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没文化的野狐狸
历史票友,业余写手,用微笑的态度写一部严肃的正史。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者原文链接。 微博:没文化的野狐狸 微信公众号:野狐狸讲宋史(ID: yhlsongshi) 小编微信号:nbhanli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疆949交通广播  ·  乌市疾控中心发布最新提示! ·  7 小时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提前开工建设!事关独库公路 ·  7 小时前  
兵团零距离  ·  央媒看新疆 | ... ·  12 小时前  
兵团零距离  ·  央媒看新疆 | ... ·  12 小时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时间定了!油价又要变! ·  2 天前  
新疆949交通广播  ·  免费开放!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没文化的野狐狸

宋朝进行时(0105)迁都之争(续)

没文化的野狐狸  · 简书  ·  · 2017-11-24 13:17

正文

前一篇 宋朝进行时(0104)迁都之争
后一篇 宋朝进行时(0106)戛然而止/神秘的夜晚

在洛阳完成扫墓、祭天等活动后,赵匡胤正式提出了迁都的想法,并征询大臣们的意见。

意见一提出,反对声一片。

大臣们的心思也容易理解,迁都并不是意味着赵匡胤一个人搬到洛阳去住,无数皇亲国戚、大小官僚、虾兵蟹将都得打好包袱跟他走。

更要命的是,人家也是拖家带口的,他们还要带上自己的老婆(条件好的还不止一个)、儿女、父母、仆从、金银细软、锅碗瓢盆……更更要命的是,有些东西是带不走的,比如房子、田地,到那里再添置起来,实在麻烦。

做官也罢,当兵也罢,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混碗饭吃,什么都城安全、国家战略,关我甚事?反正辽国骑兵现在没来抢我家东西。

于是,赵匡胤听到了无数反对的理由,什么房子没修好(宫阙不完)、民众很穷困(畿内民困)等等,凡是能找的理由都找出来了,其中听得最多的一个理由——粮食问题。

粮食问题是反对迁都者最拿得出手的理由。

京城住的人口多,张嘴吃饭的也多,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要解决京城的粮食问题,只能向南方江淮地区调粮。

在没有汽车、火车的的年代,如果用人力调动如此多的粮食,半路消耗的粮食估计比运到的粮食还多,吃不起啊。

所以,那个年代运粮只能依赖水路。

开封城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多条河水经过都城,可通漕运。最主要的是汴河,横穿开封城,向南注入淮河,与长江、淮河水系相连,南方的粮食可以走水路直达开封。如果迁到洛阳,吃饭就成了大问题。

这个反对意见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赵匡胤依然没有采纳(上弗从),在他看来,持这种意见的人犯了一项逻辑上的错误。

看样子,迁都的决定已经不可挽回,正当大家筹划着回家收拾行李的时候,一个人的强烈反对又让事情峰回路转。

赵光义是迁都问题上最坚定的反对者。

赵光义出生于开封,感情上和洛阳并不亲近。还有一个原因他不能明说,却是最关键的因素。他已经在开封府苦心经营了十六年,积攒了深厚的人脉和资源,一旦离开,就好比老树拔根,实力必会大打折扣。

想当年,袁世凯打死也不愿意到南京就任民国大总统,还不惜暗中唆使下属闹兵变,对南方革命党派出的迎接使团连吓带骗,最后终于成功赖在北京当上大总统,说到底,也是怕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

关于迁都问题,赵光义反对态度异常坚决,反复陈述自己的意见(叩头切谏)。

面对赵光义的坚持,赵匡胤终于说出了心中的全部想法:“我不但要把京城迁到洛阳,以后还要迁移到长安。向西迁移,没有其他原因,只是为了依靠山川险要,来裁剪多余的军队(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向周朝、汉朝学习,使天下安宁。”

赵光义并不认同,悠悠地说了一句:“治理国家在于道德仁义,而不在于依靠山川险要(在德不在险)。”

按照赵匡胤的想法,他的迁都目标不止定格于洛阳,甚至还要迁到长安(今西安)。在他看来,只要让京城远离战火,守卫京城的军队自然可以减少,粮食消耗就会相应减少,所谓的粮食问题也就不存在了,从而大大节省民力,保证天下太平。

两种观点究竟谁对谁错很难得出定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两种观点都是公议,也夹杂着私心。我们不再展开讨论,在此,只介绍争论结果。

赵匡胤和大臣们暂时妥协了,迁都之议暂时搁浅下来。

迁都引起的争议,产生得突然,也平息得突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