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销售与市场
《销售与市场》杂志社,关注中国市场发展趋势,致力为中国企业指引方向,提供最先进的营销理念与实务方法工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廣告狂人  ·  2024年十大美术设计(投票) ·  昨天  
黑马营销  ·  新趋势新洞察,2025年播客营销往哪儿走? ·  2 天前  
品牌观察报  ·  不穿秋裤的年轻人,被“五条裤子”暖到心趴上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销售与市场

“70后”“80后”大叔大婶做“95后”产品的一些误区和建议

销售与市场  · 公众号  · 营销  · 2017-06-20 20:08

正文

如果你做的是“95后”产品,公司里面却都是一帮老古董,怎么可能做好?不懂“95后”用户,就要承认,要去改变。



不知不觉,95后已经慢慢走向历史舞台,很多公司都在挖掘这个用户群体的市场和空间,但无论是产品环节还是运营环节,皆是“80后”甚至“70后”在主导。有感于这个话题,并与这些公司的朋友聊及一些他们的苦恼,故写此文,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存在的问题和症结


1.抱残守缺和经验型的思维定式

 

很多“80后”的工作时间已经超过10年,很多“70后”更是老前辈,不可否认,很多人在过往的职业生涯里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经验固然可贵,但最可怕的恰恰是思维定式,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思维上不转型,经验有时候反而会成为负累。

 

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往往反思的并不多。很多人其实并不擅长从0到1,离开了大平台之后,心态反而没有调整,甚至一些自信满满的人,勇敢地跨入了一个自己之前从未涉猎的领域,也依然固步自封,按照自己的老一套、老办法行事,结果可想而知。

 

2.自以为了解用户,其实在闭门造车

 

很多产品经理,一年里从来就没跟哪怕一个用户聊过天,能懂哪门子用户?

 

很多产品,其实只是满足了老板和几个产品经理需求的产品,说得难听点,就是YY出来的。以为自己了解用户,其实只是自己把自己当成用户,用户被代表了而已!

 

再说调研,任何调研,都只能作为参考,不一定完全客观。很多调研其实都是用奖品吸引用户做的,很多调研则过于诱导式、启发式,调研也跟投放的渠道有关系,当样本量低于10万的时候,很难说是精准的。还有一点,你能保证用户跟你说的话是真心话么?

 

怎么才能了解用户?多去接触一下真实的用户,多听听用户的吐槽,线上也好,线下也好。被用户指着鼻子骂,绝对不是坏事。因为你挖空心思想出来的某些功能,也许在用户眼里就是垃圾。

 

3.员工结构不合理,年轻人太少

 

我接触过的用户,“80后”“85后”“90后”“95后”,完全不一样。我们真的不懂“95后”用户,我们得承认。

 

如果你做的是“95后”产品,结果公司里面都是一帮老古董,不吸纳一些真正的“95后”进来,怎么可能做好?

 

4.互联网时代不同了,要求高了,难度大了

 

互联网现在很多行业格局已经定了,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现在对每个环节的要求都更高,运营这块也是,分工越来越细。最优秀的运营人才是什么标准?综合能力越强、会的东西越多、还得有自己专长的领域。

 

早年我们做产品会copy就行,现在必须绞尽脑汁想创新才行。

 

原来产品做得好,一定可以吸引用户,现在呢?酒香就怕巷子深,东西好,不去做营销、卖弄下,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好,那你就是不好。

 

随着线上获取用户成本越来越高,我感觉互联网运营这块可能会有一个趋势:贴身式服务,说白了精细化运营还不够,应该得继续下沉。举个例子,某些主推的创新型服务,靠工具、内容、攻略远远不够,得手把手地教才行。


问题如何解决


1.必须接触用户、接地气、说人话

 

其实实践起来并不复杂,当年魅族起家的时候,因为没钱,所以找了一些核心忠实粉丝,帮它测试产品、体验产品,这也就是荣誉内测团的由来。

 

哪些用户的需求最客观?答案是深度使用用户。任何一个产品,即使你是初创公司,只要用心,这些用户一定是可以找到的。最笨但最实用的办法,就是用社群把他们聚起来。他们使用你的产品频次最高,时间最长,你的产品那么烂,他们还肯牺牲时间每天来玩,这些用户的意见一定是最中肯的。找到他们,和他们打成一片,就可以找到根本问题,关键的一点,他们跟你说的话,一定是真心话。

 

接地气,不要再天天憋在会议室里YY用户的需求了,让用户多打几次脸,挺好的!

 

说人话,其实就是尽量用用户乐意接受的语言来表述,“95后”绝对不喜欢“老教授”式的的话来被教育,什么叫“老教授”式的话?就是上对下、上帝视角、故意用很多专业术语来显得自己很牛逼、对方都很无知的样子。

 

2.优化员工结构,给年轻人机会

 

既然你做的是“95后”产品,那未来一定就是“95后”的。跟一些93年、94年的从业者聊过,敢想敢说敢做,挺好的。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其实说的是每个人都要有产品的思维,而不是谁都适合做产品经理,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插手产品经理的工作,包括老板。

 

一个公司,老、中、青还是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个人觉得,定位某个年龄段的用户产品,还是尽量发挥跟这个年龄段最接近的那些员工的主导性更好一些,老人更加沉稳,可以指导并帮助年轻人少犯错为宜。

 

3.探索创新的运营玩法和产品玩法

 

“我要做一个平台”,这是很多创业者的梦想,但在实际操作时,就得务实一点了,包括选对标对象,如果你对标的对象是微信,那你基本上可以洗洗睡了。

 

任何成功的产品,都有它的历史积淀在那里,还有很多偶然性因素,我们并不知道。再造一个奇迹,虽然无法跨越时间和空间,人家踩过的坑,你一样还会去踩,但可以缩短时间,靠的是创新。无论产品还是运营,我现在做社区,发现跟当年的玩法也完全不同了,很多大逻辑依然适用,但没有创新的运营玩法、抱残守缺等于死,运营必须玩出花样来才行。

 

4.产品、运营环节深度融合,并让用户参与进来

 

产品经理把产品和功能做出来了,交给运营人员去运营,这是很多公司的实际现状。这种观念,放在以往的互联网时代,或者现在的某些产品,也许还适用,但长远来看,一定行不通了。

 

我几年前做社区的时候,这点感触颇深,因为社区是一个必须跟用户走得很近才能work的产品形态,而且玩法很复杂。社区的运营难度远远大于自媒体。当产品经理跟运营人员分离的时候,整个公司的效率就很低,产品、运营归在一个部门下面,就会好很多。

 

说白了,原因就是一点,运营必须懂业务,而且必须参与到业务决策里面,无论事前、事中还是事后,因为运营是跟用户走的最近的。做社区不像做工具,把流程做出来就行了。哪怕一个排行榜,我记得好几次看产品经理给出的算法,一眼就知道是不靠谱的。

 

好的产品,是大家一起做出来的,产品环节和运营环节相融合只是第一步,但可能还是不够的,需要让用户也参与进来,比如我们让核心用户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环节,帮我们提意见、做测试,参与到运营环节,和我们一起想创意,等等。

 

5.改变思维定式,拥抱变化

 

以前对的办法,现在不一定对。这个平台适用的运营思路,再换一个平台也不一定管用了,反正我这些年呆过的公司,没有一个公司的运营模式是一模一样的。

 

不同的产品、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用户属性、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团队,都需要灵活去处理。

 

再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际遇,不要把平台的成功,当成自己的成功。也许你的成功有很多偶然性因素被你给忽略了,这些并不能作为你再次成功的筹码。

 

学会拥抱变化,换一个环境,创业也好,继续打工也好,马上能适应这个角色,有时候你就要委曲求全、寄人篱下,心情不好还得憋着,你能承受么?说白了还是心态。

 

6.拒绝单打独斗,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互联网已经不是孤胆英雄的时代了,在一个公司里也好,在公司外也好,人脉广了、人缘好了一定可以多办事、办好事。

 

我一直觉得自己个人能力不错,当年我也在公司无敌,后来却发现,这些在很多人眼里,根本一文不值。这些年我其实逼着自己改变了很多,逼着自己承受了很多一般人都不愿意承受的事情。

 

还是开放包容的心态,你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就是别人接纳你、肯跟你合作的资本。

 

互联网发展至今,可用的资源其实非常多,战友是一定要有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再者,用户也是我们可以团结的力量,别抱着“我做一个平台,用一套产品机制,把用户引进来,用户就可以玩转了”这种想法了,你都没把自己当成用户的“自己人”,用户凭什么跟着你玩?用户本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更何况是“95后”这一代这么有主见。

 

本文转载自类类有话说(ID:leileitalk520)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


编辑:王玉

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杨静婷


您的老朋友 《销售与市场》

商务合作

微信:851967786

TEL:0371-63906191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