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与陈寅恪,一对旷世知交。
哈佛同窗缔交,清华共事,联大流亡,燕京授业,直到劳燕分飞,山水远隔,粤蜀相望,鱼雁寄情。
望着吴宓与陈寅恪远去的背影,我们似乎懂得了,作为个体生命的两位先生,面临一系列社会、时代剧烈转变所做出的种种选择与坚守,恰回应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两个意义重大的主题: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命运和可能性,以及现代读书人在建立一个学术社会的进程中经历的成功与挫折。
吴学昭 著
平装,定价:49元
ISBN:978710805021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吴学昭,学者、教育家吴宓先生的女儿。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北京燕京大学毕业。曾任《中国儿童》主编;《中国少年报》副秘书长,负责编辑事务;新华社、人民日报驻外记者;人民日报国际评论员。
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活动及友谊,为二十世纪学术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
吴宓的女儿吴学昭先生撰写的《吴宓与陈寅恪》,依据父亲的日记、书信、遗稿,参考大量档案文献,忠实记述了二人哈佛同窗、清华共事、燕京授业、直到劳燕分飞、远山隔越、粤蜀相望、鸿雁往还,一对旷世知交长达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细致入微地叙述了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核心是对中华文化终身抱持极其坚定的信念,并作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
这是一部研究性、实录性的学人传记,富有很强的历史现场感。一是含有极为丰富的第一手文献材料和实物图片;二是吴陈二人交往的主线之外,也留下王国维、梁启超为首的几代知识人的鲜活身影,对于二十世纪思想文化史及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吴宓与陈寅恪》初版于九十年代初,列为“清华文丛”的第一本。2014年出版的增补本,名为增补,实为改写:从篇幅上从原有的五章扩充到九章,全书字数从12万增加到30万。
第一章 在哈佛
(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一年)
第二章 《学衡》与清华国学院时期
(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三七年)
第三章 从北平到蒙自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八年)
第四章 昆明时期
(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四年)
第五章 成都燕大
(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六年)
第六章 从复员到解放
(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六年)
第七章 反右派与反右倾
(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〇年)
第八章 最后的会晤
(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三年)
第九章 从社教到“文革”
(一九六四年至一九七八年)
吴宓1971年12月9日的日记,写在了当年的日历上
接到美延的来信,才知道自己日夜思念的老友已不在人间
丨
吴学昭
我是吴宓(雨僧)最小的女儿,抗日战争期间,跟随母亲陈心一在上海祖父母家居住和上学。抗战胜利后一年,我到北平上大学,父亲没有因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宣告结束复员北平,而去武汉大学教书了。解放前夕,他又到了四川。所以,我与父亲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即使在那有限的接触和交谈中,我也深深感到父亲与陈寅恪伯父两心相知,友谊深挚,始终不渝。两位老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尽摧残折磨去世后,我捧读劫后残存的父亲遗稿,更加感受到这种友谊的深不可及的内蕴及其悲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