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可以看到,在分析这个文案是不是自嗨的时候,我用的是一个假想的依据。我现在是假设,消费者看到这个文案的心理状态是这样的,凭什么我留学就找你呢?
可是,这种分析才是明显自嗨的,它既没有通过调查实验,也没有设身处地的去想想,消费者看到这个广告的真实反应。(但是我不否认,有些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一些事情对错的)
也就是说,这个结论的得出没有依据的,它的逻辑也不对。
你可以再想一想,如果我正好在准备留学,而我在学校里经常看到“要留学,找高桥”这样的广告,不管它有没有给我一个选择它的理由,反正我记住了这个信息,我是不是会百度搜一下高桥留学?然后试着打个电话?或者在食堂吃饭时又看到了他们的广告,我就记了一个咨询电话去问了。
为什么刚才我说的这个道理似乎也是对的?你也觉得好有道理?
是的,因为这个结论的得出,用通常的因果分析其实不太管用,因为普通人不具备广告、心理学和行为学的基础,他不能用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而我又用我自己假设的一种场景来给你分析,你就会觉得确实挺有道理的,因为大部分人是懒得思考的。
既然我随便分析了一下,你想都没想就觉得好有道理,那么你看广告的时候,难道会有那么多思想斗争?
所以,反倒是上面这一句话是有道理的,它的逻辑是对的。
我们怎么确认这句文案有没有效呢?
逻辑上可以用两种方式来确认。
第一个就是你要懂得一些广告原理,看广告的人会受到“多看效应”的影响,这点需要你具备理论基础。
第二个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或者调研来得出,其实就是寻找这个道理背后的因果逻辑。
当然有些结论是可以通过简单的因果逻辑分析来确认它是否正确的,或者说对结论产生质疑。
有调查显示,经常吃营养素的人,反倒是平均寿命偏低,所以营养素应该慎用。
当然这个数据是我编的。可是如果这个数据是真实的,它就一定对吗?不一定。
这就是因果的判断问题,也许吃营养素的人本身就是因为体弱多病呢?所以他们平均寿命偏低。他们的寿命偏低不是因为吃营养素造成的?
这就是错误的归因。很多成功的老板,他们总结自己成功原因的时候,往往进行了错误的分析,比如他说自己成功是因为自己特别努力或者是战略正确,反正他成功了,没人会质疑。
但对他个人就很致命,如果他认为自己的成功就是个人努力,他下一次再做一件事,真的就未必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