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 | 冯叔9 月 5-7 日,运河私董会三期开学典礼在北京举办。三天的时间里,运河商学发起人王石与冯仑,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 李斌,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高信息密度的大咖课程。风马牛地产研究院整理了冯叔在开学典礼上的部分演讲内容,分享给大家。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当前房地产行业的观察和思考。首先,我们来讨论第一件事:房地产是什么?从 1998 年起,媒体开始频繁提到房地产,直到今天,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与房地产相关的内容。这让我想到哲学中的一个问题,哲学家经常问:「人是什么?」同样的道理,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房地产究竟是什么?」第二件事:住宅价格是如何决定的?这不仅关乎市场规律,也与政策、供需、金融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在全世界,房地产的划分非常有意思,通常被划分到三个类别。第一,在经济发展初期,房地产往往被归类为建筑业。你会在建筑业百强企业名单中看到许多房地产企业,而在金融业或服务业中看不到房地产的身影。这是在经济发展初期。第二,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房地产逐渐从建筑业转向服务业。这个阶段,房地产企业开始为全球和各类企业提供服务。比如,在全球百强或五百强企业名单中,能看到一些大型的房地产公司。第三,当经济更加成熟发达时,房地产则逐渐归类于金融业。以黑石集团为例,虽然它被广泛认为是金融机构,但其房地产投资业务占比超过一半。再比如,GE Capital,其大部分业务也是与房地产有关的。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在发达国家通常会归类为服务业或金融业,而不再被归入建筑业。那么,今天的房地产市场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可以说,住宅市场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阶段性转折,这意味着它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变化期。然而,除了住宅,其他类型的房地产市场也有不同的发展态势。其中,有两大类房地产发展非常迅速:一类是医疗健康地产,另一类是物流仓储地产。而其他五种类型的房地产发展相对较慢,住宅市场则正处于转折期。在讨论房地产市场时,往往媒体和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举例来说,我们在房地产行业已经深耕了 30 多年,如果我们在公司内部会议上表达的意见和媒体上的报道完全相同,那就没必要开会了。媒体影响公众认知是正常的,但作为从业多年的高管,如果你只是重复媒体上的观点,那就是不合格的表现。如果是上市公司,高管的观点与分析师的意见完全一致,那也同样是不称职的。一个好的公司要求高管具备独特的见解,这与市场上公开的判断有所不同但不脱离常识。这种差异性往往是公司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企业要不断学习,才能在判断上优于他人。比如,我能够对房地产行业发表见解,不是因为天生具备能力,而是我们在这个行业里耕耘了 30 多年,亲历了全球和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通过对全球 200 年的房地产故事和中国 30 年的发展历程深度观察和业务管理,我们的判断自然会和市场上的观点有所不同。以住宅市场为例,为什么今天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是通过长期学习和经验积累形成的判断,而不是一时之间得出的结论。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要持续学习?其实,学习的价值并不完全体现在课堂上,而是帮助减少决策失误。因为减少一个决策失误就省几千万上亿。比如,我们少拿错一块地就赚钱了。而你不学习,你天天跟着媒体走,那有可能就掉坑里。住宅价格的决定因素一直是一个复杂的话题。这两年,住宅更是出现了很多问题。大家可能在市场上也感受到了。比如,过去涨涨涨,买买买。现在跌跌跌,卖卖卖。那么,住宅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为什么现在全国各地放开限购,房价也不涨了呢?我觉得,有五件事决定住宅的价格,然而今天这五件事都发生了,不利于住宅价格上涨。第一,人口变化。人口增长直接影响住宅需求。假设一个家庭有四个孩子,那么就需要更多房间;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过去,某个市场人口不断增加,住房需求自然上升。然而,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很多地区出现了人口净减少。以北京为例,近年来每年减少二三十万人,而在 2019 年之前,每年增加 60 万人。过去人口持续增加,使得房屋供不应求;如今,随着人口减少,尤其是郊区开始减速,核心区域的需求也开始停滞,这对住宅市场造成了显著影响。举个例子来说,目前市场上有约 6 万亿的住宅销售需求,但这 6 万亿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比如江浙、广东等地,而不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人口不增长的城市,如鹤岗。所以,人口是决定住宅价格的首要因素。要判断房价的走势,首先要关注该地区的人口变化情况。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口已经连续三年不增长,那么房价 8 成也会受到影响。城镇化为什么重要?因为仅有人口增长而没有相应的城市发展是无法推动住宅市场的。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得他们从「自然人」转变为「经济人」。什么是自然人?在贫困状态下,这类人可能一年只消费 200 元,大部分时间自给自足。只是吃饭,睡觉,不花钱,这种生活模式更接近于动物生存。而经济人则有更高的消费能力,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支出模式更复杂,涉及社交和其他消费。一个人的经济性直接影响其住房需求。比如,经济条件好的人不仅需要基本的居住需求,还可能需要度假房或投资房。如果一个人长期停留在「自然人」的状态,他们的需求就会大大降低。城镇化不仅涉及人口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人口移动。就是这个人往哪移动?如果这个人都往城市移动,这叫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大约为 66%,从改革开放初期提高到了这一水平。这意味着在过去 20 多年中,数亿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推动了住宅市场的发展。然而,目前的城镇化进程出现了一些停滞,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可能回流到农村,导致城市住宅需求减弱。比如,如果郑州富士康等工厂关闭时,周边的工人可能会选择返回家乡,这对城市的住房出租和销售都会产生负面影响。目前,中国人均住房面积约为 44 平方米,但这是建筑面积,若按实际使用面积计算,折算后大约为 35 平方米左右。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住房实际使用面积普遍较高,比如日本为 40 平方米,欧洲和美国则更大。从宏观上看,我国的住房面积已基本能够满足中产住房需求了。但从微观的角度看,全世界中产阶级的住房标准是什么呢?是这样一句话: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住得下、分得开,这就是中产阶级的基本住房标准。具体来讲:户均一套房,你们家一个户口本、一个门进去,这门里边就你家一套房子、一个家庭,而不是这扇门背后有两户人家;人均一间房,老人、小孩都有自己的房间,夫妻俩有个卧室,人均一定要有一间房,三口之家应该有三间房,四口之家应该有四间房。另外一句话叫住得下、分得开,全家人都住在这儿,还可以互相不打扰。如果一家人能住得下,但房间安排不好,老互相打扰,就分不开。比如疫情期间一些现象特别有意思,房子越小、离婚率越高,房子越大、离婚率越低。因为房子大了就能分得开,工作空间、休闲空间、睡眠空间,各是各的,夫妻俩在一起白天互不影响,但如果房子很小,这三年仅仅只能住得下但分不开,生活上产生了很大的摩擦,那疫情一结束就离婚了。通常,一个 120 平方米的小三居室非常适合三口之家,能够提供舒适的居住条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住房的物理形态上已达到「户均一套、人均一间、住得下、分得开」的中产阶级住房标准。住房问题也已经没有之前那么迫切。那么,未来会怎么样呢?未来,随着人口的减少,将会有更多的住房资源可供利用。比如说,当前的家庭结构为 224 或 124(即两个子女或一个子女,夫妻两人,四位老人),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老一辈人的离世,住房数量将会增加。年轻一代如 95 后可能会选择延迟购房,等待上层家庭成员的离去,这样就能获得更多的住房资源。这种趋势意味着,年轻人未来可能不需要劳动就能继承和出租多套住房,进一步影响市场的供需关系。经济的持续增长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能力。比如说,我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我可以在北京买一套,然后在上海买一套。历史上曾有段子描述,在民国时期,成功人士通常会在南京、上海、苏州和杭州各拥有一套房子。这种财富积累的现象同样适用于今天,经济增长越强,购房需求就越旺盛,包括度假房等额外需求。然而,若经济增长停止,购房需求也会随之减弱。经济状况直接关联着个人的消费能力,经济放缓会使房市面临压力。一个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状况会影响住宅需求的稳定性。当医院、学校、交通枢纽(如机场和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后,人口的流动性会降低,住宅需求趋于稳定。基础设施良好的地区,往往能吸引更多人口,促进住房需求。比如,新修的高铁或高速公路可能会吸引更多居民迁入,带动房地产市场。除了经济增长和公共基础设施,住宅市场还受汇率、利息、贷款等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当前,这五个关键因素在住宅市场上都已达到临界点,导致价格上涨的动力不足,反而出现下行压力。再来看看今年的成交数据,当前二手房市场成交速度明显下降,即使价格有所下调,成交难度依然较大,这表明市场整体处于低迷状态。预计未来住宅价格将继续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住宅市场将呈现减量、减价、减速的趋势,这也是未来 3 至 5 年的主要发展方向。所以,建议现在持有房产的人,如果能够出售,可以考虑出售;如果难以出售,也不必勉强。总之,目前不建议再购买房产。未来住房市场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 10 年,将是东南亚国家的黄金十年,也是中国企业家走向全球、焕发新生的关键十年。
此次游学将带您探寻东南亚市场潜力,发掘合作空间。我们安排与当地商业巨头和政策制定者的对话,为您展现如何有效进入并稳健成长。立即报名参加,开启在东南亚成功故事的第一章!
东南亚特训营·首期班
火热招募中,仅剩 2 席
点击图片 ▼ 立即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