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读库
法治新媒体阅读管家,传递常识,启迪法治。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每日向用户推送优质法律类文章1至4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Kevin在纽约  ·  #当事大学生回应拟被聘为中学勤杂工# ... ·  15 小时前  
Kevin在纽约  ·  #三只羊停播#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读库

接到公检法电话一律挂掉,央视提醒有错吗?

法律读库  · 公众号  · 法律  · 2016-09-01 06:15

正文

作者谭敏涛。


电信诈骗猖獗的恶果我们正在自食,我们每个人都在为电信诈骗的猖獗而买单。电信诈骗一直处在于疯狂阶段居高不下,我们社会已经为此付出了极大的成本,而看不见的其他成本则更为巨大。例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降至极点,信息交流之际还得随时防备被骗,接到公检法电话一律挂掉,面对陌生来电不要谈钱,还有人因为电信诈骗家破人亡等等。


而徐玉玉被骗致死案的快速侦破又向我们证明了,原来电信诈骗案是可以被快速破案的,但是,为何更多的电信诈骗案还一直停留在案底上,无从侦查,更无从破案。有统计说,电信诈骗案的破案率不到百分之五,那么,更多的电信诈骗案到底是因为客观条件无法破案还是因为办案人员不想破案或是不愿破案,这就需要进一步问责和追查,以让更多的电信诈骗受害者看到一丝曙光,而不是让他们静静等待,却一直不见破案,难以给他们和社会一个交代。


我们不能以受害人被骗致死才换来电信诈骗案的快速侦破,而应该让电信诈骗案快速破案成为公安办案的常态,这样,更多潜在的受害人才可能幸免于难。否则,在电信诈骗屡禁不止、屡侦难破的当下,电信诈骗猖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无从谈起。


利用“熟人关系”的电信诈骗模式已经在损耗朋友圈的友谊。现在,只要接到陌生来电,我们立马就警惕起来,在接还是不接之间犹豫,在接了之后是诈骗电话怎么办之间犹豫。只要来电提到钱,提到个人身份信息,人与人之间还必须进行二次身份验证,这样的社会,交易成本无形之间增大,而整个社会的良性运作肌体也正在遭受蚕食。


所以,在教群众预防电信诈骗的技能上,央视郑重其事的提醒到:接到电话,只要一谈到是公检法税务或者领导干部的,一律挂掉。央视的提醒在电信诈骗猖獗的当下,确实具有警示意义。恰好8月29日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被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一千多万元。在这个节骨眼上,很难说央视的这个提醒没有道理。


但另一层面,央视的警示却有些过,毕竟,法院通知当事人领传票(通知当事人进行问话)是以电话的方式、公安通知当事人接受调查也是以电话的形式、检察院通知证人进行询问(通知取保候审的嫌疑人进行讯问、告知被害人相关权利)还是以电话的形式,央视的这一提醒显然是让公检法人员和当事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陷入困境,以后,公检法还如何开展工作呢?


那么,往后会不会出现当事人接到公检法的电话,首先想到的都是诈骗,而不是自己真在公检法有事。更何况,电信诈骗都能打到公检法的办公室,还能将电话号码改成公检法机关官方登记的号码实施诈骗,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何电信诈骗如此猖獗,让冒充公检法诈骗都成为常态,却难有根治之方?


有人据此担心,根据央视的防诈骗风险提醒,如果真是公检法的电话那怎么办?可以说,如果真是公检法的电话又何妨?本身冒充公检法的电话何其多,这就不能怪民众太多疑。特别是当一些人这边恰好有案子在公检法处理,那边就接到冒充公检法的电话诈骗,这让人如何适从?


这也为公检法和当事人沟通提出了新问题,避免让当事人产生误会。若当事人接到公检法电话,误认为是诈骗时,公检法人员又如何应对?例如,法院通知一方当事人领传票,当事人误认为是诈骗,可能会导致缺席审判;检察院通知取保候审的嫌疑人进行讯问,被误当作电信诈骗,可能会导致嫌疑人被变更强制措施执行逮捕等。在诸如此类的电信诈骗背后,无以根治电信诈骗猖獗,公检法沦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也就不足为奇。而当公检法也沦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利益受损者。


当民众都被骗怕,当民众接到陌生电话首先想到的会不会是诈骗,当各个部门已经尝到电信诈骗猖獗的恶果,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通关系正在慢慢走向水火难容,更遑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体系建立。如果我们在重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上力不从心,难有成效,不把电信诈骗彻底铲除,让任何人都存有可能被骗的后顾之忧,在电信诈骗猖獗无度的当下,就别怪民众对公检法的来电太敏感,也别怪民众接到陌生来电太多疑。


接到公检法的电话一律挂掉,这不是央视的提醒有错,虽然央视的提醒有些过头,但是,民众被彻底骗怕的现实却不容回避。他们不得不时时刻刻、时时处处提防着被骗,还得随时应对各种形式的电信诈骗。民众今天对公检法的来电敏感,而明天,对政府的任何来电,民众未免都会多问一句,你是不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