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艾菲的理想
我是艾菲,深度思考者、全球认证优势教练 & 个人成长教练。与我一起,探索蓬勃丰盈的人生,成为真实且闪闪发光的自己。这是一个可能会改变你人生的公号,欢迎你的到来,期待与你的共同旅程......
51好读  ›  专栏  ›  艾菲的理想

深度剖析:麦琳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艾菲的理想  · 公众号  ·  · 2024-11-28 12:30

正文


艾菲的理想 - 三大写作原则


3大原则:

1、深度: 不写未经深度思考的文章

2、实战:方法论均已经过 实践验证

3、高维:站在 更高维度上思考一切



艾菲的 344 篇原创文章

标签:深度思考




在《再见爱人4》中,作为歌手李行亮妻子的麦琳为了家庭和丈夫的事业,成为了全心全意为家庭付出的全职太太。在她给自己的人设标准里,丈夫排在第一位,孩子第二,父母第三,而她自己总是最后。


然而,随着他们夫妻二人日常相处模式的逐步展露,节目组嘉宾开始对麦琳有了越来越多的评判,有嘉宾说她一直在索取,有嘉宾说她不论在任何场合都要让其他人以自己为中心,始终强调自己的重要性;还有嘉宾说麦琳是个“委屈怪”……


而后,全网也掀起了对于麦琳的评判,甚至是“围剿”和“审判”。



有人把她形容为“一个强势的,让人窒息的,认知失调 的家庭主妇”,更有甚者,说她疯、说她坏、说她恶。


这些评判和“审判”的声音震耳欲聋,但实际却未必正确。


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我就想给出一些不一样的思考。



01



先看我画的这幅图,从图中你能看到隐藏在麦琳各种“令人讨厌”的行为 背后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注:本文讨论的行为主要集中在她跟李行亮之间的各种行为与情绪,不包括“熏鸡事件”)



1 、行为层


最表层是我们从节目中看到的麦琳的各种行为,包括生气、委屈、不满等。


于是,我们很容易就得出了一个结论:麦琳是个不讲道理、强势的、令人窒息的女人。


然而,这样的结论终究停留在了表面,我们需要继续往行为层背后去看,这时,我们就来到了麦琳的表层需求层。


2、 表层需求层


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正向需求就像是一个嘴巴很笨的小孩,他无法用清晰直接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只能找到“行为”和“情绪”去充当“信使”,借由它们去表达。


可惜,这种方法常常让我们很受伤,因为“信使”在表达时通常会采用负面的表达方式,把我们自己的深层需求与渴望表达为“我生气”、“我不满”、“我委屈”等负面情绪。


所以,要想解决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与行为,首先需要去看到隐藏在这些情绪和行为背后的正向需求。


从麦琳在节目中的各种行为、语言、情绪,我们能够感受到,其背后有着她很看重但未被满足的正向需求,包括: 我需要被看见、我需要被认可、我需要被爱、我需要被关心......


这些需求,都是非常正当且正常的需求,同时,这些需求不仅存在于麦琳身上,也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那么,麦琳的问题是什么呢?


麦琳的问题就在于:她的这些需求虽然正常,但又有所不同。


第一,相比普通人,她的这些需求显得非常紧迫且强烈。


第二,她满足自己这些正向需求的途径是唯一的,且是向外求的,这个唯一的途径就是她的丈夫李行亮。


而当这些需求无法得到及时的、持续的、比较完整的满足时, 她就会再一次的借助“负面情绪”,帮自己去传递“我的重要需求没有得到你的及时满足”的讯息。


原本这些需求是我们所有人都有的正常需求,它们就像是,一个人在很饥饿的时候,需要食物,在很口渴的时候,需要喝水一样。


但是,麦琳却 总是不断地感到饥饿,不断 感到口渴 ,与此同时, 她自己又没有任何的食物和水,只有李行亮能给她提供她需要的食物和水,于是她就不断地、持续的向李行亮索要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食物和水 - 而这也就导致了她自己的不满意,以及李行亮的重压力。


3、 信念层


从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到,与普通人相比,麦琳的需求有两处不同:


第一,跟普通人相比, 她的这些需求显得非常紧迫且强烈。


第二,她满足自己这些正向需求的途径是唯一的,且是向外求的,这个唯一的途径就是她的丈夫李行亮。


可是,又是什么让麦琳这些需求总是那么的紧迫且强烈呢?


这可能是因为,在她内心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 不够好,我不值得他爱。


比如:她在跟葛夕和黄圣依对话的时候说:“我觉得他不是爱我,所以我觉得他需要去找到一个他爱的人……我没有那么优秀,不值得他爱。”


同时,麦琳也总是会向李行亮或自己问出这些 “求证式”的问题


“我漂亮吗?”、 “我是不是太胖了? ”、 “我是不是不够优秀?


当她问李行亮这些问题时, 她潜意识中的目的是去获得能够推翻自己这个信念的证据,从而获得“有了生机”的感觉。


4、 深层需求层


为什么当李行亮在“六个人中谁是你心中的最佳伴侣?”游戏中未选麦琳,之后给麦琳讲了一番“我很爱你,但并不意味着我对你所有地方都满意”的话时,麦琳不但无法把李行亮娓娓道来的心里话听进去分毫,同时还第一次的提出了离婚?


这是因为她身上的“ 生存需求”警报被触发了。


事实上, 我们所有人都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需求,也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底层的“维持个体生存的需求”(之后简称生存需求),如果没有食物、或没有水、或没有空气,我们这个最底层的需求就会被触发,然后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没有生机”的感受。


在第二层的表层需求层里,相比普通人,麦琳的需求为什么总是那样的急迫且强烈?在第三层信念层里,麦琳为什么总在通过“求证式”提问去证明自己是好的,自己是值得爱的,这是因为当她得不到这些的时候,她就会产生一种“没有生机”的感觉。


这种“没有生机”感觉的背后就是每一个人最底层的“生存需求”。


麦琳长期都处在一个狭小的、以李行亮为中心的、以家庭生活和伴侣生活为绝对核心的小系统中。


在这个系统中,李行亮、家庭、亲密关系构成了她的整个世界,这不仅会让她容易把与此相关的一切都过度放大化,同时她也忍受不了这个狭小世界中自己依靠的柱子(即李行亮)是不稳固的,是有“离开”风险的。


而当她在这个游戏中感受到了这根自己一直依靠的柱子,一直喂养自己需求的柱子有可能要离开的时候,她最底层的“生存需求”警报就被触发了,这时,她就会产生强烈的“没有生机”的感受。


这就是麦琳各种行为背后的 深层需求层: 我需要足够的、能够让我生存下去的安全感。


而这个隐藏在她内心深处,连她自己也意识不到的深深的恐惧与不安 ,确实无法靠李行亮平时的“亲亲抱抱举高高”、买生日礼物、飞去上海买青团这类付出得以解决。


同时,这也正是麦麦一直说,李行亮的礼物“一直没有送到 我的心趴上”的原因之一。


其实,就连麦琳自己也不知道,她最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礼物,也不是李行亮反复在讲的“我爱你”,这些都只能暂时性的填补她内心的不安全感,却始终无法把这不安全感真正的消除。


正如在加更中,黄圣依这样说麦琳: “她不知道她想要什么,但她在婚姻里找不到安全感。”



02



对麦琳与李行亮之间的核心问题,可以从不同层级予以解决,但效果会是天差地别。



1、 行为层:麦琳各种生气、委屈、不满的情绪与行为


解决方法:正是李行亮在节目中对麦琳的回应方式 - 有时回应,有时不想回应,有时无力回应。


而这也正是李行亮在这个节目中有那么多看似前后矛盾的行为 (比如:前一天晚上跟麦琳敞开心扉的谈,但就是不道歉,结果第二天却又道歉了一整天) 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一直停留在行为层,并寄希望于在行为层上解决麦琳的问题。


但因为更深层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麦琳各种各样的行为还会持续不断地出现,而李行亮则会时不时的感到无力承受,于是 两个人就会在 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持续打转 - 这也是嘉宾和观众观看这档节目时总是感到非常“憋闷”,且觉得这二人都有很大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他们二人就像迷宫中的两只蚂蚁,始终在自己的行为模式中打转,看不透彼此的模式,也看不到更深层的东西。


2、 表层需求层:“我需要被看见”,“我需要被认可”、“我需要被爱”、“我需要被关心”等需求是紧迫且强烈的,且只能由李行亮这唯一途径给予满足


解决方法:1、李行亮通过自发行动不断地、持续的让麦琳感到我看见你了,我认可你,我爱你,我关心你。2、麦琳不断地跟李行亮直接表达自己对他的各种需求,同时李行亮充分接收到也愿意如此持续不断地表达。


这两种解决方法看 似没问题,但实际却走上了一条 “不可持续发展” “饮鸩止渴” 的道路。


短期来看,他们的关系肯定会比之前好很多,但从长期来看,系统终究会有崩塌的一天,因为他们二人构成的系统是一个太过不平衡的系统,即一方要求你要及时的满足我的内心需求、另一方又必须及时满足对方内心需求 的系统 ,事实上, 所有太过不平衡的系统都是无法长期存继的。


所以,这必然是一条“不可持续发展” “饮鸩止渴” 的道路。


3、 信念层:我不够好,我不值得你爱


解决方法:通过提升自我价值感,通过持续的爱自己、关心自己、理解自己、看见自己,从而感受到自己的好,以及值得。


如果停留在信念层解决麦琳的问题,一定会给麦琳带来很大的改变,因为在这一层解决问题就等于是把上一层“表层需求层”的那些需求, 从之前麦琳所做的“向外求”变成了“向内求”。


因为“向内求”一定是比“向外求”要可靠的多,也持久的 多,所以这一层的解决方式是可行的。


但与此同时,这一层的解决之道仍有一个很大的Bug,就是麦琳 这种“我觉得自己好”、“我爱我自己”等自我满足、自我喂养的能量究竟又该从何而来呢?


可见,仅在这一层,靠空喊口号或自我洗脑,是没有用的,所以最终还是要来到第四层。


4、深 层需求层:我需要足够的、能够让我生存下去的安全感


解决方法:通过勇敢拓展自己现有系统的边界,扩大自己的世界,走出去,而不是把自己的世界停留在只有李行亮和孩子的狭小系统,增加能让自己感受到充分安全感的重要支点。


因为一个人所处系统是大还是小,会对这个人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 - 对麦琳而言,即便是一件并不那么大的事情,因为处在这个非常狭小的系统中,所以也能在轻易间便触发她的“生存需求”。


在小系统里,一件小事也会成为大事,因为这个系统太小了。


在大系统中,一件大事可能也是小事,因为这个系统很大、很丰富。


所以,其实对麦琳来说,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整个世界。


如果能在深层需求层来解决麦琳的问题,对麦琳来说,将会迎来自己的第二次生命。


因为如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