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学术通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学术出版分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1个集体受到表彰 ·  昨天  
旅行雷达助手  ·  略BUG!五一/国庆/明年春节,新疆/拉萨/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学术通讯

三聯學術2024年终盘点 02丨我们举办了这些活动

三联学术通讯  · 公众号  ·  · 2025-01-22 09:08

正文


2024

「三聯學術」年度总结

2024年,“三联学术论坛”推出7场,这个在疫情期间尝试探索的学术讨论形式,迄今已举办24期,通过直播抵达了数十万读者,影响范围扩展到海内外。与北大哲学系、兴正德公益基金会合办的“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今年增加频率做了3期,并首次讨论80后青年学人的新作。聚焦问题、思想交锋和深度讨论,是三联举办学术活动的宗旨和内在动力,唯此才能助力读者不同程度接近作者的问题肌理和思想底层;而同侪之间的切磋和交锋则会呈现为我们乐见的当代中国鲜活的学术思想“场域”。

2024年是“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创立三十周年,12月1日举办的纪念研讨会会聚了二十多位从五零后到九零后的一线优秀作者,丛书蓄足能量开始登上全新征途。为三十周年纪念举办的丛书书稿档案展目前仍在进行中,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前来美东22号的三联韬奋书店二楼亲见一本书如何诞生;三联“周边”还有太多值得一逛的打卡地,文艺气息满满。

“做抽象的书,爱具体的人”,这是我们2024年3月参加北京郎园图书市集时提出的“口号”。其实书也并不真的抽象,它是人的鲜活思想的凝聚和形式呈现。如果我们只把它当成“物”之载体,那岂止是书,人,同样也是抽象的。


* 我们的读者俱乐部正在招募中,详见文末,欢迎加入三联学术的朋友圈!



1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三十周年纪念活动

纪念展&纪念研讨会

2

三联学术论坛

第17~23期

3

“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第七~九季

4

“三联学术”读书会

5

新书分享会

6

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






Part.

1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三十周年 纪念活动

2024 summary



#01

当代中国学术三十年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纪念展


2024年是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出版30周年。


这套原创性丛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合作创办,缘起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学术思想的大转型之际,在“出书难”的时代,助力青年学者出版其学术生涯的“奠基性作品”。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在国内首创独立、公正的学术评审和遴选制度,从创立伊始,就专注于追踪和记录当代中国的知识发展和思想推进,三十年来,共出版从40后到90后一百二十多位作者的优秀成果,很多已成为各自领域的代表作。它是三联学术出版的缩影,也是几代中国学人思想求索进程的路标;作为中国人文学术共同体的一部分,它也代表了当代中国学术的最高水准。


本展览以“当代中国学术三十年”为题,首次展出丛书相关的书稿档案与作者编辑手书,以丛书缘起与发展历程两个面向为主,回顾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展览现场



#02

当代中国学术三十年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三十周年

纪念研讨会(1994-2024)




本次研讨会以“当代中国学术三十年”为题,回顾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的发展历程,讨论三十年来中国学术思想的演进和成就,分析当前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方向,展望人文学术的未来。 议题包括:

当代中国学术三十年 :理路、贡献与问题

研究范式的变迁 :分享各自领域的研究心得,思考前沿方向

专业化及其超越 :学术写作如何做到“心中有读者”

重建知识共同体 :学术出版的意义和功能

作者寄语 :对丛书发展和三联学术出版的建议


研讨会现场



Part.

2

三联学术论坛 第17~23期

2024 summary




“三联学术论坛”由三联书店学术分社发起,以三联的系列出版物和长期关注的问题为缘起和触点,旨在推动当代学术思想跨学科、跨论域的对话和研讨,尝试构建非学院化的公共文化空间。


#三联学术论坛 17

山水为媒

绘画史与考古学的相遇





“从战国到汉末七百年间,中国艺术中陆续出现了三种表现自然的图像类型,分别为神山领域、世外仙山和被人类开发的山林田地。......这三种自然图像虽然在性质上不同,但都被作为外界的客体看待,是被探索、追求和占有的对象。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发现“自然”在随后中国艺术中的一个本质性变化:它逐渐脱离了这种纯粹的客体性,开始和人类主体发生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成为士人、僧侣和道流用以领会天地之间的奥秘,表达自我思想和感情的媒介。”

——巫鸿


“山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植根极深、范围极广、极具特色的范畴,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地理、建筑等多个领域都处于相当核心的位置。尤其宋元以来的山水画,被公认为真正的艺术典范,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与表达。但是,随着考古工作在中国的长足发展,更多有关早期山水艺术的实例呈现在人们面前,器物纹饰、石刻壁画图像等等,都被纳入学者的研究视野。


巫鸿教授在三联书店出版的书籍《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聚焦以视觉形式表现的“山水”,以年代为序,藉由考古新发现,重新思索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勾勒“山水”作为一个艺术传统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


2024年3月3日下午,巫鸿、彭锋、郑岩、李梅田、渠敬东、黄小峰六位来自绘画史与考古学的学者,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围绕作为视觉图像的山水话题展开深入对话,突破学科边界,讨论山水在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中的丰富内涵与意义变迁。





#三联学术论坛 18

追寻“婚姻”

“私人乌托邦”与奥斯丁的思想世界




著名批评家布雷德利曾说:“简·奥斯丁有两个明显的倾向,她是一个道德家和一个幽默家,这两个倾向经常掺混在一起,甚至是完全融合的。”比如这段著名的小说开头:“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隔几页又出现这样的句子:“她(班纳特太太)人生的大事,是把女儿们嫁出去。”

我们都懂得其中的婉讽和幽默,然而其间的吊诡是,以追寻和缔结“婚姻”这一行动统领全部六部小说的结构和人物灵魂的奥斯丁,却终身未婚。婚姻这一制度和伦理,对现代转型时期(18-19世纪)的英国社会意味着什么?对生活于其间、分属不同阶层的饮食男女意味着什么?对作为“道德家”、被麦金太尔称为“古典美德传统最后的伟大代表”的奥斯丁又意味着什么?她是通过小说在进行时代批判、道德建设和社会改良吗?其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在追寻爱情和“婚姻”的旅程中,自我会收获成长与“幸福”吗?

黄梅先生的力作《奥斯丁问题》处理了奥斯丁小说所呈现的思想、社会和艺术诸问题,尤其聚焦转型时代“群己”关系的裂变,这是现代社会最深刻的哲学问题之一,而婚姻与家庭恰是人与人关系的基本载体。黄梅先生称奥斯丁是率先在她的时代高度重视人际(自他)“权界”危机、重视“道德”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并给予精彩表达的思想者和“说书人”。

本期三联学术论坛邀请黄梅、甘阳、陆建德和毛尖四位教授,重访奥斯丁的艺术世界和思想世界,在“不婚时代”日渐成势的两百年后的今天,重新探讨“婚姻”之于奥斯丁时代的价值锚定、社会意义和伦理内涵,以及其中所呈现的人心与人性的幽暗与光辉。




#三联学术论坛 19

两个“80年代”

社会思想与文学使命



历史上总有一些时代让后人怀想和憧憬,比如三代之德治,汉唐之壮阔,宋明之文雅。在20世纪,则前有“五四”,后有“80年代”,总给人郁郁青青、壮怀天下的青春气象。实际上,80年代也被称为“第二个五四”和“新启蒙时代”,重新走向世界、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民心所向,是社会共识。自此,“改革开放”成为新时期以来的发展总纲,今天的我们似乎依然生活在80年代的延长线上。


蔡翔先生新著《1980年代:小说六记》,则以小说和文学为媒,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比之怀旧要远为复杂真实、充满张力乃至自我悖反的火热年代。他以85“文化热”为界,提出“两个80年代”的说法::第一个80年代,围绕社会领域中的改革、启蒙、现代化等观念展开,文学以现实主义手法依然拥有饱满的社会政治功能与历史使命。第二个80年代,源于对第一个80年代的反思与质疑,改革与现代化的发展主旋律既带来勃勃生机也带来问题与危机,寻根文学和先锋派小说的出现即是时代精神的反映。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与王朔作品轮番登场,将80年代初期中国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变成“一地鸡毛”式的庸碌日常,他们以文学的方式消解了一个大时代的理想和价值,从而终结了80年代,开启了90年代。


本期“三联学术论坛”邀请蔡翔、戴锦华、罗岗、贺桂梅四位教授,共同重返一代人的“精神家园”,在共和国七十年的历史中再定位80年代,重新激活曾经耳熟能详的那些概念、作品、思潮和人物,探讨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追问,到底什么是“文学”,为什么说80年代是20世纪唯一无二的“文学的时代”。





#三联学术论坛 20

两个美国

文化与政治的变奏



北纬39度43分的梅森-迪克森线见证了美国社会的大分裂。在美国内战之前殖民创制的百年间(1765-1864),这条线以南是奴隶州,以北是自由州。在美国内战结束后的百年间(1865-1964),这条线以南是支持民主党的自由派蓝州,以北是支持共和党的保守派红州,美国的总统-副总统也沿此线南北搭配。六十年前,美国政党政治版图又沿此线完成了历史性的南北逆转,共和党赢得民主党在南方腹地的五个铁票州,与之相应,民主党赢得共和党在东北部的六个铁票州。六十年来,经济、社会结构的重组分化,推动了政党政治及其所支撑的政治体系的重组分化,围绕美国国家特性展开的两种例外论、围绕美国内外事务取向展开的两种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大分裂渐成水火,在当代美国社会内部孕育出了“两个美国”。


本期“三联学术论坛”邀请四位教授,共同讨论“两个美国”在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展开及其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下述议题:美国内战之前的头三代人如何在斗争中求得建国的团结,当代美国的文化矛盾、司法斗争如何影响其政治自主,当代美国能否走出“第二个镀金时代”、创造“第二个进步时代”,即将到来的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能否开启当代美国的社会重组和政治重组,以及,当代美国的政治演变如何有助于人们理解大国兴衰的深层政治逻辑。






#三联学术论坛 21

罗马道路

政治危机与自由传统



对于理解古代政治思想来说,罗马与希腊的决定性差异,特别是在宪制思想与自由传统方面,都应该受到充分的关注。


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罗马由一系列法律维持的原有权力平衡被打破,共和国走向了失序与内战。罗马共和国晚期的这一政治危机却催生了革命性的宪制思想。诞生于危机中的罗马宪制理论作为最重要的罗马政治思想遗产,成为一条可以贯穿古代共和国与现代自由主义政治的线索。


在罗马政治传统中,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自由,与贵族努力维护和扩大的尊严,两者之间一直存在着紧张的关系。在罗马的语境中,构成自由的个人权利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公民身份获得的。而罗马晚期共和国的危机,也与根植于罗马自由传统中的个人独立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张力有关。理解罗马晚期共和国的宪制革命,需要细致考察罗马法律中自由的性质以及该词含义的变化。


三联书店“现代世界”丛书近期在“现代世界的谱系”系列推出了新著《从衰落到革命:危机中的罗马政治思想》(本杰明·施特劳曼)与《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维尔苏斯基),前者通过对罗马高阶法思想的全景式研究揭示了政治危机催生的宪制思想,后者则讨论罗马政治领域中“自由”作为一种政治观念的本质与效力。本期“三联学术论坛”邀请李猛、韩潮、张新刚、熊莹四位学者,从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危机入手,共同探讨罗马的自由传统、宪制思想,古典共和主义中希腊与罗马之别,以及罗马的政治思想遗产能够有助于我们理解哪些时代的问题。


罗马道路 01丨熊莹:罗马共和宪政与共和晚期的危机
罗马道路 02丨张新刚:例外与失序——罗马共和不能承受之重
罗马道路 03丨韩潮:罗马人的自由叙事(附李猛、韩潮对谈)






#三联学术论坛 22

道体与心性

当代中国哲学的体系性构建





继《道体学引论》(2019)之后,丁耘出版新著《道体与心性》,进一步推进其有关“太一论”与“道体学”的论述。该书从“生生”问题出发,经过对现象学转向的探讨,尝试两线作战:在西方哲学方面梳理和再释以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力量哲学传统(对“太一论”的充实);在中国哲学方面则解释和重构气论(对“道体学”的充实),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安顿主体性问题(心性问题),回应“心性与道体”之问。


本期三联学术论坛邀请多位哲学学者共同探讨丁耘的最新思考,包括其所提新气论、力量哲学及对中西哲学的对照与融合;并聚焦当代中国哲学寻求自我突破、“自立吾理”的努力,对自陈来先生《仁学本体论》(2014)以降渐成气候的“体系性构建”和“做中国哲学”的诸种尝试进行充分研讨,以回应李泽厚先生2010年所提“该中国哲学登场”的宏愿。


丁耘丨分裂,是朝向大全的必经之途
唐文明丨丁耘的新气论是对传统气论的“隐秘颠覆”




#三联学术论坛 23

他人不同意:秩序的理由



古往今来,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便是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同意”是人类想做的所有事情的存在论基础。面对“他人不同意”的普遍现象,伦理学与政治哲学能否给出具有普遍性与可行性的答案?


哲学家赵汀阳早在1994年的经典著作《论可能生活》中,便围绕“幸福”这一共同生活的核心命题展开讨论。他将幸福视为一种创造性的关系,并提出“公正”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其最新作品《秩序的理由》则进一步从合作与伦理的维度,回应“他人不同意”带来的伦理与政治挑战,为现代社会寻找秩序的理由,并试图勾勒出一种超越个人主义的智慧合作框架。


本期三联学术论坛邀请赵汀阳、王铭铭、唐文明和傅正四位学者,以“他人不同意”为主题,共同追问:为什么幸福与公正始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他人不同意”如何从分歧的症结变为通向秩序的路径?合作如何可能,何以更优?同时,本期论坛聚焦赵汀阳提出的“可能生活”“预付人权”“改良道德金规则”等核心概念,重新思考“他人不同意”,发掘在分歧中的共存之道。




Part.

3

“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第七~九季

2024 summary



一百多年来各种不同层面的“译介”,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思想的语境。撇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世界的变迁不谈,仅西方经典的格义和诠释,就已经极大地拓展了汉语表达的疆界。在这种情况下,试图回到“纯净”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语境,恐怕只是一种无助的“乡愁”。当代汉语的丰富性,蕴涵着新的哲学可能。如何在延续中国固有哲学的精神的基础上,面对当代世界展开新的思考,是中国哲学研究应该面对的问题。“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作为一个系列的讨论,将围绕当代中国哲学的问题、形态、语言等论域中的主题,在深入的阐发和对话中开启新的思想可能。


#07

沃格林与中国文明的“天下时代”



沃格林是继施特劳斯之后,近些年颇受当代中国思想界关注的西方学者之一,他在《秩序与历史》前三卷中,判定中国文明为宇宙论秩序的文明;十七年后第四卷《天下时代》出版,他对中国文明的看法发生了质的变化,将“中国天下”与“西方天下”看作平行存在的历史现象,这标志着沃格林思想历程中的第二次突破性转变。唐文明新著《极高明与道中庸》聚焦沃格林的这部巨著及其思想演变,试图回答“沃格林不同时期究竟如何看待中国文明”和“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沃格林的中国文明研究”这两个关键问题,在梳理其秩序哲学全貌并且高度认同其秩序哲学理路的基础上,补充沃格林原有分析的不充分性,修正其不正确性,进而回应中国文明如何通过持续不断地向西方文明进行深度学习,从而获得自身的更新这一更为宏大的历史性课题。


本次“当代哲学五人谈”将聚焦唐文明有关沃格林的最新研究,试图讨论如下几个问题:如何看待沃格林的秩序哲学及其“存在的飞跃”?如何评价沃格林的中国文明论述?如何理解早期中国文明的神圣性、超越性和历史意识,以及何以判定中国文明是一种“艺术性文明”?韦伯、雅斯贝尔斯、沃格林和史华兹等西方学者的比较文明理论,对形成我们自己的文明理解有怎样的镜鉴和启示?



#08

朱子的哲学世界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陈来先生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朱子哲学研究》等著作,为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史研究确立了新的范式基础。《朱子的哲学世界》作为跨越四十年的学术和思想探索的延续,既是仁体在当代中国思想场域的又一次呈露,也是哲学家个体精神的新的具现。本次五人谈,我们邀请了当代中国哲学领域代表性的学者,围绕陈来先生的新著展开深入对话,藉此探寻中国哲学研究新的方向与可能。


以专家之学,造通人之域:四十年后为什么重回朱子|“五人谈”陈来《朱子的哲学世界》



#09

“除魔”时代

科学与现代世界的命运



自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世界的除魔”以来,“除魔”遂成为理解现代化进程的核心观念。 它不仅意味着人类世界的高度理性化,也意味着自然世界的高度理性化。 历史地看,“世界的除魔”与科学的进程密不可分: 科学既是这套“除魔”机制的必然后果,又是推动它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 科学的诞生,不仅决定性地改变了我们对自身的认知,而且塑造了一种全新的人和世界的关系。 如今,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除魔”的时代,任由科学支配我们的全部生活。


科学给予人类巨大的幸福,同时引发了不同层面的危机。在科学主义的图景之下,世界的意义日益萎缩,人类的心灵日趋封闭,失去了生存所需的意义、美感和弹性。虽然自20世纪以降,不同的哲学流派努力加以纠正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科学主义所引发的危机仍未消除。《魔化与除魔:皮柯的魔法思想与现代世界的诞生》是一本文艺复兴研究的专著,但它所接续的是韦伯的“除魔”命题,关心的是自文艺复兴以来现代科学的诞生以及它所引发的现代性问题。“除魔”与“魔化”的对题,不仅构成了文艺复兴的时代底色,也构成了现代世界内部的核心张力。有鉴于此,本次五人谈我们邀请了当代西方哲学领域代表性的学者,围绕吴功青的这本新著展开深入对话,藉此探寻科学与现代世界的命运,以及在中国文明内部化解“除魔”与“魔化”这组张力的可能。


现场实录 丨“除魔”时代——科学与现代世界的命运(“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第九季)





Part.

4

「三联学术」读书会 第3期

2024 summary




三联书店学术分社举办的「三联学术」读书会,邀请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青年学子、海外留学生共同深入阅读学术原典和前沿新著,从文本细读入手充分阅读和讨论,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深入书本背后的学术思想语境和历史文化脉络,在字里行间读懂作品的意涵和旨趣。





人与神圣

神圣性问题与时代的精神状况




《人与神圣》是法国人类学家罗杰·卡约瓦1930—1960年代关于神圣性问题研究的作品。神圣并非仅存在于宗教之中,战争、游戏、节庆、性、奢靡浪费……皆是人类为追求神圣性体验而启动的社会行为,而宗教只是神圣的表现形式之一。神圣性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感,既是个体存在的根本需求,也是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无论种族、文化与信仰:先民敬拜自然,臣民膜拜圣人与君主,现代世界将主权、战争视为神圣……在这本社会人类学著作里,卡约瓦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神圣的整体图景,介绍了它的主要特征,勾勒出它在社会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呈现了它在历史中的演变。


本次读书会围绕两个主题展开:首先是对核心概念“神圣”的跨学科解释;其次是对历史语境中神圣社会学谱系的梳理。


如本书写作所呈现,神圣性问题是跨越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综合研究对象,它的界定和实现手段在人类漫长的演化史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态,理解这一问题需借助跨学科的材料与视角,这也是本次读书会邀请多学科背景嘉宾共同参与的初衷。集中到本书写作的历史时段,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期,卡约瓦及其所创立的“社会学学会”对神圣性问题的热衷又与当时欧洲紧绷而匮乏的精神状态及尖锐社会矛紧密相连。究竟是怎样的历史情境催促了这一批激进思想家的到来,思想家又如何通过自己的研究回应时代矛盾?这是本次读书会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Part.

5

新书分享会

2024 summary


#01

《种子帝国》新书分享系列活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