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运维  ·  再见 ... ·  昨天  
运维  ·  服务部署—— Vsftpd 服务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教材分析 | 周明学:“廷议、朝议、集议”到底如何理解?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06-26 00:00

正文

“选必1”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后的“学习拓展”为:

廷议、朝议、集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重要方式。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秦朝皇帝制度、郡县制的确立都经过了讨论。唐朝有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议的制度,宋明清时期廷议、朝议、集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在保障决策的合理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廷议、朝议、集议的基本形式,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下中央决策的方式。

从教材此处的课后作业来看, 廷议、朝议、集 议似乎是 古代 国中央决策体制的三种并列方式 。查阅相关资 料后, 发现这个作业不容易完成。学术界关于这个作业涉及的 方式或者制 有不同的定义,笔者所见,主要有三:

其一,廷议、朝议、集议三者没有区别,这类方式或者制度统称为廷议,或朝议,或集议,都可以 。大体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王健 (王健:《秦汉廷议制度的历史考察》,《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曹国庆 (曹国庆:《明代的廷议制度》,《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专辑) 、魏向东 (魏向东:《试论唐代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3期合刊) 、季平 (季平:《宋王朝集议国事考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林乾 (林乾:《论中国古代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4期) 、孙家洲 (孙家洲:《廷议制度赘言》,《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3期) 、高焕祥 (高焕祥:《秦汉廷议制度试析》,《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袁刚 (袁刚:《唐代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领导科学》1995年第12期) 、吴以宁 (吴以宁:《宋代朝省集议制度述论》,《学术月刊》1996年第10期) 、张仁玺 (张仁玺:《宋代集议制度考略》,《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刘长江 (刘长江:《略论明代科道官参与廷议之得失》,《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侯东阳 (侯东阳:《封建统治集团的重要舆论机制:朝议》,《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朱兴和 (朱兴和:《略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朝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周良宵 (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吴志宏 (吴志宏:《明代前期廷议述论》,中国明史学会,北京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编《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马静茹 (马静茹:《明代廷议的运作研究——以俺答封贡为例》,《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第三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 、白钢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刘海晴、耿雪 (刘海晴、耿雪:《秦集议制度探析》,《黑龙江史志》2013年第11期) 、胡文进、薛小林 (胡文进、薛小林:《从“皇帝之威”到“皇帝之贵”:秦至汉初的集议与政治变迁》,《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张铮、何琪 (张铮、何琪:《集议:中国古代行政体系动员与政策能力提升的机制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23年第8期) 等。

其二,“朝议”是大概念,具体 分为廷议和集议两种 ,二者的区别在于 廷议 由君主亲自主持 ,群臣当朝议论, 集议 则是君主把问题交给百官讨论, 君主不在现场主持 ,事后由某一大臣领衔把讨论情况上报君主。 大体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韦庆远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秦丕栋 (秦丕栋:《再论秦帝国的廷议制——兼与袁红蕾同志商榷》,《秦文化论丛》1999年) 、郜金山 (郜金山:《汉武帝时期朝议制度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等。

其三,“集议”是大概 念,具体 分为廷议、朝议 等多种 。其中, 廷议 皇帝临时召集 公卿百官于朝廷讨论国家政务,制定方针政策的大臣会议 ,而 朝议 集议制度中的主要类型,是群臣朝见君主时商议国家大事的 例行会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