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我画的这幅图,从图中你能看到隐藏在麦琳各种“令人讨厌”的行为
背后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注:本文讨论的行为主要集中在她跟李行亮之间的各种行为与情绪,不包括“熏鸡事件”)
1
、行为层
最表层是我们从节目中看到的麦琳的各种行为,包括生气、委屈、不满等。
于是,我们很容易就得出了一个结论:麦琳是个不讲道理、强势的、令人窒息的女人。
然而,这样的结论终究停留在了表面,我们需要继续往行为层背后去看,这时,我们就来到了麦琳的表层需求层。
2、
表层需求层
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正向需求就像是一个嘴巴很笨的小孩,他无法用清晰直接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只能找到“行为”和“情绪”去充当“信使”,借由它们去表达。
可惜,这种方法常常让我们很受伤,因为“信使”在表达时通常会采用负面的表达方式,把我们自己的深层需求与渴望表达为“我生气”、“我不满”、“我委屈”等负面情绪。
所以,要想解决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与行为,首先需要去看到隐藏在这些情绪和行为背后的正向需求。
从麦琳在节目中的各种行为、语言、情绪,我们能够感受到,其背后有着她很看重但未被满足的正向需求,包括:
我需要被看见、我需要被认可、我需要被爱、我需要被关心......
这些需求,都是非常正当且正常的需求,同时,这些需求不仅存在于麦琳身上,也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那么,麦琳的问题是什么呢?
麦琳的问题就在于:她的这些需求虽然正常,但又有所不同。
第一,相比普通人,她的这些需求显得非常紧迫且强烈。
第二,她满足自己这些正向需求的途径是唯一的,且是向外求的,这个唯一的途径就是她的丈夫李行亮。
而当这些需求无法得到及时的、持续的、比较完整的满足时,
她就会再一次的借助“负面情绪”,帮自己去传递“我的重要需求没有得到你的及时满足”的讯息。
原本这些需求是我们所有人都有的正常需求,它们就像是,一个人在很饥饿的时候,需要食物,在很口渴的时候,需要喝水一样。
但是,麦琳却
总是不断地感到饥饿,不断
地
感到口渴
,与此同时,
她自己又没有任何的食物和水,只有李行亮能给她提供她需要的食物和水,于是她就不断地、持续的向李行亮索要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食物和水
- 而这也就导致了她自己的不满意,以及李行亮的重压力。
3、
信念层
从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到,与普通人相比,麦琳的需求有两处不同:
第一,跟普通人相比,
她的这些需求显得非常紧迫且强烈。
第二,她满足自己这些正向需求的途径是唯一的,且是向外求的,这个唯一的途径就是她的丈夫李行亮。
可是,又是什么让麦琳这些需求总是那么的紧迫且强烈呢?
这可能是因为,在她内心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
我
不够好,我不值得他爱。
比如:她在跟葛夕和黄圣依对话的时候说:“我觉得他不是爱我,所以我觉得他需要去找到一个他爱的人……我没有那么优秀,不值得他爱。”
同时,麦琳也总是会向李行亮或自己问出这些
“求证式”的问题
:
“我漂亮吗?”、
“我是不是太胖了?
”、
“我是不是不够优秀?
”
当她问李行亮这些问题时,
她潜意识中的目的是去获得能够推翻自己这个信念的证据,从而获得“有了生机”的感觉。
4、
深层需求层
为什么当李行亮在“六个人中谁是你心中的最佳伴侣?”游戏中未选麦琳,之后给麦琳讲了一番“我很爱你,但并不意味着我对你所有地方都满意”的话时,麦琳不但无法把李行亮娓娓道来的心里话听进去分毫,同时还第一次的提出了离婚?
这是因为她身上的“
生存需求”警报被触发了。
事实上,
我们所有人都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需求,也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底层的“维持个体生存的需求”(之后简称生存需求),如果没有食物、或没有水、或没有空气,我们这个最底层的需求就会被触发,然后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没有生机”的感受。
在第二层的表层需求层里,相比普通人,麦琳的需求为什么总是那样的急迫且强烈?在第三层信念层里,麦琳为什么总在通过“求证式”提问去证明自己是好的,自己是值得爱的,这是因为当她得不到这些的时候,她就会产生一种“没有生机”的感觉。
这种“没有生机”感觉的背后就是每一个人最底层的“生存需求”。
麦琳长期都处在一个狭小的、以李行亮为中心的、以家庭生活和伴侣生活为绝对核心的小系统中。
在这个系统中,李行亮、家庭、亲密关系构成了她的整个世界,这不仅会让她容易把与此相关的一切都过度放大化,同时她也忍受不了这个狭小世界中自己依靠的柱子(即李行亮)是不稳固的,是有“离开”风险的。
而当她在这个游戏中感受到了这根自己一直依靠的柱子,一直喂养自己需求的柱子有可能要离开的时候,她最底层的“生存需求”警报就被触发了,这时,她就会产生强烈的“没有生机”的感受。
这就是麦琳各种行为背后的
深层需求层:
我需要足够的、能够让我生存下去的安全感。
而这个隐藏在她内心深处,连她自己也意识不到的深深的恐惧与不安
,确实无法靠李行亮平时的“亲亲抱抱举高高”、买生日礼物、飞去上海买青团这类付出得以解决。
同时,这也正是麦麦一直说,李行亮的礼物“一直没有送到
我的心趴上”的原因之一。
其实,就连麦琳自己也不知道,她最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礼物,也不是李行亮反复在讲的“我爱你”,这些都只能暂时性的填补她内心的不安全感,却始终无法把这不安全感真正的消除。
正如在加更中,黄圣依这样说麦琳:
“她不知道她想要什么,但她在婚姻里找不到安全感。”
对麦琳与李行亮之间的核心问题,可以从不同层级予以解决,但效果会是天差地别。
1、
行为层:麦琳各种生气、委屈、不满的情绪与行为
解决方法:正是李行亮在节目中对麦琳的回应方式 - 有时回应,有时不想回应,有时无力回应。
而这也正是李行亮在这个节目中有那么多看似前后矛盾的行为
(比如:前一天晚上跟麦琳敞开心扉的谈,但就是不道歉,结果第二天却又道歉了一整天)
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一直停留在行为层,并寄希望于在行为层上解决麦琳的问题。
但因为更深层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麦琳各种各样的行为还会持续不断地出现,而李行亮则会时不时的感到无力承受,于是
两个人就会在
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持续打转 -
这也是嘉宾和观众观看这档节目时总是感到非常“憋闷”,且觉得这二人都有很大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他们二人就像迷宫中的两只蚂蚁,始终在自己的行为模式中打转,看不透彼此的模式,也看不到更深层的东西。
2、
表层需求层:“我需要被看见”,“我需要被认可”、“我需要被爱”、“我需要被关心”等需求是紧迫且强烈的,且只能由李行亮这唯一途径给予满足
解决方法:1、李行亮通过自发行动不断地、持续的让麦琳感到我看见你了,我认可你,我爱你,我关心你。2、麦琳不断地跟李行亮直接表达自己对他的各种需求,同时李行亮充分接收到也愿意如此持续不断地表达。
这两种解决方法看
似没问题,但实际却走上了一条
“不可持续发展”
的
“饮鸩止渴”
的道路。
短期来看,他们的关系肯定会比之前好很多,但从长期来看,系统终究会有崩塌的一天,因为他们二人构成的系统是一个太过不平衡的系统,即一方要求你要及时的满足我的内心需求、另一方又必须及时满足对方内心需求
的系统
,事实上,
所有太过不平衡的系统都是无法长期存继的。
所以,这必然是一条“不可持续发展”
的
“饮鸩止渴”
的道路。
3、
信念层:我不够好,我不值得你爱
解决方法:通过提升自我价值感,通过持续的爱自己、关心自己、理解自己、看见自己,从而感受到自己的好,以及值得。
如果停留在信念层解决麦琳的问题,一定会给麦琳带来很大的改变,因为在这一层解决问题就等于是把上一层“表层需求层”的那些需求,
从之前麦琳所做的“向外求”变成了“向内求”。
因为“向内求”一定是比“向外求”要可靠的多,也持久的
多,所以这一层的解决方式是可行的。
但与此同时,这一层的解决之道仍有一个很大的Bug,就是麦琳
这种“我觉得自己好”、“我爱我自己”等自我满足、自我喂养的能量究竟又该从何而来呢?
可见,仅在这一层,靠空喊口号或自我洗脑,是没有用的,所以最终还是要来到第四层。
4、深
层需求层:我需要足够的、能够让我生存下去的安全感
解决方法:通过勇敢拓展自己现有系统的边界,扩大自己的世界,走出去,而不是把自己的世界停留在只有李行亮和孩子的狭小系统,增加能让自己感受到充分安全感的重要支点。
因为一个人所处系统是大还是小,会对这个人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 - 对麦琳而言,即便是一件并不那么大的事情,因为处在这个非常狭小的系统中,所以也能在轻易间便触发她的“生存需求”。
在小系统里,一件小事也会成为大事,因为这个系统太小了。
在大系统中,一件大事可能也是小事,因为这个系统很大、很丰富。
所以,其实对麦琳来说,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整个世界。
如果能在深层需求层来解决麦琳的问题,对麦琳来说,将会迎来自己的第二次生命。
因为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