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 | 途 | 风 | 控 |
揭示多层次资本市场风险
提高全社会风险辨识能力
是什么导致了行业的信披之困?
投资人的轻视、平台的讳莫,共同导演了网贷行业依然存在见不得光的阴影之地;
这个擂台没有最差,只有更差。仍有这样几家平台,连基础四项都羞于披露...
平台:
上线时间2017年5月,由中国证券报、远洋集团、SBI集团共同投资设立,中国互金协会理事单位、广东互金协会会员单位。
现状:
未披露营业执照,未披露管理团队,未披露运营信息,未披露在贷余额,
只在7月份披露过一份首月运营报告,此外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安全等级证明也没有披露。
评述:
虽然平台成立时间不长,但从信息披露角度讲,连营业执照都不披露有些说不过去,可见平台对信息披露不够重视或不屑于对外披露这些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
平台上活期、定期、高端理财、基金投资样样俱全,而无一例外全部没有投向,没有列表,全都是定向委托项目,受托理财方是平台的控股子公司。
平台:
恒大金服于2016年3月上线运营,是恒大集团旗下的互联网金融信息平台。
现状:
恒大金服在信息披露方面实在是不敢恭维,
平台没有披露营业执照、管理团队、运营信息运营报告一概没有,审计报告、监管法律也没有定期披露,
产品主要为定向委托投资,项目信息描述也只有只言片语。
评述:
行业内有不少背景实力强大的平台,在信息披露方面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的平台,恒大金服算比较有代表性的,
基本上任何信息披露都没有,完全凭借投资人对恒大集团的直观印象和信任在投资。
平台:
2015年5月正式上线运营,累计成交金额16亿。
现状:
未披露营业执照,未披露平台管理团队,没有公布运营信息,运营报告、审计报告、法律法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安全等级证明等一概没有。
而且经营的产品类型包括活期理财没有债权列表,没有底层资产,定期理财提供的债权列表也不可查询。
评述:
上海互金协会与2015年8月就公布了《上海个体网络借贷(P2P)平台信息披露指引》,几乎与平台成立的时间相差无几,明确规定了网贷平台应当披露的具体内容:主体信息、产品信息、业务信息、财务信息等。
鑫聚财作为上海的平台并没有积极响应,成立两年多,信息披露仍然一塌糊涂,平台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投资人的信任。
平台:
e融e贷于2014年6月上线,累计交易金额58亿,是兰州银行开设的网贷平台。
现状:
成立三年多的平台,平台的信息披露还是一片愁云惨淡。除了累计交易金额,其他信息一概没有,
营业执照、管理团队、运营报告、审计报告等等信息全部没有披露过。
评述:
作为少数的由银行直接开设的网贷平台,e融e贷并没有提供良好的示范先例,平台标的大多数为百万级以上,满标后即不可查看项目内容。
仅是为了银行自身项目提供的融资渠道,对外界有关网贷规定充耳不闻,我行我素。
平台:
民贷网于2015年3月8日正式上线,平台位于吉林四平,累计交易额16亿。
现状:
平台主要经营企业贷,额度偏大。平台对信息披露并不够重视,
营业执照、管理团队、在贷金额、运营信息等都没有披露,
没有设置信息披露专栏,运营报告、审计报告、法律法规等也没有披露。
所有标的满标后都无法查看,发标频率较低。
评述:
平台成立已有一段时间,但是信披方面一直没有改善,这是平台不够重视的结果。
标的额度超限明显,完全没有整改迹象。
对平台运营信息等方面的考察一直是投资人了解平台最直观的方式和手段,对此平台还需要多上心才能获得投资人的信任。
平台:
饭饭金服于2016年5月上线运营,只在APP投资,爱钱帮创始团队于2016年初在内部孵化的项目。
现状:
爱钱帮团队二次创立的平台,独立运营,信息披露极差,营业执照、管理团队、运营信息、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等都统统没有披露。
平台业务类型就分为三种:活期理财、定期理财、大额专享,均无底层资产对应。
评述:
在爱钱帮的基础上,团队第二次成立网贷平台,理应在原有基础上做的更好。
但事实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财平台,无任何底层资产披露,信息披露更是差到极致。
平台:
才米公社(原夸客理财)为夸客金融旗下独立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成立于2015年4月。
现状:
才米公社全平台没有散标,全部以定期理财的形式对外发标,平台披露的背景信息都是夸客金融相关,并没有平台自身的介绍,
营业执照、管理团队、运营信息均未披露。
评述:
才米公社
所有项目投资前均没有投向没有债权列表没有底层资产,
借款协议的借款方为夸客金融,且没有形成一对一的借款关系,而夸客与才米公社又明显为两个不同的平台同时在运营中。
平台虽然宣称上线了恒丰银行存管,但是并没有存管的痕迹。
—— 综述
实事求是的讲,在合规监管的数十条整改项中,完善信息披露不仅较为容易,更是投资人能够轻松发现、看在眼里的一项。
如此前提下,平台依然无视监管要求,拿出诸多借口来搪塞质疑,背后的原因及逻辑已经越来越清晰。
平台在通过信披不足来隐瞒什么?
平台选择以拖延的态度来面对监管,动机在哪?
平台真的寄望于在监管降临时再完成华丽转身,由“完全不披露”变成“什么都披露”?
本期我们仅列出了四项基础信息均未披露的几家平台,
但并无意味着其余平台在信披层面做的多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