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增速放缓迫使各类电商产生“新变化”,从搜索转向推荐转化。
其中,社交电商逐渐成为新流量的探索者和下沉市场的开拓者。拼多多、云集先后上市,而如今成立仅两年多的贝店也是热度不降。
今年5月,贝店完成来自高瓴、红杉资本等多家一线资方的8.6亿元融资,不到三年便建立起自身行业影响力。贝贝集团董事长张良伦表示:“融资将主要用于供应链体验升级,包括源头供应链、柔性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
为此,贝店在加深布局的同时,也推出了升级版“三赔计划”,承诺“假就赔”“贵就赔”“慢就赔”,甚至成立了“好货联盟”,聚合优质品牌确保正品好货,并在全国50个贫困区县成立贝店“一县一品”扶贫示范基地,持续践行精准扶贫。
“2019年,主流电商将全面进入社交电商阶段。未来,零售的发展趋势将是社交化和KOL化。”
贝店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贝店会员破4485万,单季度订单量达一亿。
然而贝店对业务的探索不止于此。
2018年4月,贝店在APP的基础上,新增线上渠道“贝店福利”小程序,并面向全品类、结合“限时抢”形式作商品售卖。
用户运营层面,依托公号进行信息推送的同时,也发挥着主用户来源渠道的作用。
针对小程序“即用即走、低留存”的难题,贝店更侧重玩法。
“贝店宠物”和“贝店果园”在完成拉新分享任务的同时,也承接了新用户,联结了小程序交易场景。
此外,虚拟游戏的引入也在用户留存和交易转化效率提升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碎片化的购物场景,让社交刺激带动的冲动型消费也愈发普遍。
而社交电商与此更适配,体验感也更好。小程序代表的线上渠道以及社群关系带来的口碑传播,使得传播效率更高,消费场景落地更容易。在社交平台传统盈利模式逐渐收窄,内容变现能力走低的情况下,社交电商的发展逻辑有望得到施展,实现商业变现,未来3~5年内社交电商的市场将会持续放量,开启千亿元的市场规模。
张良伦表示:“零售的未来将趋于社交化和KOL化。
贝店的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平台—KOL—用户’,KOL不断去服务平台的用户,基于零售行业的变化,未来将属于所有个体创业者。”
而贝店要做的就是每一个店主可以运营自己的社群,在自己的社群体系内,能够提供商品销售和供货等服务,然后加上店主个性的服务化,让店主以自己的方式去卖货。
同时,贝店的目标是发现更多意见领袖,并为其提供更丰富的创业生态和基础设施,让意见领袖服务更专业化,使平台变得更开放。
过去,电商平台所倡导的中心化方式,逐步向去中心化的方式转变。
以往的中心模式裂变成以个体为单位,未来的中心将是个体,零售将回归到以人为中心的方式。
价格、品质、物流和售后作为服务核心,一直都是贝店的思考重点。
面向店主,贝店成立了“百城计划”,选择100个城市,投入约1亿元的资金进行线下的品牌广告投放,并举办更多的活动和沙龙增加店主们的交流、互动渠道,进而实现社群的裂变和扩散。
社交电商商业闭环的形成,核心在整合供应链。平台提供标准化中后台服务并赋能给店主,店主负责前端引流和C端用户维护,形成信任关系背书的社交销售场景。
创造的价值是省略经销商等中间环节,将供应商和消费者直接连接。
以往,个体创业开店或参与零售时,与品牌商合作、解决货源都是难题。而贝店的模式下则是平台,贝店用平台的力量去跟品牌商和工厂合作,然后服务于所有的店主和意见领袖,再以众包的方式,激活的个体创造性。这样的模式,可以让零售的效率更高,也会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通过人与人的社交化分享传播,实现消费者、店主以及供应链三方的连接,将精选好货送达消费者,是贝店优势所在。贝店坚持源头供应链模式,与全球数万个优质品牌商、源头工厂以及农产品基地达成了深度合作,确保消费者可以花更少钱买到更好的商品。
同时,贝店联合中国邮政、顺丰、中通、韵达、申通、心怡科技等12家配送仓储服务商成立全国智慧供应链联盟,依托联盟覆盖全国的供应链物流体系,以及贝店自营的近百万平仓储,通过仓配的高效协同提升全链条时效,为贝店用户提供极致的服务体验。
此外,贝店还与腾讯云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通过全智能IT系统、优质完善的售后服务,优化并提供专业客服,让消费者轻松购物、店主轻松卖货。
贝店的目标是发现更多的意见领袖,并为其提供更丰富的创业生态和基础设施,让意见领袖服务更专业化,使平台变得更开放。
就目前小程序整体生态而言,提升留存的普遍做法就是内容和游戏。电商是现阶段变现路径最短、发展前景最明朗的一大行业,其可以凭借多样化的社交玩法寻找新流量增长点,将传统电商从“流量瓶颈”中解脱出来。
小程序融合线上下场景的能力,重构消费与服务的同时,也极大地帮助商户打造了私域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