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脑人言
一群青年脑科学工作者组成的团队,希望能做一些有趣而严谨的原创性科普,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脑、保护脑;同时也希望能追踪科技前沿,讨论如何模拟脑。关注领域: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脑人言

诚邀海内外学者加入「脑科学科研交流小组」

脑人言  · 公众号  · 科学  · 2018-04-20 08: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上方“脑人言”关注哦~

撰文:东华君

编辑:夏獭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思考,为什么要做科普?

早就听说,国内的不少 博士生 导师会反对学生去公共场合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如果有的话),似乎这便是不务正业。甚至还有朋友说我,你这个书呆子,不好好做科研,跑去做科普,莫不是想学网络上的某些“大V”,要转行去收取人民大众的智商税?

我们显然不是这般想的。虽然,的确做科普会影响我们的科研,但是我们还是会坚持做下去。在我看来,科普和科研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科研是对未知的探索,而科普则是对已知的传播。 长久以来,国内的学者们一直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却忽略了对已知知识的传播。这也是导致当前国内劣质“科普”盛行、民众科学常识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科普其实也不该是一个单向输出的过程。为什么国内的普通大众不尊崇科学和科学家?为什么国内的民间资本不/很少支持科学研究? 为什么大家儿时的梦想都是当科学家,而长大之后却大都退避三舍? 我猜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科研成果在民间的传播力度太小了吧!

总之,我觉得作为知识分子, 我们有必要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将自己的所知所得分享给其他人。 特别是从事脑科学和医学——这些与人们生存质量切实相关的领域研究工作的人员。

这就是我们要做科普的原因。

为了将杰出的脑科学研究成果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同行和大众,我们“脑人言”进行了许多尝试。之前邀请了许多硕博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进行了各种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我们觉得,是时候进一步推进这一 目标的实现了。于是我们成立了一个专业的 「脑科学·学者交流」微信群 一方面 希望可以帮助华人学者们交流科研想法和资源;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来帮忙推动优秀的科研成果的在学界和民间的传播。

欢迎想加入「脑科学·学者交流」群的科研与教学从业人员联系我: chinatang2010 (微信,请备注“姓名-科研单位-职称/博士后”)。

申请入群的要求

已取得脑科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且正在从事博士后研究或者已在国内外科研单位取得教职的学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