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六神磊磊
一
一位年轻的艺人,以少年维特式的方式离去了。留下一群围观的所谓“吃瓜群众”,大谈SM,被批评“不尊重生命”。
这一次,我给围观的群众说几句话。
昨天,他们才刚刚度过了一个充实的夜晚。先是象征性地、甚至是虚伪地几声唏嘘“人生无常”“走得好早”之后,便集中火力,大谈关于性虐的种种。异性朋友之间也借机会大聊性事,增进了双方的理解和认知。
可是聊着聊着,事情又全面反转了,不是 SM , 而是心理疾病。
各路评论手们纷纷出动了,开始棒打庸众们“不知道什么叫生命的尊严”。有的语气严厉的,还像《倚天屠龙》里的空性大师:“他死后清名,岂容你……”
不过这次我却觉得,“漠视生命”的罪名,略微大了一点点。
二
什么叫漠视生命呢?我觉得突破了底线才叫。
一位小有名气的艺人,在这么年轻的岁数去世,广大群众不把精力用在悼念和追忆上,而一窝蜂地对死因感兴趣,还特别关心所谓的SM的狗血情节。
这种行径高级吗?不高级。好不好?非常不好。他亲人难不难过、生不生气?当然难过、生气。
但是这行为突破了底线吗?是恶得突破了底线、还是傻得突破了底线?我觉得倒也都还没有。
这个事件里,本来就有一些特殊的情节,例如所谓塑料袋套头之类,本身容易导致SM之类的揣测。一位艺人以这样可说比较蹊跷、少见的方式离世,你想大众不去乱猜、不去传播?那是不可能的。
要做到这一点,那要很高的自律性,要很好的教养。社会整体素质要是能到这一步,用李逵的话说,“天下不乱了”。警察可以少一半了。
“SM”热了,你不能说是人心恶毒,也不能说都怪“漠视生命”,而是传播规律如此。在这里,“规律”固然绝不是褒义词,但也不算是贬义词,它是个中性词。
三
那么,什么才叫突破了底线呢?
比如你造谣:他就是如何如何死的,这叫突破了底线;甚至你还唯恐缺乏细节,搞一点黄色小说里的桥段上去。
比如你去堵死者家属,一脸讨打相,问东问西,先追问死亡细节,再问家人是什么感受,情绪稳不稳定。
比如一窝蜂去微博之类的地方调侃、侮辱他的性伴侣;比如你去做 H5、做娱乐节目,取个题目叫《SM有风险》之类。
就像之前姚贝娜去世,居然有人出来大开脑洞:凭什么悼念她的人,比悼念某位将军的人还多!然后愤怒地慨叹“民族脊梁垮了”。
这就叫傻得突破了底线。评论者的精力是有限的,应该把主要工夫用在挽(chao)救(xiao)这些人身上。
四
当下,想要安静的离去,对于一些人确实已变成了奢望。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现在我们国人有了第三种很无奈的离开世界的方式:变成热点。
阎肃先生、杨绛先生……凡是有名气的,几乎莫不如此。你说什么“人死为大”也没有用。人死不为大,传播规律为大。
这是一种无奈,但这也是一种现实。因为该死的时代发展到这一步了,该死的大众传媒、大众娱乐业发展到这一步了。
何况这是中国。中国人都爱说自己爱静,上一代人在家里挂“宁静致远”,这一代人在签名里写“岁月静好”,其实都是自欺欺人。我怀疑很少有比我们更不喜欢静的民族了,我们总喜欢闹腾。
几十年一大闹,几天一小闹,自己不静,也见不得别人静——不让别人安静地单身,不让别人安静地结婚,不让别人安静地生娃,不让别人安静地择业。对于名人,当然也不让其安静地离世。
呼吁“尊重生命”,很好。但目前想让大伙不去追逐 SM 这类消息,是徒劳的,哪怕以生命的名义。
要说好,原始社会最好,每个人要结束生命了,找块空地一趟,落叶和泥土就悄悄把你吞噬掉了,谁也不会关心。但是历史不能倒回对不对。
五
还是应该在底线上做文章。
眼下能奢望的最最好的状态就是:不管你私下如何讨论,如果要公开发言,悠着点,克制着点。
还有,不管传言多么像真的,记住它只是传言,别信得要死要活,还不许人家不信。
此外,对于和你的性癖好、性方式不一样的人,不要那么大成见。我们人类花了上千年才基本达成共识:传教士不比后入高尚,周瑜的水军也不一定比关羽的旱路部队洋气。不要为别人的私事怒火冲天。
我过去不知道乔任梁,眼下,以一种最让人惋惜和遗憾的方式,知道了他。
不管怎样,希望他所在的另一个世界没有喧嚣。
百岁光阴,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
少年维特,愿你走好。
往期文章
时间是有多快,一转眼这七兄弟都奔四了!
我们悼念程灵素 总是比王重阳多
题图是毕加索《杰米· 萨巴提斯的肖像》
点阅读原文,看《六脉神见》:杨过和韦小宝到底谁“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