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星球研究所(ID:gonglulvxing)
一座值得中国人大书特书的山峰。
途经川藏线的旅行者
往往都会在海拔4720米的色季拉山口停留
因为这里是拍摄
南迦巴瓦峰
的绝佳地点
远处南迦巴瓦峰不经意间露出的一小角
都足以让你激动得忘却周边的杂乱
(摄影师Baishd)
▼
以山形之美
南迦巴瓦峰足以击败绝大部分山峰
《中国国家地理》曾将它列为
中国十大最美山峰的第一名
但事实上
我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南迦巴瓦峰的真容
常年缭绕四周的云雾
让它成为名符其实的“羞女峰”
(摄影师Baishd)
▼
在当地藏民的心目中
从不轻易示人的南迦巴瓦峰是一座神山
我的朋友高承是一位非常执著的摄影师
他曾经为了拍摄冰川而掉进冰洞之中
最终靠摄影包和身体卡住两侧才得以脱身
这次他为了拍摄南迦巴瓦峰
在色季拉山口的寒风中足足等了5个小时
但山上的云雾却丝毫没有消退的迹象
一愁莫展的他当即跪下向南迦巴瓦峰磕头
数分钟后
山上的云雾先是慢慢散开变成了一条一条
最后赶在日落时分
云雾消失的无影无踪
夕阳洒在南迦巴瓦的九座雪峰上
他得以拍下神山的全貌
▼
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
巨大的三角锥体尖利地刺向空中
在群山之中异常突出
下面这张照片中
一朵罕见的豆荚云围绕在南迦巴瓦上空
如同戴了一个帽子
▼
拍摄南迦巴瓦峰的全貌
已经成为很多旅行者和摄影师的追求
2015年9月27日中国上空出现了超级月亮
摄影师
杨文忠
利用多重曝光
完成了这幅南迦巴瓦之月
尖锐的山锋与圆月和谐而矛盾地共存于一幅画面
▼
但是
我们即便看过了南迦巴瓦峰的全貌
却对它依然知之甚少
甚至几近陌生
在英文互联网中
西方人对另一座知名的锥体雪峰
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
马特洪峰
(Matterhorn)
无论纪录片、影像资料还是文字介绍
都非常丰富、翔实
内容涵盖地理、动植物、气候、登山、人文等方方面面
他们可以随时通过这些资料了解马特洪峰
▼
最近大火的《地球脉动2》
BBC的制作团队深入雨林、沙漠、海岛等
一个个人迹罕至的秘境之中
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纤毫毕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关于大自然的科普题材已经在西方有了成熟的模式
▼
而在中文互联网上
关于南迦巴瓦峰的科学而全面的资料有多少呢?
几乎为0
我们没有找到一部关于它的专门纪录片
没有找到一篇关于它的全面翔实的文章
没有找到一次近年来的全面科学考察
(希望只是我没有找到而已)
据我查到的资料
中国最近一次关于南迦巴瓦峰的全面科学考察
还是在1982年-1984年间
由后来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刘东生院士带队
当时的科学界刚刚从文革中恢复
他们带着非常简陋的装备
来到了南迦巴瓦峰下
(照片来自当年科考队成员高登义教授的博客)
▼
气象专家张江援在山下搭了个简易帐篷
这就是气象观测站了
(照片来自当年科考队成员高登义教授的博客)
▼
他们连续三次深入南迦巴瓦
途中遭遇狗熊和野猪袭击、蚂蜂叮咬、泥石流
给我们呈现了第一手的科学资料
如今30多年已经过去了
我们对南迦巴瓦的认知似乎还停留在那次科考的成果上
当年的副队长杨逸畴与其他队员
一起记录了整个考察过程
并于1991年出版成书
我费劲周折找到此书
书中洋溢着地理大发现般的气质
至今读来仍让我有如身临其境
▼
除了科考队的文章、书藉
其它我能找到的资料
要么只是讲述南迦巴瓦峰的一鳞半爪、不足解渴
要么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要么语焉不详、模棱两可
比如南迦巴瓦峰80%的介绍都说
它位列全球高山第15名、7000米级山峰的最高峰
但更可靠的资料表明
有很多7000米级的高峰都超过了南迦巴瓦峰
它在全球中高山中仅位列第28名
▼
还有些介绍中说
此山是藏族传说中格萨尔王消灭妖魔的矛
其实《格萨尔王传》中记载
格萨尔王在讨伐暴虐的南门国的路途中
见到此山形状奇特
便询问手下这是什么山
手下答道
“好像幡矛竖空中
那是炽热霹雳叉俄山”
(《格萨尔王传·门岭之战》人民出版社)
这是南迦巴瓦藏语含义的来历之一
而把它当成格萨尔王的兵器
更多可能是出于介绍者的衍生想像
可见除了自然科考
我们对南迦巴瓦的人文传说
同样也缺乏系统研究
那么南迦巴瓦峰
究竟有什么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呢?
首先
我们最常看到的南迦巴瓦峰
多是从色季拉山口拍摄
而这只是它其中一面
作为一个巨大的三角形锥体
它的美几乎是立体的
每一个角度都有它的风采
(南迦巴瓦峰三维影像图,源于谷歌)
▼
比如你在色季拉山只能看到九峰
而在当地人的转山路上
南迦巴瓦的十五峰会一同展现在你的面前
这样的景象更加难得一见
(摄影师曰曰)
▼
从派镇、直白附近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眺望南迦巴瓦峰
这里平均海拔只有2400米
相对于南迦巴瓦峰7782米的海拔高度
有着5382米的高度差
远比在4720米的色季拉山口看到更加震撼
▼
古代人类没有海拔的概念
只有相对高度大的山才能极大冲击人类的视觉
让人不禁心生“神山”之感
中原地区从平原上拔地而起的泰山、嵩山也是同样道理
但南迦巴瓦显然更加极致
▼
这条大峡谷里的雅鲁藏布江
先是在喜马拉雅山以北
由西向东奔腾了1600公里以后
遇到了高大的南迦巴瓦峰及旁边的加拉白垒峰的阻隔
被迫绕着高山向南、再向西
形成了180度的大拐弯
江水在群山中奔腾切割
亿万年后终于切割出世界最深的大峡谷
但我们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景区或者墨脱
看到的“大拐弯”
却并非真正的大拐弯
而只是因为江水绕过局部山体而产生的
“小拐弯”
(摄影师Bg1kli)
▼
整个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长达数百公里
如此大尺度的范围
我们完全无法用照片展现
只能通过合成的三维地图中看出一二
下图中雅鲁藏布江像个玉带一样
缠绕在南迦巴瓦峰旁
“小拐弯”也频繁出现在其中
(右下方的湖泊为那木拉错)
▼
我们再换一个方向观看南迦巴瓦峰
例如从墨脱县的背崩大山上
远眺南迦巴瓦峰的西南坡
相比于色季拉山、直白和派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来墨脱拍摄南迦巴瓦峰的人可以用“稀少”形容
摄影师谢罡曾是一位陆军上校
退役后他用了8年的时间
把南迦巴瓦峰的各个角度都拍了个遍
包括许许多多的南坡景色
▼
墨脱境内与南迦巴瓦峰的相对高差更大
其中巴昔卡海拔仅200米左右
高差达7500余米
下图中一条云雾将南迦巴瓦峰和墨脱的一个乡
分成了白色、绿色两个世界
(摄影师谢罡)
▼
墨脱境内南迦巴瓦峰周围的森林异常茂盛
与西藏其它地区迥异
(摄影师谢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