的线索包括白瓷砖房间、层园、临摹《环翠堂远景图》的计划、塔园和毕业设计等,而跳房子系列则属于家的线索,二者相互交织,都体现了我对于有趣空间的探索。



 

____________

园林的线索

园林线索之毕设 “曲折模型”

“你可以把这个系列看成是五个设计,也可以将其看成是对曲折的五次讨论。”


我的毕设系列是从一个很简单的词开始的,那就是曲折。你可以把这个系列看成是五个设计,也可以将其看成是对曲折的五次讨论。我截取了现存的园林中五个与“曲折”相关的片断,以此为基础衍伸出了五个新的空间。比如说我会从分岔的角度来理解曲折,也会从峰回路转的角度来理解它,同时它们也可以单纯是未来建筑的草图。


▼毕设系列五个作品,五次关于曲折的讨论


我始终认为设计和研究是可以并行的,因为截取的过程就是在重新定义曲折。设计可以从园林中某个曲折片段开始,而这个片段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模型,可以变成一个独立的全新的空间。在自宅中,我把这种认识装在了一个具体的空间里面,而其他几个也都是比较完整的模型,可以引发出新的空间。其中云梯在当时以装置的形式实现了,我希望其他三个设计也能够在未来以某种方式实现。


▼云梯装置,以假山为原型


五个曲折的片段是一个一个确定的,我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次园林调研,当我意识到曲折不一定是形式的时候,对于之前不觉得与曲折有关的地方产生了不一样的体验。“曲折”的“曲”字还有深远的意思,有个词叫曲室,指的是藏在某个地方的比较隐蔽的房间。通过讨论产生出对曲折的新理解,我觉得这是设计和研究并行的好处之一。


▼分岔图书馆,演变自拙政园的八道游廊


▼峰回路转茶室,从曲廊获得灵感


▼环形美术馆,从苏州园林中迂回曲折的环形花园中获得灵感



园林线索之毕设 “翠铃珑”

“我们自己很喜欢住在这里。”


我觉得把翠铃珑放在一个普通的住宅里可能会形成一个有趣的空间,但因为它以前没有出现过,所以我们并不确定在这里生活会怎么样,所以我把它叫做生活实验。在住了半年之后,我们发现自己很喜欢待在这里,这是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各自独处的角落,也可以共享这个空间。我们本来的设想是两个人一起在工作桌那边工作,然而后来雅琴选择在原来是餐桌的工作,这样就可以更加独立,这符合我们一开始的设想,即在这个空间里功能是可以互换的,餐桌不一定只是用来吃饭的。另外我们也很喜欢送餐口,除了送餐之外,一个人做饭的时候另一个人可以看到他。本来一个人在密闭的空间里面做饭是一件很寂寞的事情,但这个送餐口带来了意外的感受。从概念上来看这个空间还是运用了我们喜欢的概念,而从手法上来看可能会觉得有一些用力过猛。但是不管怎么说,它代表了我们当时的喜好,我们自己很喜欢住在这里。


▼王田田自宅“翠玲珑”


▼夫妻二人可以拥有各自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室内丰富的视觉关系


   

园林线索之“白瓷砖房间”,“临摹《环翠堂园景图》计划”和“层园”

“白瓷砖房间:一个极端抽象的园林。”


白瓷砖房间是一个完全用白瓷砖做成的空间,它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极端抽象的园林,就如童寯先生所说:“没有花木也可以成园林。”我当时觉得园林里面的关系比内容更重要,所以设计了三个既像墙,又像家具的装置,把它们并置在一个空间里,既分割了空间,又联系了空间,形成了一种既断又连的空间关系,这种关系一直在我的兴趣范围之内。


▼白瓷砖的房间草图,三个既像墙又像家具的装置


▼一个极度抽象的园林


   

“临摹《环翠堂园景图》计划:一个平行展开的世界。”


临摹《环翠堂远景图》的计划产生于我看到这幅长卷之后,我觉得它既有趣又陌生,于是产生了临摹的想法,并以此作为进入古人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临摹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其实是一个平行展开的世界的,里面有山水,也有房子,有农耕的场景,也有娱乐的场景,尺度不断变化,随着视角的改变时大时小,时远时近,这跟我们现在观看事物的视觉方式很不一样。


▼以临摹去了解古人的世界


“层园:把留园入口那一长串曲折的空间折叠到垂直的美术馆当中。”


层园是一个在CBD当中的美术馆假想设计,由于电梯的存在,高层建筑丧失了很多有趣的体验,所以我想在保证流线效率的同时,把留园入口那一长串曲折的空间折叠到垂直的美术馆当中,这应该是我对曲折最早的关注和研究。


▼把曲折的园林空间折叠到垂直的美术馆中


 

真正的园林精神

“园林的精神是很开放的。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人想去创造一片属于自己心中的园林,这就是园林精神。”


如果把古典园林当成设计的源头,那么在做完之后还要去验证它符不符合古典园林的原则,这肯定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古典园林是在过去那个时代的产物。但如果只是把园林当成一个开始,截取其中的一个片断,一个园林的观念,以此衍生出一个新的设计,局限力就变得很小。就像一个故事的开头很重要,但是它不决定故事的走向和结尾。还有一件事情对我的启发很大,博尔赫斯写过一本小说叫《小径分叉的花园》,其中描写的是一个中国园林。他读过几遍红楼梦,很喜欢中国,却没有来过。他杜撰出来的中国园林跟传统园林肯定是不一样的,但结果有很多中国读者对他描写出来的文学性的园林很感兴趣。所以我觉得园林从观念上来说是一个很开放的系统,它没有什么局限性。园林的精神是很开放的,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不安分的人,他们可能厌倦了城市的生活,觉得它太刻板,有太多太条条框框,于是他就会想方设法去做一些更有趣、更贴近自然的空间,我觉得这种行为很符合造园的精神。


▼截取古典园林片段运用在“翠玲珑”的设计中


▼《小径分岔的花园》节选

   

▼艺圃浴鸥小院,一处幽深的曲室


我认为园林的精神在当下并没有式微,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人想去创造一片属于自己心中的园林,这就是园林精神。我们现在看到的苏州现存园林只是园林发展到非常繁复的状态后对园林精神的一种物质呈现,但并不是全部。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园林,它们会跟城市发生关系。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会觉得园林对于城市是封闭的,二者之间甚至存在一种批判的关系;但实际上有现成的例子,如清代袁枚的随园就是对公众开放的,它是一个非常好的公共空间,既有趣又自然。一个更极端的例子就是西湖,这是一个巨型的园林,跟城市发生了非常好的关系。


▼西湖,一座开放的巨型园林



_________
家的线索


家的线索之“跳房子”

“一个建筑师要有创造力的话,首先对自己的家要有足够的想象力。”


跳房子是一个系列。我在毕业后住过不同的出租房,跳房子系列是对这些出租房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和假想的改造。当时学建筑总是会去研究大师,或者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案例,它们都是书本上的很抽象的东西,于是我想与其这样,不如从自己个人的住所开始研究,这样就很直接,很有身体性。然后我就开始了这个计划。


在北京的时候我们住的是那种六七十年代建的公寓楼,墙壁有一半刷成绿色,厕所设在过道。那里的居住条件并不是特别好,但我跟雅琴都挺喜欢,所以我想从两个方面来看待它。一是记录它,即探索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们去喜欢它。建筑学会很明确地说哪种手法能产生什么样的空间,但是这里其实没有使用任何手法。我尝试了绘画、摄影等记录方式,甚至还写了一篇关于它的类小说,小说的内容就是把所有来过这里的人对房子的描写收集在一起,当然其中也包括我自己对它的认识以及在里面发生的故事。另外一点就是要探讨它的可能性,看它今后可以改造发展成什么样。


▼用绘画记录公寓楼中的生活


跳房子Ⅰ想要做的改动比较大,即是把整个公寓变成一座独立的住宅。我当时的尝试是想看看是否可以从一个房间开始设计,更具体来说的话是从一个房间的命名开始设计,比如说“跳来跳去的房间”,“六个面都是窗的房间”,“鱼池下面的房间”,等等。你会发现当给这个房间起了一个名字后,这个房间就已经被设计好了,再把它们组织在一起,就会形成富有趣味的空间。命名除了对房间自身作出定义外,还决定了房间跟其他房间的关系。这种命名房间的方式也影响了我对自宅的设计,比如我们把翠铃珑看成是既是三个房间又是一个房间的房间。


▼跳房子I,从命名开始设计,将房间组织成有趣的空间


在跳房子Ⅱ中我想给自己设置更多的限制,于是把它当成了一个实际的改造项目,直接在现成的平面上进行改造。在这个设计中我尝试了一个更小的切入点,比如说用更奇怪的方式,像杜尚的门,穿过两个房间的桌子,凿壁偷光等,即是用一种很片段的方式来做设计。像是在“穿过三个房间的桌子”中,我跟雅琴坐在桌子的两头,虽然我们共享了一张桌子,但是却处在不同的房间,空间之间形成了一种既不封闭、也不开放的暧昧关系,这也是我当时比较感兴趣的地方。这些点子都跟创造新的空间关系有关,凿壁偷光是每个人都知道故事,也是一个很空间性的词语。有两个房间,我在它们之间的墙上开一个洞,只要在一个房间中点一盏灯,两个房间就都被照亮了,对于没有点灯的房间来说,就是凿壁偷光。这种空间关系在自宅当中也有体现,我会设计很多私密程度不一样的界面来联系不同的空间。


▼跳房子II,从更小的切入点去进行设计



在跳房子Ⅲ里我探讨了在一个大空间生活的可能性。当时我们在杭州租了一个毛坯房,是一个大平层。我们用软性的隔断,铺地,或者用家具来区分空间。自宅介于跳房子ⅠⅡ和Ⅲ之间,它既不是一个大房间,也不是很多小房间,它们是平行的,互相影响。一个建筑师要有创造力的话,首先对自己的家要有足够的想象力。


▼跳房子III,用软性隔断、铺地或家具区分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小设计、小研究的意义

“我不追求固定的风格,我的每一个设计都是具体的。一个特定的形式很容易被认为是风格,但是形式并不是由风格决定的。”


对我来说,空灵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我不追求固定的风格,我的每一个设计都是具体的。一个特定的形式很容易被认为是风格,但是形式并不是由风格决定的。以塔园为例,它是我为一位艺术家朋友设计的观展体验装置,现场由一圈环形的坡道围绕,于是我在垂直方向上做了一个塔,并在塔对应的位置设定特定的视角,从这些视角可以观看几幅比较重要的画。在平面上我用一条曲廊来区分三个观展的庭院,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建筑的形式是由身体和视线的行为决定的,而不是风格。虽然我没有追求一贯的风格,但是我的不同设计之间的理念是相关联的。比如塔园和云梯,二者都是艺术项目,尽管看上去形式迥异,但是其背后想要探讨的问题是类似的。塔园更关注对景以及视线上的关系,云梯则更关注曲折的,身体性的经验。虽然形式不同,但这两点都跟园林相联系。


▼塔院草图,从特定地点可以看到特定图像


▼塔园实景,关注对景和视线上的关系


“假想的,虚构的项目既可以看成是未来建筑的草图,也可以作为文本承载思想,很有意义。”


我认为我的设计理念还在形成过程中,每个项目都是一场独一无二的旅程,需要一个合适的开始,并且在做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设计的方向,慢慢明晰自己的想法。我在本科毕业到研究生期间养成了利用业余时间做小设计、小研究的习惯,它们是一系列思维练习,可以让我保持思维的敏锐性,在我做自宅之前,是有一定量的思维训练积累的。有些成熟的建筑师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比如张永和老师,他早年做了很多概念设计,给中国带来了很多新的设计观念和思维。在日本也有建筑师像石上纯也、藤本壮介,在做项目之前会做一些很概念的设计,来表达他们的建筑观念。还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的Archigram,他们在更大的城市尺度上做了一些空想设计,对现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假想的,虚构的项目既可以看成是未来建筑的草图,也可以作为文本承载思想,很有意义。博尔赫斯的《虚构集》里面写到了通天的图书馆,环形废墟,小径分叉的花园等,每个故事几乎都是一个个小世界的模型,本身就是一系列文学性的建筑方案,他们的存在说明了思想性的建筑存在的价值。


▼张永和的垂直玻璃住宅(左)/石上纯也的金门港运中心(右)


▼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做小研究,进行思维训练



gooood 点击原文到网站看到更多

gooood | 品牌

gooood谷德设计网 | 微信

[email protected] | 投稿

www.gooood.hk |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