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美国统计局发布报告:中国人的劳动参与率达76%,高于世界主要国家(美国65%,日本58%,巴西70%,印度55%)。考虑到24%未参与劳动人口中,包括老人、孩子和学生,可以说处于工作年龄的中国人,几乎在工作。
再往细看,中国男性适龄劳动者,90%在劳动,女性也高达78%。这在各国也是一骑绝尘。
国外数据的准确性不好说。中国人的情形,很多人应该深有体会。无论城市或农村,大部分中国人都在辛勤工作。日未出时,就有人洒扫奔波,星夜凌晨,还有人加班劳作。
统计显示,中国人劳动强度相当大,鲜少有人8小时工作制。大部分人工作10小时以上,工作超过12小时的,也很常见。此种情况不分贫穷富裕,即便年入百万,也有大量工作狂。
我写过一篇文章谈中国人的勤奋
勤奋工作的中国人
。很多读者的反应是悲伤。在他们看来,中国人如此不要命工作,是迫于无奈的选择。在沉重生活压力下,不得不努力工作,乃是驴一样的辛苦——这样的勤奋有什么值得赞美呢?这正是他们的观点。
穷人多劳碌,确实有无奈。不过很容易因此得出错误认识,以为勤奋是生活艰辛的原因,或者勤奋是贫穷附产品,等等。这些观点是错误的。以为经济落后,人民迫于无奈,只得勤奋工作——这是一厢情愿的误会。
中国是中等收入国家,比中国人贫穷的全球人口大概40亿人,他们不比中国人勤奋,相反「越穷越懒」的国家遍地都是;比中国富裕的也有,也有不如中国人勤奋的。因此,把勤奋简单视为贫穷或富裕的结果,是很不靠谱的。
勤奋需要制度原因。三十年前的中国人,比现在穷得多,从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强度看,却比今天差得多。那么是什么激励中国人勤奋工作呢?
微观层面看,一定是工作有钱赚,努力有回报。工作越多,赚得越多,人们对财富的渴望和满足,形成了自我催动。宏观层面看,经济欣欣向荣,国家朝气蓬勃,这给人予希望。即便一时没发财,当身边不断有致富传说,就会刺激人们努力工作。
说白了,国民勤奋不在于绝对贫穷和富裕。穷国有勤奋和懒惰之分,如果国民普遍勤奋,经济制度一定不太差,这样的国家变富有,乃是迟早的事情,以前是中国,现在有越南。当富裕国家的国民普遍懈怠懒惰,它已经是躺在历史红利吃老本,并且说明制度出现了严重问题。欧洲的希腊就是很好的例子。
国民普遍勤奋,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社会心理必然积极向上。当所有人以赚钱为荣,赚不到钱的人心痒难耐,社会难免焦躁狂热。此种社会氛围下,人们急需心灵按摩,各路成功学鸡汤往往大行其道。
美国镀金时代和战后的黄金时期,日本20世纪昭和景气,各种鸡汤和励志传奇盛行一时,从这意义讲,显然是好现象。中国1990年代以来,这样的社会心理也一直很浓郁,不能视为坏事。哪天社会嘲笑勤奋,真心崇尚「低欲望」和「佛系」,那才是真正的危机,说明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努力奋斗已无意义。
因此当我赞美勤奋,是在捍卫这种创造勤奋的经济环境。
征税要降低,要确保收入大部分留在私人手里。不管企业还是个人,他们手里的财富变多,才会有储蓄,人们愿意为明天奔波。征收高额税收,会打击人民创富的热情——赚得越多,拿走越多,为什么要努力呢?没有储蓄,就没投资,如何创造新就业机会?
劳动力管制要越少越好。最低工资会令低端劳动力找不到工作,过度劳动保护会让用人者不敢辞退和雇佣,这些政策都已在欧洲显出明显的弊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打击自由合意,消灭交易机会。一旦失业率上升,福利主义会趁虚而入,人们只能仰赖救济,而不是靠个人奋斗。勤奋不可悲,可悲的是想勤奋者找不到机会。
前段时间我的公号被短期屏蔽。为防失联,可关注我的另一个号。这是新注册的号,2019年将不间断更新。
点好看支持吧。
和更多人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