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选自
刘源团队资料大库“
讲话发言
”(
知识星球号64603280
)。
大库提供
万千
优秀文稿word版无广告下载,可微信
直接识别
如下二维码进入。
关于文风、学风和作风建设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
在2012年省委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
上的讲话(青海省委副书记兼省委党校校长王建军,2012年3月1日。作者后任青海省委书记,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
来省委党校参加学习培训的,大多是中青年领导干部和工作骨干,年富力强,正处在人生重要成长期和干事创业黄金期。对处在成长期和黄金期的各级干部来说,树立什么样的文风、学风和作风,是一个伴随人生始终、必须经常面对的重大问题。下面,我就以文风、学风和作风建设为题,谈一些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关于文风
所谓文风,是指文章的风格,同时也指时下普遍形成的文章的风气。文章宣扬思想,承载教化,提出主张,推进工作,自古就有“不朽之盛事”、“经国之大业”之说
;
文风体现党风、反映作风、影响民风,不仅关系个人形象,也是领导干部工作态度和行政能力的缩影。
运用“笔杆子”是实施有效领导的重要方法之一,“文如其人”是古今中外的普遍共识。如何衡量文风好坏
?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条标准是,讲让人听得明白的话,写让人看得懂的文章。如果费了半天劲,别人听得不明不白,看得一头雾水,就谈不上好文风。特别是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责任,对下要能够释疑解惑,用通俗的语言把道理讲透彻
;
对上要能够反映实情,用简洁的语言把意见表达准确。因此,提倡以清新、简约、明快、直白的语言文字风格为党和人民服务,应该是各级领导干部转变文风的主要目标和追求。
总体上看,近年来,我省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文风是好的,省委省政府多次对改进文风、会风提出要求,大力压缩各种会议、文件,全省上下形成了不尚空谈、讲求实干、注重落实的浓厚氛围。但一些不良文风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有的大话、空话、套话比较多,云一朵、雾一片,云里雾里,大而化之,不知所云
;
有的照搬照抄照转,“剪刀加浆糊”、“复制加粘贴”,东拼西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
有的置身度外,言必称古人、名人、伟人,唯独没有自己的话
;
有的喜欢以自身为尺度,做八股文章,用生癖怪异的观点、词汇“绑架”他人
;
有的奉行报喜得喜、报忧得忧,一味迎合,只会唱高调,不会讲实话、讲真话
;
有的长篇大论,搞“注水文章”,生怕写短了、讲少了,显示不了水平,等等。文风的正与否,既与品德、胸怀、修养有关,也与勤奋、务实、历练相联。
好文风源于好文德。文章和讲话是一个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客观反映。一个干部只有树立起与党和人民要求相适应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用好的文风为党和人民服务。“立言者,必先立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分析当下普遍存在的人民不十分满意的文风,究其原因,是一些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说到底,是党性不纯、私心作祟的表现。培养好的文风要从培养好的品德做起。好的品德对党的干部来说,就是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能把持自己。端正文风,必须放下架子,与人民平起平坐,读懂人民,贴近民心,说大众话,办百姓事,讲人情味。改进执政党的文风,要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处理事物,把务实、朴实、真实贯穿其中。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人实在,文风才会实在。
好文风源于深厚的思想理论功底。许多名宿大家无论是写文章还是作报告,往往思接千载,妙语如珠,这都是以丰富的知识作底蕴的。翻开《毛泽东选集》,睿智鲜明的风格扑面而来,生动活泼的语言满纸皆是,深刻的辩证思维贯穿全卷
;
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总是以最通俗的话揭示最重要的问题,达到“片言以居要,一目能传神”的效果
;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都给全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深刻教育。读领袖文章,学领袖讲话,对我们是智慧的开启、理想的升华、工作的导航、文风的洗礼。我们都是党的各级干部,职务和作为无法向领袖看齐,但学习领袖的思想、观点、方法、文风,则义不容辞,而且学好了终身受益。伟人的思想就是时代的思想,党的领袖的主张就是全党遵循的准则。希望大家多读一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不断的读书、学习、思考中,提高理论素养,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思想端正了,文风才能端正。理论功底扎实了,文风才有根基。
好文风源于面向社会的实践。实践出真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党的很多干部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身上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群众血脉相连、声气相通,和群众打成一片,讲话、写文章,反映群众心声,表达群众意愿,生动鲜活,深受群众欢迎。现在我们的一些干部学历高了,见识广了,讲话、写文章却离群众越来越远了,大道理来,大道理去,“车轮子话”重复讲,不靠谱的新词反复用,群众想听的话、喜欢看的文章不会说、不会写。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生活的底蕴、实践的底气、群众的底数、人文的底功。希望各级领导干部更多地走出机关,面向实践,用群众的感受去体验社会,用群众的语言去表达思想,用群众的评判去改进文风。尊重群众、躬身实践是检验文风的重要标准。
二、关于学风
学风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词典的解释,指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一种是毛主席的解释,他老人家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我们今天所谈的学风,应当是毛主席倡导的全党的学风,因为我们是执政党,学习是执政党的永恒追求。党的学风与党的宗旨、党的作风、党的生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密不可分的。建设学习型政党,既要改造我们的学习,也要改进我们的学风。
总体上看,我省大部分党员干部学风是好的,能够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学习能力在不断提升,党性观念在不断增强,知识素养在不断提高,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有的同志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陷于具体事务多,静下心来读书少
;
有的不善于触类旁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
;
有的自以为是,读了几本书就觉得穷尽天下知识,写了几篇文章就觉得是大家高手了
;
有的学习的系统性不强,只看小报杂志,不看经典名著,只看辅导材料,不读原著原文
;
有的只读书不思考,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孤芳自赏
;
有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闲聊时夸夸其谈,一遇事就束手无策,应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句话
;
有的不是用学习武装自己、提升自己,而是装门面、做样子,看似谦虚谨慎,实则绣花枕头
;
有的基本不读书、不看报、不看现代媒体新闻,不了解新知识,不关心新事物,思想僵化,观念陈旧,等等。这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改变。
要学会学习。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学会学习,对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一个考验,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严肃话题。学会学习,首先,要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在我看来,学习是为了适应生活、适应工作、适应社会,更好地生存。人生是一个过程,它丰富多彩,需要不断地补课,不经常补课就会被生活淘汰
;
工作是丰富生活的方式,而且充满艰辛和挑战,不努力工作,生活就少了激情和乐趣
;
社会是联合起来的单个人,人与人要交流、要交往,相互学习就是最好的交流和交往。适应生活,适应工作,适应社会,才有精彩的人生。其次,要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在我看来,学习因人而异,是简单、快乐的事。如果觉得学习是件痛苦的事,说明还没有学会学习。那么,怎么样才能解决好学习问题呢
?
第一要常态化,就是要养成习惯
;
第二要去情绪化,情绪好要学习,情绪不好更要学习,不被情绪左右的学习效果最佳
;
第三要选择化,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有限对无限,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
;
第四要实践化,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学用相长
;
第五要系统化,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要读有字书,也要读无字书,按兴趣学习,与工作结合,说内行话,办内行事。最后,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要学习经济知识、政治知识、文化知识、社会知识和党的建设知识。凡对生活有益的知识、对工作有补的知识、对人生有用的知识,都要尽可能地去学习。学多了,眼界心胸就开了
;
学多了,处理问题的点子办法就有了
;
学多了,驾驭自己的能力就强了。能驾驭自己的人就是最成功的人。
要学会思考。论语《为政》篇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叫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那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持。学与思的结合,也是改造学风之题中应有之义。在自然界,最奇妙的是人的大脑,最美好的是人有思想。字是造出来的,智慧是创造出来的,光会读书,不会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味地苦思,而没有相应的知识作支撑,不去创造,就会流于空想。学会思考,三个因素很重要
:
一是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包括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两个方面
;
二是要有独立的判断,对是非曲直、真假虚实有洞察力和鉴别力
;
三是要有规律意识,能够见微知著,举一反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要学会运用。学习、思考都要与运用结合在一起,学习、思考的成果都要转化为生活、工作的行动。不结合、不转化、不运用,学得再多,想得再深,都没有意义。学会运用,有四点必须要注意
:
一要坚持实践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中的问题要比书本上的问题复杂得多,只有勤于实践,勤于学习,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才会得心应手。二要坚持辩证法。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学习、思考也是如此。一种形式学习,一种方式思考,容易僵化
;
多种形式学习,多种方式思考,就会有比较、有鉴别。学会比较和鉴别,就可以避免偏差和失误。三要坚持大众化。党的各项工作归根到底都是群众工作。干部的学习思考除了满足自己的生活、工作需要以外,更多的是能够经世致用,成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武器,只有融入大众的生活,感悟群众的智慧,才能避免象牙之塔的孤独,享受希望田野的快乐。四要坚持知行合一。知行常相须。知是认识、是学习、是思考,行是实践、是运用、是转化。知行合一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去私心行大道。人类的知识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如果把学习和思考看作是私人财富,就是一个自私的人,自私的人是没有出息的。
三、关于作风
作风,是指人们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同时也指文艺家或作品的风格。党的作风,通常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纪律作风和领导作风等。
总体来说,全省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的作风是过硬的,各级领导干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积极践行“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保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除前面讲到的文风、学风方面的问题外,在思想作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想和信念发生动摇,在工作作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浮躁和不按规律办事,在生活作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攀比和虚荣,在纪律作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牢骚和懈怠,在领导作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民主和务实,等等。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体现党的宗旨,代表党的形象,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强党性、转作风,努力做良好风气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
当干部要有品德。“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干部的品德问题既是职业操守问题,更是政治品行问题。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
;
官德毁,民德降。“官风”决定民风。我们党成立
90
年来,在干部问题上一直在倡导和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直在致力于解决干部品德方面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一直在丰富和完善德的标准和内涵,并形成了被人民认可、被干部接受的德的共识。在我看来,当干部要有品德,核心有两条,大公无私,公道正派。私心重的干部遇事先替自己打算,难以办好大众的事
;
干部不正派,群众就缺乏安全感。去私心、守公道,就是干部最具体的品德。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首先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一个公道正派的人。干部品德出问题,往往都出在私心重、不公道上。
当干部要重修养。修养对干部个人来说是内在的品质,对他人来讲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我们是党的干部,党的干部要讲共产党员的修养。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刘少奇同志一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最近,为准备这次讲话,我重温了刘少奇同志这篇文章,又受到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文章很朴实、很生动,也很深刻。建议同志们抽空读一读,肯定大有裨益。党的干部要重修养
:
第一,对党的事业要无限忠诚,对党的领袖要充满爱戴,对党的理论要温故知新。第二,在顺境时要修养自己,在逆境时更要修养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能放纵自己、随波逐流。第三,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努力锤炼,尽可能地逐步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品德。适当地发挥长处,具体地克服短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第四,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必要的时候能够理解、容忍各种误解和屈辱而毫无怨恨之心。第五,不矜功,不自伐,常“慎独”,功成不必在我,不能有任何骄傲自满之心、之态,要有互助精神、团结精神、平等精神和公仆意识。
当干部要完善性格。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由于每个人出身的背景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人的性格也各异。有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话说得虽然有点极端,但性格对人的影响的确存在。性格阳光、开朗、坦荡的人,容易让人接受
;
性格怪异、孤僻、冷漠的人,打起交道来就很费劲。能够让大多数人接受的性格就是好性格,能够让大多数人接受的作风就是好作风,反之则不然。好性格不一定有好作风,但不好的性格一定不会有好的作风。对党的干部来讲,塑造性格的过程也是党性锤炼的过程,有性格有脾气无可厚非,但性格和脾气要服从党性,凌驾于党性之上的性格、脾气要不得,凌驾于群众之上的性格、脾气更要不得,有这样性格和脾气的干部用不起,也走不远。
当干部要不断历练。经历对每一个干部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吃一堑、长一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经历丰富的人若善于总结,就会把经验上升为智慧,有智慧比有经历、有经验重要。干部的好作风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后天形成说的是要有历练,有经历才会有历练。干部交流就是组织提供的历练机会。每一个干部都要珍惜组织提供的机会,干一行爱一行,既要有恒心熬得住,又要出政绩干得好。党的干部终生都在历练中,终生都在补课中,越历练才会越成熟。每一个干部都要做生活历练、环境历练、工作历练、岗位历练的有心人,在历练中培养好的作风,在历练中健康成长,在历练中接受党和人民的选择。
当干部要讲感情。作风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感情问题,怎样想就会怎样做。总想着自己是干部、是领导,做事情总端着一幅架子放不下来,自己端着难受,群众看着生厌。你和群众没感情,群众离你就很远
;
你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也没义务尊重你、支持你。不论当干部、做领导,一定要想明白一个道理,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岗位是暂时的,职务是暂时的,留给人们的口碑却是长久的。想要留给群众一个好的口碑,就应该放下架子,把自己当群众。只有扮演好普通群众的角色,才有资格扮演好干部和领导的角色。角色转换就是感情转移,把感情转向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好作风就会油然而生。
总而言之,文风、学风和作风是一具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体,学风纯则文风正,文风正则作风硬,作风硬则风气好,风气好则国泰民安。
今天借此机会,谈了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希望大家也能对这几个问题深入思考,并努力实践。(
来源:
2012
年第
2
期《攀登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更多刘源团
队遴选选调笔试面试有关学习资源——
▲日常学习请关注刘源团队创办并管理,万千公职笔试面试免费资源参阅主渠道——
1.微信公号:“lxgxfdy”聚焦笔试面试,“gongzhisuyang”聚焦招考资讯。
2.微信私号“liuyuantuandui”、“qq3516687046”朋友圈分享。
3.QQ群:734140253(中央遴选)、924915755(地方遴选)、913804341(遴选公选面试)、695932965(国考申论)、295925840(省考申论)。
4.新浪微博http://weibo.com/liuyuannos。“@公务员考试之路”。
5.学习社区cctalk“刘源团队”:https://m.cctalk.com/inst/szzzpehm。
6.免费资源多媒体平台:视频B站:https://space.bilibili.com/27934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