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mbiz.qpic.cn/mmbiz_jpg/Lic2kmyqrJmBqn6ehicW6zJfweibpRKUOI0hLqRoYksg6EKJx1aRibuwSKBZtwhTiabuO78jkBMt8gG3rT8P7D27H4A/640?wx_fmt=jpeg)
又看了一遍大秦帝国的第一部,秦孝公继位之初,秦国尽失河西之地和秦东之地,面临亡国之危,秦君发奋招聘,遍发六国招贤令,秦君说:只要有人能帮他重振秦国,愿意与其共享秦国。
我也研究了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的人才招聘,敢说愿意与人才共享其国的唯有秦孝公一人,足见其魄力以及对人才的态度是七国中最强的,正印证了那句话,发最大愿才能成最大事儿。
后来从六国来了几百个人才,上上品的人才只有一个商鞅,说明高端人才招聘很难,高端人才也很少,可遇不可求,但只要用心良苦必能求到。
大家也都知道秦国那时候一直处在西部边陲之地,可谓是天下悲秦,很穷、很冷、很落后,就好比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创业企业,秦国一直是出将军的地方,因为天天和西戎人干仗,但那种思想家、战略家、政治家、谋略家几乎没有,我们知道的很多牛人如:商鞅、张仪、公孙衍、范雎、李斯、吕不韦等都是秦国从其他国家吸引来的,我研究了下,主要来自魏国、楚国、卫国。
从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吸引人才的效果才越来越好的,为什么?我觉得主要是几方面:
首先,给人才公平施展才华的机会!
那时候很多老牌强国如魏国、楚国等,都是被老世族控制,也就是人的富贵和官位大小主要是看身世和门第,那些世家大族因为祖上的功劳,很多有了分封,功劳是世袭的,国家的要职都是这些人把控。
这些人就像现在很多公司的老员工阶级,论资排辈,仗着跟着老板打天下时候获得的功劳,坐享其成,排挤非亲非故的任何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也没有施展的机会,那时候可没有科举制,科举制是隋朝的隋文帝发明的,比如,商鞅的老师公孙痤给魏王强烈推荐过商鞅,但魏王一听商鞅只是一个没有身世和身份的中庶子,马上就没有兴趣了,这种风气在那时候非常普遍,但秦国不一样,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打压了老世族的势力,唯才是举,选拔人才主要看能力和功劳,这就给很多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施展的机会。
其次,就是人才生长的制度保障!
没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制度也是无法吸引人才的,就算能吸引来也留不住,秦国那时候主要是奖励耕战,采取了军功爵制,把职级分了20级,最高的是封侯,后来商鞅就被封候了,这个和现在的阿里巴巴的职级很像,阿里巴巴职级分为14级,职级分为P和M二条线,P是技术岗,M是管理岗,商鞅应该就属于M岗,他虽然不直接上阵杀敌,但是他做出了管理和统筹的贡献。
再来分析下,商鞅这个空降兵是怎么在秦国活下来的。
我们都知道,空降兵和空降高管的存活率只有20%,商鞅刚到秦国的时候也是差一点离职的。
商鞅刚来秦国的时候,没有急于去找老板秦孝公聊天,而是深度打听秦孝公的为人和性格特点,这样好方便沟通和达成默契,然而第一次第二次见秦孝公的时候,为了试探秦孝公是否真的想干大事,商鞅只拿出了2个小富即安的施政策略,结果发现秦孝公这个老板都看不上,最后商鞅拿出来了帮助秦国称王称霸的方略,一下子就打动了秦孝公。
大家想想,商鞅为什么不在第一次见秦孝公的时候就拿出他的称王称霸的方案呢?因为如果一下子就拿出最大格局的方案,一旦秦孝公格局小,那商鞅马上就要被辞退了,所以商鞅从最实际最短期和可实现的方案开始谈,先拿出个5年的小改革方案,发现秦孝公觉得不行,再拿出来了个10年的中改革方案还不行,最后才拿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需要30年的改革方案,而这个最大的方案,与其说是方案,不如说是革命,要流血的,而且是彻底的改天换地,但商鞅如果不试探清楚秦孝公的真实格局,那肯定商鞅是留不住的,这就是好的人才,好的人才会为自己能够留下来想各种办法的。
很多空降人才留不下来,其实一半的责任是在自己身上,自己是不是有决心留下来,自己是不是善于沟通,是不是有想法有方案,是不是足够的聪明和有情商。
大家发现了没有,商鞅这个外来的空降高管能活下来跟他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关系很大的。这些年我见过很多人才总说自己怀才不遇,很多空降高管留存不下来也要反思一下自己,如果空降们都能像商鞅一样做事谨慎而有计划,我相信空降存活率会大大提高的。
商鞅刚到秦国的时候,其实职场生存环境还是很恶劣的,因为那时候还是世袭门阀,很多权贵瞧不起外地人,虽然秦孝公发布了招贤令,但是具体办事的官员那也是各种白眼和百般使绊子,庙堂上的主要岗位都是被3个大姓的门阀把控,能够给到六国人才的岗位都是犄角旮旯的岗位,类似弼马温这种岗位,所以没多少天,很多六国来的人才都跑了,你想呀,你从经济繁华的大城市满腔热血来到一个寒风凛冽天寒地冻的大西北,你原本在自己的国家可以每天吃香的喝辣的,结果跑到雍城(秦国的首都,现在在陕西宝鸡一带,靠近甘肃)只能吃着菜汤拌面疙瘩,而且还各种歧视外地人,你如果是六国人才会留下吗?
商鞅成功的通过了试用期并长期留下来了。
来看看商鞅如何在恶略的环境中存活下来的。
来到秦国之初商鞅和其他六国人才一样都受到各种人的敌意和排挤,但商鞅懂得蛰伏和谦虚低调,秦孝公也很注意保护这个人才,没让他过早暴露才华,秦君知道此人有才,但如果开始就委以重任很容易激起老势力的阻碍和攻击使得变法大计泡汤,所以商鞅刚入职的时候只给了个“客卿”岗位(你可以理解成临时顾问),虽然职位很低,但是卫鞅很能体会秦君的难处,两人就是如此的默契,互相理解能同频,如果商鞅是一般人才肯定是无法体会秦公的苦心的,估计面对这个情况心里骂骂咧咧的就离职了。
为什么很多空降高管存活率很低?
第一、很多都是这个高管不会处理人和事,不会沟通,不懂得空降的节奏和柔刚结合,上来就来硬的,来粗的。
第二、就是这个空降的上级不懂得或者不愿意给空降人才制造生存的土壤,当然这个也是辩证的,一般如果是极强的人才无需领导给他制造生存土壤,他也可以自己搞定一切而生存下来,如果是一个70分的人才,肯定是需要领导协助他才能生存下来,但他要有能力让领导帮助他,能让领导帮助自己是空降高管的基本能力,当然如果这个领导喜欢这个人才肯定会主动帮助他生存下来,但是如果你遇见像商鞅这种90分的人才,如果他有搞定一切的能力。那他为什么要跟着你呢?这是个哲学问题你要解决,但肯定的是你也得是个90分以上的人才,才能吸引90分的人才。
现实中,如果一个空降高管连空降期都自己搞不定,还跑去给上级抱怨或者多次反复求助,那肯定不是高端人才,最多也就是主管、经理的水平,像阿里巴巴逍遥子就是典型的空降,开始都没人认识他,也没人信任他,也没啥大权,一个财务总监自己很努力每天研究业务寻找突破口,天天加班住在酒店不回家,非常拼,后面搞出来了天猫,然后开挂,就凭自己的努力、态度、创新和干出来的成绩证明了自己,一步步成了阿里巴巴的董事长,其中体现了很多共同点。
所以大家应该看出来了,一个空降高管能否留的下来,核心要看老板和这个人才,这两个人都很重要,都要聪明+情商高,都要真心喜欢对方,否则任何一方差点劲儿,这个空降就阵亡了。
大秦帝国确实拍的不错,当老板的很有必要看看,看看那几代秦君是怎么用人,怎么施政,怎么布局,怎么改革,怎么管理的,特别是第一部,大秦帝国一共四部,我认为精髓是第一部,秦国的崛起不是偶然的,秦国的崛起是从秦孝公正式开始的,是从秦国真正开始重视人才开始的,看一个公司是上升还是下降,就看其人才,就看老板是否重视人才。
可能因为我是西安人的原因,虽然身在上海,但依然很喜欢历史,历史给我了很多智慧,因为人类都在不停的重复,人性本质的东西从来没有变过,以史为鉴可以修正自己,如果你是老板,历史中那些伟大的帝王都是你要好好了解和学习的,因为他们犯的错误你也很容易犯,他们的成功你也很有必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