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博物馆丨看展览
带你走进博物馆,让看展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直播海南  ·  万宁发布情况通报 ·  1小时前  
直播海南  ·  今起申请!最高补贴15000元 ·  18 小时前  
直播海南  ·  这笔钱别忘领,明起预约!小心这些信息→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博物馆丨看展览

《红楼梦》里的她们,如何过冬?

博物馆丨看展览  · 公众号  ·  · 2025-01-08 13:27

正文

俗话说: “过了冬至就是年。” 随着数九寒天的开始,草木凋零,万物寂灭,南方算是正式有了冬天的气息。羽绒服、暖宝宝、小太阳、取暖器、空调、地暖、火锅、烧烤……如今的人们自然有着数不清的过冬法宝,使得寒冷的冬天不再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季节。可是在这些都没有被发明出来之前,古人是如何过冬的呢?在被称作是封建时代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中,我们借曹雪芹之笔,对两百多年前的冬天得窥一二。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有着众多衍生影视作品,大多国人提起《红楼梦》时,不外乎想起的是宝黛二人的凄美爱情或是荣宁二府的繁花似锦,却少有人记得,《红楼梦》中的第一个冬天(第六回)到来之时,首先出场的是一个“千里之外,芥豆之微”的人物。她贫穷,老迈,身份卑微,做的事也不甚光彩——这是一进荣国府时的刘姥姥,为“打秋风”而来。


影视剧《红楼梦》截图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是啊,无论古今中外,严寒酷暑,富人总是不愁生活质量的,可一阵北风足以掀翻穷人家的屋顶,这就是刘姥姥出场的原因:秋尽冬初,家里冬事未办,一家人已然无法生活下去。这里所谓的“冬事”,无非是用以御寒之物,首要的便是冬衣了。刘姥姥求到凤姐处,凤姐拿了原先拨给丫鬟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给她,称是给孩子们做件冬衣。


后文袭人冬日回家看望母亲时,带回家的包袱里是两件半旧棉袄(第五十一回);邢岫烟缺月钱时,大冷天只穿了夹袄,被宝钗问及方告知把棉衣服当了(第五十七回),亦可前后印证:红楼梦中,普通人家的冬衣是以棉袄为主,而且能穿上棉衣服的,已经算得是条件不错的小康之家了。


《红楼梦图册》(局部)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不过,红楼梦主要描述的还是钟鸣鼎食的贵族生活,太太小姐们的过冬装扮自然大不相同。刘姥姥第一次见到凤姐时,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


“昭君套”是一块围于髻下额上的条状貂皮,“攒珠勒子”是一种珠宝装饰的抹额,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披风”和现代人印象中的披风却不是一回事,按照成文背景,凤姐的这件披风是一种有袖子的对襟外套。这一身从头到脚都是毛绒绒的,袄子外边还有皮草外套,显然比一般的棉衣暖和得多。


《红楼梦图册》(局部)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第十四回贾琏送黛玉回苏州安顿林如海丧事,恐耽搁日久,打发人回家“叫把大毛衣服带几件去”,说的也是皮草所制的冬衣。想来男女样式虽有不同,但大抵都是类似的材质。袄子外面再套一件“大毛衣服”,便是贾府众人的家常冬衣。主子们自不必说,有脸面的大丫鬟也是有几件的,第五十一回袭人回家时的装束便是王夫人赏赐的 “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青缎灰鼠褂” ,凤姐又额外给了一件大毛衣服。


影视剧《红楼梦》截图


寻常冬日虽有大毛衣服防寒,却不避雨雪,下雪时,另有雪褂或者斗篷、斗笠。第八回中,宝黛往梨香院探宝钗,黛玉从外面进到屋里,宝玉见她“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便知道外边下雪了,叫人取自己的斗篷来备着;宝玉早晨省视贾母(第五十二回),穿着“大红猩猩毡盘金彩绣石青妆缎沿边的排穗褂子”,贾母的第一反应也是问:“下雪呢么?”可见这褂子便是《红楼梦》中人物下雪天穿了避雪的衣裳。


《红楼梦图册》(局部)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影视剧《红楼梦》截图


“羽缎”并非指羽毛织缎,而是从一种从西洋传入的羊毛织物,这种面料织造完成后再加以碾压使得衣物表面紧实挺括,水珠落于其上会像羽毛一样抖落下去,所以被命名为羽缎/羽纱(斜纹织造厚密者为羽缎,平纹织造疏细者为羽纱),现在的服装业中仍然有这种工艺的布品,也叫“哔叽”(斜纹织造)。这种面料手感粗糙,因此也只适合作为罩在最外面的氅衣。故宫博物院就有一件道光年间的大红羽缎氅衣。


大红色羽缎单氅衣 清 道光 故宫博物院藏


《红楼梦》中最为活色生香的场景之一,莫过于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中,众姐妹大观园雪中齐聚一段,也是对各人雪中穿着最细致的一段:“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只见众姊妹都在那边,都是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独李纨穿一件青哆罗呢对襟褂子,薛宝钗穿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邢岫烟仍是家常旧衣,并无避雪之衣。一时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母与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里头穿着一件半新的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褃小袖掩衿银鼠短袄,里面短短的一件水红装缎狐肷褶子,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鹿皮小靴(打扮成男孩子的模样)……”贾母亦来凑趣,“围了大斗篷,带着灰鼠暖兜,坐着小竹轿,打着青绸油伞”,此外,还有宝琴穿的“金翠辉煌”的“凫靥裘”斗篷和后文宝玉新得的“雀金呢”氅衣。


《红楼梦图册》(局部)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这一段中,众人(除了湘云和邢岫烟)所穿不外乎是斗篷,只是斗篷种类和颜色不同。“大红猩猩毡”提及最多,根据《御制增订清文鉴》所载,大红猩猩毡就是一种红色的哆罗呢(西洋进贡的羊毛织物呢绒),是哆罗呢中的上等品,如果按照曹雪芹所处时代(以清中后期为例)售价,每尺市场价约在1两左右,是所有西洋呢绒中最昂贵的布料,比雍正元年时的一石米价(0.88两)都高。黛玉的羽纱斗篷里又额外衬了一层白狐皮,无疑要比姐妹们的斗篷厚实一些。李纨守寡不能穿艳色,因此是普通的青色哆罗呢,要较大红猩猩毡略便宜,每尺约0.6两。宝钗的番羓丝斗篷其实也是一种羊毛织物,素色番羓丝布料每尺价格约0.2两,宝钗的斗篷上织有纹样,可能要稍微贵上一些。至于宝琴的凫靥裘,单取野鸭头上的羽毛制成,其珍其罕可想而知。


《红楼梦图册》(局部)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不管如何,单看这一节中女孩儿们的雪中穿着已经足够令人咂舌,放到今天也是只有少数人能穿得起的奢侈品,第五十一回中平儿却能做凤姐的主随手拿出两件大红斗篷送给袭人和邢岫烟,荣宁二府的鼎盛辉煌,确只有“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可以形容。


《红楼梦图册》(局部)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脂砚斋对这一节有段批注:“此文线索在斗篷。宝琴翠羽斗篷,贾母所赐,言其亲也;宝玉红猩猩毡斗篷,为后雪披一衬也;黛玉白狐皮斗篷,明其弱也;李宫裁斗篷是哆罗呢,昭其质也;宝钗斗篷是莲青斗纹锦,致其文也;贾母是大斗篷,尊之词也;凤姐是披着斗篷,恰似掌家人也;湘云有斗篷不穿,着其异样行动也;岫烟无斗篷,叙其穷也。只一斗篷,写得前后照耀生色。”众看官若有意愿,对照着脂批回头再读一遍原文,多半会为曹公妙笔拍案叫绝。





民以食为天。《红楼梦》中各色美食诸如茄鲞之类已然写得令人食指大动,冬日的进补荤物也不例外。第四十九回中众姐妹随贾母一起吃饭时,头一道菜是牛乳蒸羊羔。贾母不让他们吃,说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今儿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宝玉急着去芦雪庵,“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瓜子忙忙的咽完了”。


《红楼梦图册》(局部)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贾母点名是“没见天日的东西”,这羊羔便不是寻常羊羔,而是母羊腹中尚未出世的小羊,剖腹取出来做成了菜。今人看来不免觉得残忍,古人却认为是大补之物。贾母不让孩子们吃多半是出于这道菜的大热之性不适宜少年人食用的缘故,毕竟这位老封君也是能安然穿着这种小羊的羊皮褂子的(第四十二回贾母生病,王太医请脉时,她正穿着“青绉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


《红楼梦图册》(局部)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老太太吩咐留给宝玉姊妹的鹿肉,肉性温和,具有补五脏、调血脉、补脾益气、温肾壮阳的功效,确实是冬日的滋补好物,后文便被湘云伙同宝玉要了去烧烤,当天上午并没有吃到。


宝玉就饭吃的野鸡,却也是《红楼梦》中冬天常吃的食物。野鸡瓜子是野鸡肉制成的鸡丁,少年人爱吃这些味道较重的下饭菜。老太太、太太们吃的,则是野鸡煲的鸡汤。这野鸡是在《红楼梦》第一个冬天时就曾经出过场的“熟练工”,而且都和凤姐有些渊源。第二十回宝玉奶娘与袭人争吵时,被凤姐拉走,凤姐便说是“我家里烧的滚热的野鸡,快来跟我吃酒去。”第五十回贾母在惜春房中催画,又是被凤姐来说“已预备下希嫩的野鸡,请用晚饭去”而请走。莫说是老太太,便是诸位看官想象一番下雪时能喝上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野鸡汤,只怕是也要不由自主地跟着凤姐而去了。


《红楼梦图册》(局部)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到得除夕之时,宁国府门下黑山村庄头乌进孝还带了一众野味:“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家风羊二十个,鲟鳇鱼二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海参五十斤,鹿舌五十条,牛舌五十条,蛏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穰各二口袋,大对虾五十对,干虾二百斤”,更是今人无法想象的珍馐异膳。


除了肉品,《红楼梦》中还多次提及了冬日有烫热酒、喝温茶的习惯,这些都是有助于保暖身体的老规矩,直到今天也依旧流行,自不必赘述。





让我们仍旧回到《红楼梦》中的第一个冬天,也就是刘姥姥第一次来到凤姐的房中所见的场景,此时凤姐的房间已经做了一些保暖的布置:“只见门外铜钩上悬着大红洒花软帘,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条毡,靠东边板壁立着一个锁子锦的靠背和一个引枕,铺着金线闪的大坐褥”。先是以厚重的软帘挡风,再烧火炕,炕上还铺了毡条,比屋外定然是暖和得多了,只是还不足以让凤姐脱下斗篷。


《红楼梦图册》(局部)地炕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大观园中,每个人的居处都有专门的暖阁,按照李纨在第四十九回中“我这里虽好,又不如芦雪庵好。我已经打发人笼地炕去了,咱们大家拥炉作诗”的说法,这些暖阁都是预先埋好地炕的,如同我们今日的地暖房一般,需要时只要烧起地炕来,整个暖阁便都温暖如春。


《红楼梦图册》(局部)熏笼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第五十二回中,宝玉往潇湘馆去时,看到宝钗、宝琴、邢岫烟与黛玉四人围坐在熏笼上叙话,笑称是一幅“冬闺集艳图”,“紫鹃倒坐在暖阁里,临窗作针黹”,可见暖阁和小姐们的卧室并不在同一处,卧室里是额外放了熏笼取暖的。宝玉的丫鬟麝月也曾提到:“咱们那熏笼上暖和,比不得那屋里炕冷”(第五十一回),说明熏笼的暖和程度要高于一般的炕头。如今我们在博物馆见到的熏笼文物都比较小巧,但从《红楼梦》文字看来,可容得四人围坐,又能让晴雯睡在上面,至少大观园里的熏笼应该是更大一号的,不像小太阳,倒像电热毯。


电热毯有了,暖手宝也不能少,《红楼梦》前后多次提到姑娘太太们的小手炉,正是用以暖手的随身好物。


《红楼梦图册》(局部)手炉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无论是地炕还是手炉都需用炭,乌进孝带到宁国府的年例中就有“银霜炭上等选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万斤”,这应当还只是贾府中人用炭的一部分,联想起白居易的诗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豪富之家的用度着实惊人。





冬日无聊,大观园中小姐妹们的活动却只多不少。


芦雪庵中众人齐聚本为作诗,湘云和宝玉讨了鹿肉,又吩咐人拿了铁炉、铁叉、铁丝幪,烤起鹿肉来,招得探春、宝琴、平儿、凤姐都忍不住加入了烧烤的队伍,雪天烤肉,何等逍遥。待吃了鹿肉,闺阁姐妹联诗游戏,可谓是雅俗兼备。宝玉联句输了,连惩罚也是又雅又有趣,李纨令他去向妙玉取一枝梅花来。原来曹公早在前一章便铺垫了宝玉瞧见“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八字,生生便将雪中红梅的美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红楼梦图册》(局部)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因为有了暖阁,惜春便能在暖香坞中画画,众人一面看她的画,又一面作灯谜猜谜玩耍。


有了灯谜,自然也要观灯,除夕祭宗祠的大礼完成后,听戏摆酒之外,陈设的灯彩也有讲究:“两边大梁上,挂着一对联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灯。每一席前竖一柄漆干倒垂荷叶,叶上有烛信插着彩烛。这荷叶乃是錾珐琅的,活信可以扭转,如今皆将荷叶扭转向外,将灯影逼住全向外照,看戏分外真切。窗格门户一齐摘下,全挂彩穗各种宫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各色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堆、或抠、或绢、或纸诸灯挂满。”如此细致的灯彩描述,非曹雪芹亲眼所见不能得来,通过《红楼梦》的文句细节,依稀也能想见当日曹家之富庶。


《红楼梦图册》灯彩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直到元宵,戏看厌了,还有女先儿说书弹词,贾母给儿孙们讲述故事,又齐聚一堂玩击鼓传花,这是全书中最为热闹温馨的片段之一,最后以放烟花炮仗结尾,又似是曹公草蛇灰线的伏笔,“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玉堂金马的大家族终究风流云散,繁华靡丽过眼皆空,数十年来总成一梦,也不过就是弹指之间。


《红楼梦图册》(局部)击鼓传花 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比起《红楼梦》中的奢华排面,耗费无数人力物力方能达成的各种贵族式过冬妙招,不得不感慨,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如今的我们能生于人人平等又科技发达的现代是一件多么难得的幸事。不过,漫漫长日,若是无从消遣,却也不妨在温暖的空调房中打开《红楼梦》的书籍或者画册沉浸式体验一下他们的冬天,或许这一次,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清代西洋呢绒考析》 宋文

2.《平、祁、太经济社会史料与研究》页557-558 史若民、牛白琳编著

3.《清雍正年间(1723-35)的米价》 全汉升、王业健

4.《清稗类钞·服饰》 徐珂

5.《夜航船》 张岱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本文转载于:吴文化博物馆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真的很悠闲吗?
当世界名画里的女人们试图减肥……
这部冷门高分纪录片绝了
鉴定一下古代热门食物雅称
瓷器里的绝美中国色,这高级感我慕了!
时隔五十年,龙门石窟再修复!
30+部高分文博纪录片(内附观看地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