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鲁柏祥博士
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鲁柏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软件定义世界(SDX)  ·  工业大模型的演进及落地方向 ·  2 天前  
数据派THU  ·  深入解析图神经网络:Graph ... ·  昨天  
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  ·  35岁被优化,经济压力大,看DeepSeek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鲁柏祥博士

鲁班18尊---鲁冠球2

鲁柏祥博士  · 公众号  ·  · 2019-03-04 09:30

正文

鲁冠球和他的时代

来源:《浙商》2017年11月下作者:张名豪

鲁冠球身上有着很多标签:商界常青树、草根英雄、乡镇企业领袖、第一代浙商大佬。鲁冠球的一生,可以看作一个农民传奇成长的故事。作为新中国最早的创业者之一,鲁冠球既是时代的开创者,也被后人看作是中国式草根奇迹的书写者。

2017年10月26日,《浙商》记者驱车前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宁围镇的万向集团总部。几天后,追悼会在万向集团公司多功能厅举行。多功能厅内外,万向的工作人员正布置追悼会现场。寄托哀思的花圈、束束白色菊花,静静地立在厅前。

集团总部大门两侧,“图新”、“求实”的大字标语异常醒目,映衬着鲁冠球带领万向40余载与时代变革交织的谋变之路。走在万向路上,鲁冠球的人生故事耐人寻味,一个时代的背影值得凝视。

农民本色:农业是一生之业

抢潮头鱼,是钱塘江一带居民的传统习俗:抢潮头鱼的人扛着潮兜,站在沙滩上等着潮水的到来。当江面上的一条白线自远而来,化成跟前呼啸的潮水时,他们开始随潮奔跑。看到有鱼,就转身一跃跳进潮中,用潮兜用力一捞,再迅速地跳出潮头。

萧山人民的这种抢潮头鱼精神,也是鲁冠球的真实写照。

鲁冠球个子不高,带着特有的“鲁式微笑”,显得格外憨厚。出生在农家的鲁冠球15岁辍学,16岁时的理想是当一名工人。“很简单的道理,要摆脱贫困。农民真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早上三四点钟,天蒙蒙亮就出来种菜,好的卖给城里人吃,坏的、差的自己吃。晚上,蚊子很多,却还在外面劳作。都这样了,还富不起来。”

寻求脱贫的努力,鲁冠球始终没有间断过。从进城当工人,到后来在农村修自行车、钢丝车,再到筹集了3000元开办米面加工厂,他选择了用创业改变命运。然而,由于当时的政策不允许私办工厂,即便加工厂先后换了多个场地,最终仍躲不过被取缔的命运。

转折发生在1969年,国家允许每个人民公社可以开一家农机厂。鲁冠球抓住了机会,带领6名农民,集资4000元,办起了宁围公社农机厂,为公社周边提供配套生产的农具。宁围公社农机厂也就是如今万向集团的前身。

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后,当时的鲁冠球感觉到,汽车行业未来会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为此,他果断砍掉了农机厂的大部分业务,专攻汽车驱动系统的万向传动装置的“关节”部件——万向节,并将工厂更名为萧山万向节厂。

鲁冠球的万向节真正扬名始于1980年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当时,鲁冠球亲自带队,希望将工厂生产的万向节推向全国。为迅速打开市场,鲁冠球现场拍板决定将产品定价全部调低20%,原本冷清的摊位前,买家一下子纷至沓来,萧山万向节厂斩获了210万元订单。

“农民企业家”,这是外界对鲁冠球,包括他本人对自身的评价。1986年4月10日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乡土奇葩——记农民企业家鲁冠球》,让这个偏僻乡镇的企业家成了全国的标杆。

从田野走向世界,从世界回归田野。在万向的“产业版图”中,农业是很大的板块。对此,鲁冠球说:“我是农民,我了解农民。农民、农业、农村是党和政府最关心、最操心的大事之一。党的大事,就是党员工作的方向,我应该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

企业家智慧:产权意识最早苏醒

“企业家要赚钱,但不做钱的奴隶。企业家注定是要创造、奉献、牺牲的。”在鲁冠球眼中,自己是企业家,不是商人。但无论商人还是企业家,鲁冠球的成功轨迹已与改革开放由兴到盛的伟大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早在建厂之初,鲁冠球就实行了基本工资制,工人工资额固定,按月出勤结算发放。1971 年,他又提出了计件(时)工资制,根据工人的劳动量来分配他们的收入。这些如今看起来颇具现代化企业的分配制度,意识可谓超前。

1983年3月,鲁冠球为了获得自主创业、自主经营的权力,以自家自留地里价值2万多元的苗木作抵押,承包了厂子。事实证明,鲁冠球的眼光和气魄没有错,承包的第一年就超额完成154万元。正是因为之前吃了没有自主权的苦,所以在承包责任制中,鲁冠球只要经营自主权,不拿奖金。

在这之后,想让厂子脱胎换骨的鲁冠球并未满足于此。1984年,他又以企业名义打报告,要求实行股份制,报告没有被批准,他就“土法”上马,搞起了内部职工入股。直到邓小平南方谈话,掀起中国改革开放第二次浪潮之后,鲁冠球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鲁冠球是中国企业史上产权意识最早苏醒的企业家之一。1988年,他以1500万元向杭州萧山宁围镇政府买断万向节厂一半的股权。1992年,鲁冠球提出“花钱买不管”,与政府明晰万向产权,获得了企业的绝对控制权。

“这个产权设计外部边界清晰,内部边界却模糊。鲁冠球没有为自己争取个人股份,他聪明地绕开了最敏感的地带,却为日后的渐变留下无限空间。通过这次产权界定,鲁冠球获得了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而又没有丧失集体企业的性质。”财经作家吴晓波如此评论。

民营企业本身即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鲁冠球把“总厂制”结构变为“集团式”结构,通过资产清晰的方式,剪断了企业同政府模糊不清的产权关系。他坚信企业少了掣肘,才能轻装上阵。

全球思维:赚外国人的钱

“外面的世界有资源、外面的世界有财富,我们为什么不去挖掘?”鲁冠球常说,浙江人多地少,资源缺少,浙江人应该勇敢地走出去。曾供职于万向集团董事局的知情人士透露,早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鲁冠球就制定了“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工作方针。

1984年,拥有世界上最多万向节专利的美国舍勒公司代表在广交会上“相中”万向,并在此后下了3万套订单,万向产品首次走出国门。当时,鲁冠球甚至甘愿以亏本10万美元的价格接下这笔生意。

时隔16年后,未曾想到,当年那家看起来不起眼的中国乡镇企业收购了将它带出国门的美国公司。2000年,万向宣布并购经营状况不佳的美国舍勒公司。

1992年,浙江万向集团挂牌成立,企业进行股份化改组。1994年1月10日,万向钱潮在深交所上市,成为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鲁冠球也由此成了最早拥抱资本市场的民营企业家之一。

万向钱潮上市的1994年,在基层锻炼多年的鲁伟鼎被父亲推到了舞台前,出任万向集团总裁。在这之后发起的多宗并购中,鲁伟鼎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并逐步完成了对企业的全面接手。

同样是这一年,万向美国公司成立。基于此,万向以“股权换市场、参股换市场、设备换市场、市场换市场、让利换市场”等多种形式,又成功收购了多家海外公司,巩固和发展了北美、东南亚、中东和非洲市场。到2010年时,美国生产的每3辆汽车中,就有1辆使用万向美国公司制造的产品。

2001年,万向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纳入麾下,开创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中国农民收购了美国上市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里的新股东:CHINA鲁冠球》……这样的大篇报道在美国知名媒体相继出现。此时的万向,也早已从一个万向节生产厂家蜕变成为从零件到部件再到系统模块供应的世界级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除此之外,万向先后在美、英、德、加拿大等国家设立、并购、参股了数十家公司,构建了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2002年,美国伊利诺伊州政府甚至将每年的8月12日定为“万向日”。

在进行汽车产业整合的同时,万向金融版图同样延伸到了海外。万向美国公司先后拿下美国霍顿保险控制权、创建了“万向制造基金”,还与花旗、美林等全球知名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近年来,万向在海外的一系列并购、投资都堪称大手笔。

鲁冠球曾在多个场合说过:“赚外国人的钱才是真本事!”作为中国乡镇企业最早的出海“试水者”,鲁冠球带领万向在海外市场披荆斩棘,其国际化征程成为了中国工商界的一本教科书。

永不退休的农民企业家

从1969年创业至今,鲁冠球奋斗了48载,亦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代浙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