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我在这里老去,也在这里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微信视频号:暂未发现张兰相关账号违规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重庆全面解除住房限售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艺谈丨“安万现象”启示:戏曲创作要尊重大众审美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百事在中国赚钱越来越难 ·  3 天前  
纯银V  ·  朋友们,谁能料到,这竟然是晚上 9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好诗的气象——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感悟

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 公众号  ·  · 2024-06-18 09:10

正文

苏东坡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宋代文学的一座高峰,也是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推崇的文学家。钱基博的《中国文学史》里一口气列举了他四首七言绝句(《题西林壁》、《春日》、《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这四首绝句的确是东坡经典。不过,很有意思的是,《惠崇春江晚景》和《书李世南所画秋景》都分别有两咏,人们推崇的却都只是其中之一,另一首在大众之中则鲜为人知。可见诗歌的传唱背后也有一只无形的手,从这只无形的手中或许能一窥文学的奥秘。这里单说一说《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评论的已经很多,这里不必赘言。对其二则不妨多说两句,其二是描绘惠崇《早雁图》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说的是在北归的大雁中有两只显得犹犹豫豫(“欲破群”),诗人觉得这两只大雁很像那些在早春时节要回北地的旅人,一想到现在的北地依然是风雪交加,就思量着是不是在江南多待半月再走呢。整首诗以人喻物,构思不可谓不巧妙,但在表现春江晚景方面也只道得一个“暖”字,与“其一”相比,就显得单调寒碜了许多。更重要的是欠缺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明白如话”。“明白如话”并不一定是构成一个好的文学作品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一个主题能够用明白如话的方式去表达,作者却非要弄出繁复的技巧来,就落入下层了。而在这两首诗中,其一明白如话而意蕴丰富,其二则技巧繁复却含义单薄;高下自然立判了。我们在评价做一件事的能力的高下的时候,常常有“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的分别,比如其一这首,初看似乎平平,每一句话都似乎是随口而出,甚至仿佛家长里短,但仔细推敲,却又大有文章。比如第一句,“竹外桃花”而且是“三两枝”,不说“初春”而初春之景跃然纸上,“竹外”,可见作者是在竹林之中,是在暗处,桃花三两枝,则是在明处,以“暗”写“明”,更何况,黄昏斜照,暗处更暗而明处尤明,凸显桃花灼灼的感觉,将春日的明媚写得淋漓尽致,其中又隐含了一个“晚”字。这句诗,无论是意象选择还是语言表达都“却道是寻常”,但是诗句背后的内容却如此丰富多姿,这大概就是“举重若轻”了吧。另外,此诗历代也有题作“晓景”的,但我还是觉得要从明暗对比的角度看,似乎“晚景”较之“晓景”更有表现力一些。

惠崇的画本来就题作《鸭戏图》,自然是表现鸭子的活泼的,而东坡在这里就施展起了“格物”的功夫,从鸭子的活泼,推断出其原因是“水暖”,既切合题意又合情合理。不过这一句的好处,当和第一句结合起来看才能显现,否则也只是“格物致知”而已矣。和第一句结合起来看有什么好?第一句是对于春意的揭示,第二句是在感受到春意的前提下,对于鸭子欢快的举动的理解和解释,这样这两句话就不再只是现象的陈述,而成为对鸭子行为的一个好奇的探究过程了:看见灼灼的桃花,忽然意识到春天到了,再看水中的鸭子,分明较之前活泼很多,那一定是江水也因为春天到来而变暖了吧……这么想来诗人那种活泼的精神也自然就跃然纸上了。这好比是看美人,眼睛长得好固然重要,但是眼波要流动——临去秋波那一转——才叫动人心魄。东坡这两句诗里有诗人的心思在,就有了那种“秋波横转”的意趣,显得灵动非凡了。

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是实实在在的写画面上的景物,“短”字是从“三两枝”和“先知”而来,所描绘者,初春也;“满地”则是从“桃花”的绽放,“鸭子”的欢愉而来的,是春天的欣欣然也。单看这一句,似乎只是实写,但是有了前两句的铺垫,这个平平的一句也就平添了勃勃生机。此句写实,但下一句就虚写了“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鱼上市了吗?还没有,只是“欲”而已,为何偏要点出“河豚”?河豚其味鲜美异常,又恰好是早春时节的当令佳肴,此其一也。而烹煮河豚,古书记载又以搭配“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最为相宜,所以眼见满地蒌蒿芦芽,想及将要上市的河豚,是老饕自然的想法,此其二也。春天之美,在闪闪的明亮,也在暖暖的跳脱,其实更在实实在在的“食指大动”上,这是一个眼睛、口腹和心灵都能感受得到的春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