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燕儿的镜头背后
分享摄影旅游以及镜头背后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燕儿的镜头背后

【镜头背后】讲座:光影随行——风光摄影实战技巧

燕儿的镜头背后  · 公众号  · 摄影  · 2017-04-11 11:2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编者按: 风光摄影的课程相信大家听了不少,水冬青老师不单分享了实用的拍摄技巧,课程内容更引人思考。如何拍出与众不同的照片?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看完整篇文章,相信你心里自会有答案。


我是学美术的,因为喜欢行走而喜欢上了摄影。结合我个人摸索,现在【镜头背后】分享一下风光摄影的前期准备和实用技巧。


拍好照片,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 根据季节特征和天气情况选择对的时间;

地利: 根据想要表现的主题找到合适的拍摄点;

人和: 有助于拍摄的任何与其他人的和谐互动。如果想避免个人单独行动的各种麻烦、节省时间精力,可以跟随经验丰富的摄影老师或摄影团。


一、了解各种信息,提前做好准备

1

到达前


1)了解吃住行攻略

旅行需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相信大家肯定也都不会放过。


2)确认气候、季节特征

很多特定的拍摄计划受季节气候自然变化限制,尽可能多地了解季节信息,比如计划去新疆拍杏花,我要搞清楚具体花期,秋天去拍黄叶,了解树叶变黄的准确节气时间,如果可能,尽量预期其他影响拍摄的因素,比如雨季,天气等。除了提前查找网上信息,还可打电话给当地客栈了解实际的情况,综合这些自然信息以确定最佳拍摄时间。


3)设计拍摄攻略

网络有很多相关景点图片和拍摄攻略,不论是摄影师的还是游客的,都看看,分析别人的构图、光影,推断拍摄机位、拍摄方式、镜头焦段等,相应地寻找自己的视角。为什么要看普通游客的片子呢?大家常说摄影师拍的是“照骗”,虽然是玩笑,但不得不承认经过特殊处理的照片跟现场情况可能区别很大,普通游客的照片未经修饰,更反映真实,据此制定自己的拍摄路线、机位和计划更可靠。


2

到达后


1)踩点,预测路线

提前踩点并对路线做预测,不然正式拍摄前才匆忙找拍摄点,很可能错过最佳拍摄时间。比如拍摄星空,提前选定拍摄位置,选定适当的前景,查看星空软件预测银河会出现的地方。如果夜里现找,肯定是摸不着北的。


2)了解预判当地实时天气状况

通过手机软件提前查看当地的天气预报,明确知道当地的日出日落时间。还可以跟当地人聊天了解当地近期的天气状况。


3)制定计划,准备器材, 思考拍摄方式

计划好什么时候出发,注意提前到达;想好准备拍什么,如果准备早晨去拍海浪慢门,那么前一天晚上就想好使用哪种镜头,运用什么样的光圈快门,要用到哪些滤镜,以免准备不足,无从下手,甚至缺少合适设备。


二、【风光拍摄实用技巧】

1

如何拍摄大光比场景

光比简单来说指被拍摄的物体受光面的亮度与阴影面亮度的比值,物体主要部分亮部与暗部之间的反差。


风光摄影经常遇到大光比场景,处理不好,拍出来要么天空死白,要么地面死黑。大光比也是对相机宽容度的考验,处理不好还会损失大量细节。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用处理方法:


1)分别曝光,后期合成


  • 用脚架,先对着景物明亮部分正常测光拍摄一张;

  • 相机位置不移动,对着景物阴暗部分再正常测光后拍摄一张;

  • 通过PS后期将两张合成。

印尼拍的这张就采用了这种处理方式。


2)包围曝光


使用相机中的包围曝光来拍摄多张照片,后期用叠加的方式解决光比过大的问题。不建议直接使用相机中的HDR合成方式,效果会非常假,天地交界线或是建筑物边上经常会看到白线。建议PS里手动用蒙版合成两张片子。


Tips

小窍门

没有脚架和快门线,没有滤镜的时候,想用包围曝光,可以先将包围曝光设成三张,如果有地方可以支撑相机最好,没有的话,相机直接设成两秒自拍,屏住呼吸端稳相机,按下快门以后,相机会自动拍三张曝光不同的片子,避免手动拍摄多张造成移位。



3)使用滤镜

有人不喜欢用滤镜,怕影响成像质量。如果照片不做商用不放到很大尺寸,选用好的滤镜对画质影响不大。

常用风光滤镜(我的卡色0.9方片滤镜如图):

  • 渐变灰滤镜

  • 反向灰渐变滤镜

  • 减光镜 等等。


渐变灰滤镜 ,分硬渐变和软渐变两种,使用硬渐变的机会比较少,因为用于地平线分界比较明显的风光,我用软渐变比较多。看一下这两张没有P过的原图。


未使用滤镜之前,光比很大,地面正确曝光之后天空肯定过曝。


使用卡色的1.2的软渐变灰滤镜,很好地保留了天空的细节。


这两张都使用了软渐变灰滤镜。


不大熟悉PS的人,用滤镜可以直接一张片子出图也是很好的方式。


反向灰渐变滤镜 ,与渐变灰滤镜相反,黑的部分在中间,然后向顶部过渡变浅,以卡色R-GND0.9为例,中间最黑部分减3档,过渡到顶部则变为减2档。


反向灰渐变滤镜一般用于以下场景:


  • 日出日落前后半小时

  • 太阳位于地平线附近,地平线亮度强于天空

  • 因是硬渐变,适于天地分界明显的风光


这张用反向灰渐变滤镜拍摄。


渐变灰或反向灰渐变滤镜配合减光镜使用:

风光拍摄经常有渐变灰滤镜跟减光镜一起使用的情况,特别是用慢门拍摄流动的云彩、人群、流水,车流,可以打造出肉眼看不见的独特视觉效果。

如果当时只用减光镜,天空会过曝,所以我将0.9的软渐变灰滤镜配合ND64的减光镜使用。

这张用了减光镜和1.2的软渐变滤镜,因为阳光仍然照到山上,光比非常大,我使用了这两块滤镜的同时还在下方使用了摇黑卡来进行遮挡。


4)使用RAW格式进行拍摄

建议使用RAW格式进行拍摄,以便保留更多原始数据,提供广阔的后期空间。因为曝光量方面,RAW格式的片子可以做正负4倍的改变,高光稍微过曝可以在后期挽救而不损失细节。


RAW原片,天空稍微过曝

后期恢复天空所有细节


5)使用相机的直方图

直方图提供最可靠的曝光信息,它描绘照片所有影调的分布情况。(直方图的详细介绍请参考 【镜头背后】讲座:深入浅出,看懂直方图 。)


白天因屏幕反光看不清是否过曝或过暗的情况下,可以调出直方图,直方图能很直观地显示曝光有没有问题。


6)“向右曝光”原则

很多玩胶片的老师常说要宁欠勿过,这是因为胶片是反转片,对曝光不足的宽容度要大于曝光过度,所以,光线复杂,摄影师拿不准的时候使用欠曝来保持高光不丢失细节,通过后期暗房技术提亮暗部。


数码时代开始有了另一种说法,叫向右曝光,即拍摄时尽量让直方图向右走,保留更多细节。


用《视觉之旅》作者美国摄影师David的简化直方图来说明一下。David把数据分布为4个区,越靠近高光的地方储存的像素数据越多,数码相机曝光每降低一档,进入相机的光线减少一半,大量信息将丢失,容易出现噪点,所以,采用RAW格式拍摄,向右曝光,可以获得更大的信息量和更丰富的细节,颜色过度会比较自然。


很多朋友困惑于这两种不同的论调,到底哪个说法是对的。我觉得两种说法都有它们的合理性和适用范围,前提条件是不能超出直方图的范围。


2

运用光圈来制造景深


景深,简单说是从最近清晰景物到最远清晰景物之间的距离。拍摄风景,很多人乐于追求大的景深,常用方法是用广角镜头,采用小光圈拍摄较远距离的景物,但是因为衍射效应,数码相机镜头并不适合用太小的光圈,很多高像素相机的分辨率从光圈开到5.6到8之后开始下降,所以我用F8和F11的光圈比较多。


想要照片中的景物前后都清晰,可以利用景深合成来拍摄。前期拍摄对准远近不同的地方对焦,拍摄多张,后期用PS合成。


个人觉得拍风光不必刻意追求大景深全清晰,有时候大光圈拍摄,虚化背景,将主体与背景明显分离,反倒更有趣。光圈的选择要因题材而议。


建议做这样的练习加深对景深的体会: 拍摄一系列照片,每一张的焦距固定,光圈不同,看看哪张效果最好,为什么?

使用了F18以上的光圈,太阳可以呈现星光状

使用大光圈,虚化前景,突出野果林中的牛羊


3

发掘照片的前景


选择有前景的地方练习会有更深的体会。我拍风光经常使用这招——发掘前景: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习惯上下左右前前后后寻找适合使用的前景。为什么需要前景?因为前景照片可以制造景深,加强将观者视线导向主体的视觉元素,增强画面层次感、纵深感和立体感。


框架式前景的选取非常考验摄影师的眼力。想将杂乱的自然元素组成画框,必须借助合理的取景和透视关系才能够实现。前期前景的选取非常重要,因为它的大小、形状、色彩都会直接影响到整幅作品的效果,前景能否运用得当非常考验摄影师的观察和审美的能力。


如何训练对前景的发掘能力? 建议在同一场景,从各种视角,发掘不同的前景。以云南雨崩村拍的一组片子来举例,

我当时以神山作为拍摄对象,一路上找各种前景来表现神山。


(请点击大图查看每张照片的文字说明)


后面流水是冷色调,前面框架结构的黄叶为暖色调,形成冷暖对比。




恰到好处的前景让画面更具魅力,前景选取不当,会让画面凌乱,产生画蛇添足的副作用,拍摄前多走动,多用心观察,多角度构思,会有意外惊喜。


4

利用长焦镜头的压缩效果


除了可以用广角拍摄大场景以外,还要善于利用长焦的压缩功能来夸大远景压缩景深。远景跟近景紧密接触,虽然少了广角镜头的纵深感,但会带来一种寂静感,画面感很强。

同一拍摄位置,按照一般的拍摄方式,广角镜头也许能出的片子寥寥无几,但是长焦能把每个方向的景色都拉到眼前,构图的选择更多,出的图片更多。


初学拍摄风光建议首先选择长焦练习构图,而不拿广角随意拍几个大场景回去裁出多张小片子。

新疆卧龙湾


长焦更能锻炼对美的发觉力和构图能力。


5

注意天空,云层可以加强氛围和情感


刚开始拍照的时候,我喜欢蓝天白云,但是现在更喜欢比较恶劣的天气。关注天气预报,特别在西部,天气预报说有雨、多云或者更恶劣天气的时候,千万别沮丧,这是拍摄好机会,天气越是异常,出大片的机会越多。


6

巧用逆光


不论是拍风光还是人文,我都非常喜欢用逆光或者侧逆光。逆光可以很好地渲染氛围,物体边缘更加流光溢彩,更具感染力。拍风光时,如果遇到山脊、树叶、飞扬的尘土,逆光拍摄就非常出彩。


7

发掘强化主题的元素


人和动物最具灵性和内涵,是使画面产生思想延伸性的元素。


因为比较喜欢人文,所以我喜欢在风光中加入人文的东西。有的摄影师可能更喜欢纯粹的风光片,看个人喜好。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附加元素体量不能过大,附加元素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的,比重大了会扰乱主体。

这张照片选取了云海边跳跃的人物作陪衬,不仅令画面生动起来,而且成为景物尺寸参照,人衬托出云海的雄伟和壮观。如果没有这两个小人儿,难以想象出云海的大小。


8

不要错过日出前日落后包含情绪的弱光


日出前提前到达,日落后晚些离开,日出前日落后的弱光,非常适合拍摄慢门,可用长时间曝光或者延时进行拍摄。慢门能够创造人眼看不到的时间和运动特殊效果,让平凡景色变得细腻动人。


拍摄城市风光,日落后的半小时,天空还有晚霞,城市灯光刚刚亮起来,是城市风光拍摄的最佳时间段。


9

少即是多



这张片子看上去很简洁,是在新疆北疆非常大的场景里面拍摄的,后面有雪山,还有大片的树林和村庄。当时这个房子,有牛羊走过的这些线条优美的小路非常吸引我,我特意选取了下面的树枝作为前景拍摄了这张照片。


我希望大家能够训练自己:养成不要裁图的习惯,一次成片,尝试同一个大场景拍10张以上不同构图的片子。


1 0

运用多种视角手法拍摄风光


不论是风光还是人文,都要学会运用多种视角手法拍摄:


登高望远,从高处鸟瞰,有了航拍以后,很多地方可以不用爬楼了。


航拍


低位拍摄,面对花海,水塘或者镜面,用低角度能把一小片的花拍成花海。


全景图可以表现开阔的场景。我一般用中长焦竖构图拍摄十几张,后期拼起来。用广角拍全景,画面会稍微有些变形,但也会有很强的透视感。


还可以利用高速快门、慢门和延时拍摄运动的物体。


11

如何在常规景点出片


常规景点是最难出片的地方,片子容易大同小异。


以印度泰姬陵为例,印度的泰姬陵就像中国的长城、故宫,是游客的必游之地,从早到晚人头涌动,摄影师的创作时间也只是从日出开门之后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怎么避免千篇一律,把标志性景点拍出新意,需要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创作。


游客的标准照或叫证件照,就是游客的到此一游照片,四平八稳。


这是很多摄影师的角度,利用倒影表现建筑物,后期再把它翻转。

这一张运用了发掘前景的技巧。拍建筑忌讳孤零零地拍一座建筑物,所以要善于利用各种建筑物构件作前景,营造立体感。建筑框架作为较暗的前景,和明亮的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突出主体,而且这个框架伊斯兰建筑风格浓郁,更好地衬托了建筑物。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发现不同视角,这是泰姬陵比较少见的角度,后来发了教程之后蛮多人都用这个角度拍。


上面的照片是这样拍成的。

用人文表现建筑


泰姬陵属于有名的爱情象征,我找了这对拉手的情侣来衬托泰姬陵,其他表达爱的方式来拍摄泰姬陵,也都会是很好的手法。


利用建筑细节的投影提供装饰性的视觉效果,特色的窗户透向地面的光影非常漂亮。拍摄建筑物题材可以尝试发掘类似元素。


拍摄建筑群不必死盯着主体建筑物。泰姬陵两边的清真寺也是非常好的拍摄点,一层层的门洞,不同的明暗层次,不同的光影。大家都拍泰姬陵的主体部分,清真寺反倒清静。正好遇上做礼拜的教徒,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这一张。


利用清真寺的门洞作为前景拍摄泰姬陵的侧面,制造时光隧道感。


往回走的路上要经常回头发掘有无适合的特殊角度。路上,注意到这棵大树,角度挺好。


还可以去到其他非游客去的地方结合当地人文拍摄,景区外才是真正印度的世界。


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我拍了大概十一、二张不同的片子表现泰姬陵。


12

了解自己,尝试新技能


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尝试拍摄不很感兴趣或不很熟悉的主题,提高这方面的拍摄能力,有助于学习新的技能。


13

暂停拍摄,评估自己


遇到创作瓶颈,不妨停止拍摄,花时间来评估自己的作品,通过看别人的作品,浏览书籍、电影、美术作品和摄影网站,发掘灵感。


14

对比前期设计,总结成片结果


拍摄之前,想象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照片?最后出来的照片是否与预计相符?


因为数码机成片的方便廉价,很多朋友刚到一个新地方,不假思索连拍数张。建议养成拍摄前思考的习惯,把数码相机当成成本高的胶片机,想象每张胶片的造价之后,像胶片摄影师一样尽量思考,有了把握和思路才按下快门。


摄影不仅是“看”,更需要“看见”的能力(多练习,可以用手机):出门看眼前的景象,什么吸引你?记得什么?天气?云彩?光线?图案?朝前看还是上下看?看到“广角”还是“长焦”画面?摄影需要一对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Q
A
&

Q: 请问老师所有拍摄中都会考虑用滤镜吗?

A: 不都用滤镜,刚才说的3种方法都有使用。


Q: 大光比对天空和对地面拍摄,要不要用手动对焦?

A: 可以手动对焦,但不绝对。弱光环境下,对焦困难,建议用相机实时模式放大10倍手动对焦。


Q: 您的作品一般是直出的?还是有后期?

A: 照片实际没有直出一说,胶片时代需要经过暗房,数码时代RAW格式保留了大量数据,供摄影师后期还原,后期等于胶片的暗房,只不过必须把握一个度。后期只能还原好作品,不能把渣片变好片。好照片的形成:前期高质照片占80%,后期制作占20%,简单说,拍得很棒的照片,经过基本的后期微调,效果马上从80分提升到100分;拍得很糟糕的20分照片,后期怎么挽救不能达到100分水平。


Q: 拍伊犁杏花沟,用什么镜头好,需要400头吗?

A: 我用的200头,长焦基本够用的了,400太重了。


Q: 包围曝光后期用PS哪个方法合成?

A: 蒙版。

讲师简介

水冬青


美国摄影学会精英讲师团成员,擅长风光和人文摄影,曾走过中国的大江南北。


  • 2010年度POCO网站十大风光摄影师之一;

  • 2013、2014、2015年POCO实力风光摄影师之一;

  • 现为POCO摄影风光版版主,作品曾获多项国内外赛事大奖;

  • 已出《光影随行——水冬青的旅行摄影攻略》一书。文字和摄影作品常见于各类报刊杂志及各大网站。


个人摄影主页:http://ghc-6.poco.cn

微信: shuidongqing1

微信公众号:水冬青


本文由【镜头背后】编辑整理

其它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镜头背后】并注明出处


听写、排版、编辑 |   @大迷糊

校对 |   @michelle芳

编审 |   @JYL


点击下方链接回顾【镜头背后】往期内容


讲座:户外与风光,徒步与摄影

讲座: 一个转身 一片美景

和影叶一块修出通透的风光作品

讲座:风光大片就在身边

从前期到后期--告别到此一游风景照

夜色还能这样拍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镜头背后】公众号中

发送“ 目录 ”查看。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进入直播间回顾课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