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这世界没什么能够替代坚持。天赋不能,我们常见到失败的天赋异禀者;天才不能,无法实现目标的天才早已是陈词滥调;教育不能,这世界充斥着高学历的傻瓜。”
作为一部别出心裁的商业剧情片,电影《大创业家》(The Founder)
至少有两种观影角度:一种角度励志又热血,它是被称为“麦当劳之父”的主人公雷·克洛克的光辉奋斗史;另一种角度厚黑又冰冷,它讲述了克洛克如何篡权夺位,把原本属于麦克、迪克兄弟的麦当劳变成自己的快餐帝国的故事。
其实这两种角度并非方枘圆凿的存在,它们只是硬币的两面,合在一起仍不失为一部言之有物的“麦当劳发家史”。在这样一部贴近真实、饱含矛盾冲突的传记片里,那些看似生硬的部分却又无比生动鲜活,乃至于充满生命力。就像前段引用的那句在《大创业家》中出现过两次的经典旁白,电台节目里的成功学讲座真的给困境中的主人公以源源动力,使得他对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所言的
“人会成为他每天都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的论调坚信不疑。
麦当劳兄弟的麦当劳
电影的一开始,雷·克洛克是一名销售多功能食品搅拌机公司的老板,公司只有他和秘书两个人,他每天还需要自己跑业务,忙着在大说一通供需关系的原理后被各种餐厅负责人拒绝。
但这些并不是这个小人物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不仅有三寸不烂之舌和强悍的耐心,还有清醒的头脑、敏锐的嗅觉、充足的好奇心以及源源不断的野心,可以讲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典范了。
所以讲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鸿鹄之所以能够展翅高飞,是因为它们早已锻造出非同于燕雀的臂膀。
终于在看到位于加州圣贝纳迪诺的那家小小的“麦当劳”的那刻,通常只能卖奶昔搅拌机的雷·克洛克明白自己的机遇来了。正所谓“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虽然属于迪克·麦当劳和麦克·麦当劳的“麦当劳”此时只是一家小规模经营的快餐店,但雷·克洛克却在其中发现了巨大的商机和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这就是为什么原本来卖搅拌机的克洛克突然邀请迪克和麦克兄弟共进晚餐,并告诉对方自己想要成为特许经营的加盟商的重要原因。
在带着克洛克参观了麦当劳的内部结构之后,晚餐时麦当劳兄弟你一言我一语把自己对快餐店的经营心得向克洛克和盘托出,算是作为对后者所言
“这是我在这个行业中这些年见过的最出众的餐厅”
的回馈。实际上,克洛克的这句话并非是托辞,麦当劳的确足够出类拔萃,它倾注了迪克、麦克兄弟的心血。它的高速系统、好莱坞吸引策略以及从汽车餐馆创新而来的店面设计都显得超然不群,里面的每一处理念和构想都来源于兄弟二人在实践过程中和研究失败案例后的重新思考、总结和提炼出的心得,因此不仅站得住脚,而且无往不利。
克洛克的麦当劳
迪克、麦克这对聪明的犹太兄弟就像一对精益求精的工匠,他们治下的麦当劳注重细节。在创业过程中,兄弟二人为麦当劳做减法:比如用取餐取代等餐,既节约了成本,省去了送餐环节不必要的开支,而且这种经营理念也倒逼制作环节高速系统的生成。另外的革命还在于一次性纸质包装取代餐盘消耗,只推出最受欢迎的几样菜品等等,这些删繁就简的改变都促成了全新的商业模式。
但也就到此为止了,麦当劳足够优秀,但还远远称不上伟大。麦当劳兄弟的麦当劳与那个成为全球最大的餐饮帝国之一的麦当劳之间,刚刚好差了一个雷·克洛克。电影中当他的妻子问他何时能够感到满足,他如是说到“诚实地讲,也许永远不会”,所以克洛克思考的事情是麦当劳应该走得更远,它如何走得更远。在克洛克的理念里,麦当劳应该在全国遍地开花。
它不仅是一家充满创新精神的快餐店,它不应该只是代表着汉堡和美食,它应当代表家庭和社区,用电影里的台词就是“这是美国人聚在一起吃面包的地方”。
兄弟二人最终被克洛克说动了,他们愿意把自己黄色拱形门的设计都交由克洛克放置在新的加盟店上,因为克洛克的蓝图听上去实在是太有煽动性了——
“麦当劳将成为新一代的美国教堂,供养人们的身体和灵魂,而且不仅仅是周末营业。”
在与麦当劳兄弟签订了合同之后,克洛克取得了独家特许经营权。他在向银行寻求贷款的时候说到麦当劳是一家充满活力、快速增长的公司,除了要把全国主要道路撒满星星之火,还要先在中西部这块广阔而有潜力的试验田上先成燎原之势。克洛克比麦当劳兄弟更清楚麦当劳的商业模式对于特许经营者会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诱惑,这是一件值得冒险的事业,所以他甚至不惜拿家庭房产抵押。但与此同时,基于此前分店经营上的失败尝试,迪克和麦克对麦当劳的开拓事业不再感兴趣,他们对克洛克的指令一次比一次显得裹足不前、墨守成规。
兄弟二人与克洛克的矛盾表面上看是慢与快、精细与批量、工匠与商人之间的矛盾,实际上问题并非是
“开一家好店要胜过开十家坏店”
这样的简单逻辑足以概括的。克洛克想把麦当劳做成伟大的事业,所以他一定要扩张,一定要面对注定会有的问题和风险;而麦当劳兄弟却只想守住自己的快餐象牙塔,在手工作坊里独善其身。
大创业家的麦当劳
克洛克的胃口的确很大,他的行动速度也的确很快,但他所有的尝试却并不盲目。实际上克洛克认真听取了麦当劳兄弟那些失败的尝试,因此在广招加盟店的同时,克洛克非常重视对质量的控制和对人才的吸收。前期克洛克从富人汇聚的俱乐部里寻求加盟商,那些退休的富人有足够多的钱和时间,但当一切文件签好、店铺开张后,克洛克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些新加盟的麦当劳店走在了一条重蹈覆辙的路上,食品质量无从保证、售卖的类目和标准混乱不堪。这些富人在克洛克看来面目可憎,他们只是廉价地提供了钞票,却几乎玩坏了克洛克一心想要推广的自麦当劳兄弟那里复制而来的商业模式。
但克洛克和麦当劳兄弟的区别是,后者在这样的困难面前往往就选择固步自封了,但克洛克永远不会,他明白自己应该继续坚持下去,明白自己应该找到合适的人一起做伟大的事。
他会留意在后厨工作中煎牛排最细致的小伙子(弗雷德·特纳,麦当劳未来的CEO),会认真记下他的姓名。他开始在底层人常去的社交场合找到那种真正有能力又能吃苦的人去出任新加盟店的店长,他坚信这样的人才是麦当劳标准化的忠实捍卫者。电影里有个桥段拍得很生动,有次克洛克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恰好碰见一个犹太推销员在向自己的助理推销《圣经》,推销员的耐心和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引起了克洛克的注意。在推销员走出门后,克洛克赶上去问他的名字,并问他:
“犹太人怎么卖天主教《圣经》?”推销员罗纳德平静地对他说:“为了活着。”
这样的人才当然不会被克洛克轻易放过,在同罗纳德签约的时候,有个画面令人难忘。罗纳德的妻子看着罗纳德对他说
“我相信你”
,后者吻了他妻子的手,两人相视一笑。罗纳德真的是克洛克要找的人,他在后台和厨房里认真负责,而他的妻子则非常有创意地站在排队的人群里给小孩子发棒棒糖。克洛克对此非常欣慰,他觉得这对夫妻互相照应,就像真正的团队。于是克洛克按照这样的模板重新招募人才,他开始进行演讲,主题只有一个:
麦当劳就是美国梦,这里给那些有能力的人提供机会,推开金色拱门卷起袖子干活,你就能抵达成功。
与此同时,克洛克发现麦当劳继续进步的最大阻碍变成了迪克和麦克兄弟,当初他们和自己签订的合同条款完全限制了自己对这个快餐帝国的规划。
直到有一天,被银行逼债的克洛克偶然间遇到了一位叫做哈利·索恩本的年轻人,此人也是麦当劳后来的财务顾问。哈利·索恩本在了解了克洛克目前的困境之后,告诉野心勃勃的克洛克,要想让自己的那些远大构想不被小富即安的麦当劳兄弟武断否决,就必须夺权篡位。而此时已经成为加盟商总管的克洛克完全具备架空迪克、麦克兄弟俩的资质,对于那些在全国爆炸式增长的麦当劳加盟店来说,克洛克才是真正的精神领袖,是一呼百应的存在。哈利·索恩本告诉克洛克后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些年并非是在餐饮行业打拼,而是在地产行业打拼。只要买下那些加盟店的土地,把店铺租赁给加盟商,就能获得稳定的前期收入流和更大的资本扩张。资本扩张又会反过来刺激土地收购,总而言之一切完全可以进入良性循环。
克洛克听从了哈利的建议成立斐然赤色地产公司,一切都在计划中。终有一天迪克和麦克意识到了克洛克的举动似乎对自己很危险,但是他们又不是非常明白,仍是摆出一副高姿态在电话里命令克洛克停下来。克洛克随即告诉蒙在鼓里的兄弟二人,当初他们在合同上所做的限制,权力只能延伸到店内业务,土地的事情他们说了不算。克洛克接下来的这段话堪称画龙点睛:
“当你们哥俩选择退缩成为一对失败者的时候,我选择了掌握未来。商场没有你们这种人的生存空间,商场如战场,如果我的竞争对手掉进水里,我会走过去,再在他嘴里加根水管。”
那个时候的克洛克已经是大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坐拥17个州的业务和地产,而麦当劳兄弟“却只有沙漠里的一个小汉堡店”,可以讲胜负已分、高下立判。最终克洛克花重金从已经是失败者的麦当劳兄弟那里买到了麦当劳的注册商标权,完全与兄弟二人划清界限。麦当劳形式上不改旗易帜,实质上却完全换了人间。
一个52岁的过气的奶昔搅拌机推销员打造了一个拥有16,000家门店的速食帝国,这就是《大创业家》的故事,但在这个看似清晰的故事背后,仍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内容值得人们思考。
就像电影末节与迪克相遇时克洛克所言的那段话:
“让麦当劳与众不同的东西不是高速系统,而是这个荣耀的名字本身。‘麦当劳’,它可以是你想要的任何东西,它意味着无限和开放,就像‘美国’。作为对比,‘克洛克’则是个生硬的斯拉夫发音。所以‘麦当劳’太美好了,能叫做麦当劳的人,他从来不会被生活逼催。”
| 时长2分钟 麦当劳成长史电影预告《大创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