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弘扬中华道家文化,替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晚报  ·  补时遭绝杀!遗憾……但要看到希望 ·  8 小时前  
北京晚报  ·  补时遭绝杀!遗憾……但要看到希望 ·  8 小时前  
广电独家  ·  新集团挂牌成立!贵州广电改革再行一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子道德经

王阳明:世间两种人命苦,两种人有福

老子道德经  · 公众号  ·  · 2024-09-27 06:00

正文



大家

人贵有自知之明...

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美文

元朝大臣史弼的《景行录》中就说到,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古语有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是祸是福,只在我们的一念之差。【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经】

王阳明平定了宁王之乱,宠臣江彬嫉恨他的才能,他仪仗宠信,在皇帝面前进谗言。但是王阳明做风正派,就连昏庸的武宗都相信他是个好人,江彬自讨没趣。

品行端正的人,就算是处于逆境,遇到小人,也会获得信任,逢凶化吉。

修身,其实是在为自己积福

不自重、不自畏的人,命最苦

老话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

自重,就是一种自知之明。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价值,不卑不亢。正视自我。

王阳明说: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王阳明认为,寻得自知之明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无论我们是忙碌还是清闲,自我省察都是很重要的。

只有认清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才不会得意忘形,贻笑大方。

得意忘形,不之天高地厚的人只能一时神气,真的碰到困难时,只会因为过度的自负输的很惨。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就怨不得要独自吞下失败的苦果。

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有我们熟知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还有一个小小的国家,被称作息国。

息国的知名度虽然不高,但是也曾拥有过一定的军事实力。息国国君却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敢向更加强大的郑国宣战。

大臣们纷纷劝说国君,指明了息国的国力和兵力都不如郑国,奈何息国国君根本听不进去。贸然发动进攻,最终当然是铩羽而归。

越是能力欠缺的人,越是喜欢用高估自己来寻找一点可怜的自尊。

而层次越高、学识越丰富的人,越有自知之明。

做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才能量力而行。

自畏,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要有敬畏之心。

善恶到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 常怀敬畏之心,说话有分寸,做事有底线,才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不知自畏之人,为人处世没有原则和底线,做事不知轻重,容易招灾惹祸。

长此以往,原本属于我们的福气和亲人,都会离我们远去。

我们的每一次不负责任,最终折损的都是自己身上的福报。

不自畏,难立足。

王阳明曾说: “君子之所谓敬畏者,非有所恐惧忧患之谓也,乃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之谓耳”

而自畏的最高境界不是恐惧,而是慎独。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临终之时告诫儿子的第一句话便是: “慎独则心安。

做事必须让自己问心无愧,他人的口舌才是其次的。

没有自知之明和敬畏之心的人,容易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中迷路,更容易行差踏错,误入歧途。

每个人都有善恶两面,就连慈悲的佛祖都有一个恶毒的影子。

不自量力,不知敬畏的人,更容易被自己的狂妄和邪念吞噬,毁掉自己身上的福气。

不自满、 不自是的人,最有福

心学大家王阳明认为,自满又自以为是的人,人缘都好不到哪里去,甚至连最亲的父母、兄弟姐妹、夫妻都会疏离。

古语有云: “满招损,谦受益” 。正所谓谦虚纳百福,谦虚的人,总是更能吸引福气。

虚心的人,心胸开阔,待人和蔼,不仅自己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也知道尊重别人,这样的人自然人脉宽广,总能遇到贵人。

相传“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曾在散步的时候,遇到一个身穿布衣,其貌不扬的老人。

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小伙子,帮我把鞋捡起来。”

张良很不解,但是对方是个行动不便的老人家,毫不犹豫的就去帮忙。没想到老者刚拿到鞋,顺手又把鞋扔了下去,一连三次,烦不胜烦。

张良没有生气,也没有不耐烦,他恭敬地帮老者穿鞋,毫无怨言。

老者笑着点点头说,“孺子可教,五天后,天亮之时,你到这儿来等我。”

五天后的天亮之时,张良来到了约定地点,发现老者早就在此等候,老者生气地叱责:“与人相约,怎么能迟到呢,五天之后你再来,必须早点到!”

这一次,张良天还没亮就起来,但是依旧迟到了。

第三次,张良干脆半夜就出发,正好碰上了老者,老者对张良的谦逊很是欣赏,便送给张良一本兵书《太公兵法》。

正是这本书让张良顿悟了谋略的奥秘,日后辅佐刘邦,开创了汉室江山。

太自以为是的人,就是太以自我为中心了。浮世如潮人如水,这个世界上从不缺有本事的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