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天
没啥比喝个淡菜汤来得清爽的了~
但这两天你的朋友圈
肯定都被这个消息刷屏了↓↓
截至昨晚,有36名村民被送往漳州市级医院和漳浦县级医院检查救治,其中有1人病情较重,其余患者病情均相对稳定。中毒者大多是食用青蛤(淡菜、贻贝)引起的,龙海也出现多例疑似食用青蛤(淡菜)贝壳类海产品引起头晕、手脚麻痹等身体不适症状患者。
厦门吃货最关心的肯定是
厦门的情况怎样?贝类还能吃吗?
赶紧往下看吧↓↓
昨天记者来到厦门市第八菜市场
在市场里走了一个来回
发现有4个摊位有贻贝在出售
“今天卖贻贝的摊主比平时少,有卖的也都不是从漳州地区进货。”
一位卖海鲜的摊主告诉记者,漳州的中毒事件在摊主间也都有耳闻,有些摊主这两天选择不进货贝壳类海产品。记者也走访了几个大型超市,海产品中,贝壳类海鲜也都正常售卖。
从厦门几大医院了解到,近日并未收到食用青蛤引起中毒的病例。记者也从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市疾控中心等相关部门证实,厦门暂未出现明显的海产品中毒病例。
不过
此前厦门也曾有过海产品中毒事件
同样多是发生在赤潮期间
除了青蛤,还有一种更致命的海产品——织纹螺。
受赤潮影响的织纹螺体内“石房哈毒素”毒性大增,误食一颗就有可能致人丧命。国家有关部门已明确禁止销售经营织纹螺。
厦门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
不要食用织纹螺;
染毒贝类不能通过外观与味道的新鲜程度来加以分辨,切勿购买和食用受赤潮污染的鱼、贝类水产品;
不捡食死贝和死鱼;食用贝类时应尽量除去内脏。
若进食贝类海产品后在短时间内出现唇、舌麻痹及肌体无力、头痛和晕眩等症状,请及时前往邻近的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将饮食史告诉医生。
一旦食用海鲜后发生中毒,尽快就医。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C较多,多吃有助于肝脏排毒、加快毒素分解;牛奶、米汤等也可以保护胃肠道,因此在吃海鲜之前吃蔬果、喝点米汤或可起到轻微缓解之效。
据福建省赤潮灾害监视监测网报告,6月6日,泉州石狮市梅林码头附近海域(位于预警海区Ⅶ区)发现赤潮,面积约2平方公里。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链状亚历山大藻,该藻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
疾控专家解释,当有毒赤潮(赤潮分有毒和无毒)爆发的时候,海水中存在大量的有毒海藻,贝类、螺类会富集更多的海藻毒素,含毒的概率大大提高。若人们食用了在有毒赤潮期间捕获的贝类、螺类,中毒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而且,贝类中的海藻毒素
在高温和酸性环境中稳定
通常的烹调方法破坏不了毒素
人进食后,可能发生唇、舌、指尖、腿、颈麻木、运动失调等食物中毒症状,潜伏期一般为数分钟至数小时。
●
烹饪贝类时,在烹调之前用清水将其外壳刷洗干净。要煮熟煮透,以降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风险。
●
避免食用贝类周边内脏、生殖器及卵子等发黑的部位。
●
贝类毒素可溶于水,避免食用烹调汁液。
●
尽量减少食用频率,单次食用量不宜太多。
●
尽量到信誉良好、有检测证书的商家购买,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挑选贝类时,死掉或其他变质海鲜一定不要买。
●
贝壳类海产烹煮前,在淡盐水中浸约一小时,让它自动吐出泥沙。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原来新鲜的海产反会被其中部分腐蚀了的所污染。
这么多讲究
赶紧转给爱吃贝类的小伙伴们!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何炳进 刘蓉 黄树金 张珺 通讯员:陈赟 实习生:薛尧
编辑:罗小州
值班主编:林燕贞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
昵称
|
微信号
|
昵称
|
微信号
|
厦门日报
|
xiamenribao
|
厦门招考
|
xiamenzhaokao
|
厦门晚报
|
xmwb597
|
海峡生活报
|
lifeweekly0592
|
海西晨报
|
haixichenbao
|
台海杂志
|
taihaizazhi
|
厦门网
|
xmnn-cn
|
遇见婚恋网
|
yujianw520
|
|
更多资讯请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厦门日报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