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投研资料点击加入知识星球
。
转
星球内每日更新内容超300条
发文章至朋友圈或微信群,即可免费获得一周调研纪要合辑
Summary:
近期推出的宽松政策组合,涵盖了货币、房地产和市场支持措施,显示出决策层对经济下行风险的担忧日益加剧。这些政策的力度超出市场预期,对市场信心短期内起到了明显提振作用。然而,市场各方对这些政策的长期有效性存在分歧,尤其是能否有效应对通缩压力和持续推动消费增长仍存疑虑。
Morgan Stanley 认为,尽管措施释放了积极信号,表明决策层对经济疲软的深度关注,但其对消费刺激的效果有限。历史上,日本央行的类似措施在短期内也未能有效提振信心,因此,中国可能需要加大财政扩张力度,通过削减过剩投资和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来实现更有力的增长。
Goldman Sachs 指出,政策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步大幅下调表明货币政策有了进一步宽松的空间,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和资本流入也为货币政策提供了支持。然而,Goldman Sachs 强调,宽松的货币政策需要与更有力的财政政策配合,才能有效刺激内需。HSBC 也认为,当前的宽松组合是进一步措施的起点,预计未来会有更多财政刺激举措,包括特别国债的发行,以确保经济增长回归正轨。
从市场反弹的角度来看,J.P.Morgan 分析指出,9月 24日的政策推动了市场的强劲反弹,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和沪深 300 指数均创下年内最佳单日表现。摩根大通认为,此轮反弹可能为战术性布局提供机会,尤其是在岸股指有望迎来低至中段的上涨。在推荐板块方面,多家机构看好受益于房地产宽松和消费刺激政策的领域。具体而言,小.P.Morgan 建议关注房地产、可选消费和材料板块,尤其是那些因降低首付和按揭利率而受益的公司,如贝壳控股和京东。同时,为对冲风险,推荐关注教育板块中的龙头企业,如好未来,其在行业整合后的市场地位更为稳固。尽管短期内市场反弹明显,BofA 指出,股市的长期表现仍需依赖财政刺激的进一步加码和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实现经济的真正复苏,不仅需要更大力度的财政扩张,还需要解决产能过剩和通缩压力等结构性问题。此外,市场反弹的持续性也依赖于企业盈利和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尤其是在房地产和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方面。总体而言,当前政策推动的市场反弹力度显著,但要维持涨势并化解长期风险仍需财政和结构性政策的进一步配合。
Morgan Stanley:
认为这些措施是积极信号、表明决策层对经济和市场疲软的担忧日益加深。然而,我们预计投资者不会认为这些措施足以应对通缩压力。这些措施难以有效刺激亟需提振的消费。回顾 2010-2012年间,日本央行每年都实施 ETF 购买计划,但投资者信心直到经济真正摆脱通缩才得以持续好转。我们认为,要走出通缩困境,中国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削减过剩投资,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度的财政扩张来提振消费、尤其是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如果社会动态指标明显恶化,可能会触发这种关键性的政策转向。
高盛:
我们认为,政策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罕见同步下调、降幅较大,加上对年底前可能再降准 25-50 个基点的非常规指引,表明决策层对国内经济下行风险的担忧加剧。外汇稳定和银行盈利能力目前似乎不再是进一步货币宽松的主要制约因素:过去两个月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升值、8月出现、2023年初以来首次净资本流入,央行承诺降低存款利率以维持银行净息差稳定。今天的公告似平表明高层决策者对宽松政策持更开放态度,但我们认为仍需更多财政宽松措施来提振内需。基于央行行长的指引,我们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将再次降准 25 个基点,并维持对 2025 年进一步降准降息的预测(2025 年第一、三季度各降准 25 个基点,第二、四季度各降息 10个基点)。
HSBC:
经济方面:9月24日公布的超预期宽松政策组合反映了更为积极的政策立场,再次凸显经济增长仍是首要任务。我们认为,,这套涵盖货币、房地产和市场措施的政策组合(详见表1)只是进一步宽松以提振经济的起点。预计还会有更多举措出台,我们现在预测今年还将有 10个基点的降息和 50 个基点的降准。财政政策也可能加码,因为政府债券发行已接近年度限额。我们预计第四季度将宣布再发行1万亿元特别国债以刺激经济。这些措施应能有效提振信心,使经济增长重回实现今年 GDP 增长目标的轨道。
利率市场:
最直接的影响是,随着7天逆回购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生效,银行间流动性将很快转为充裕。央行行长暗示年底前再次降准,这表明今年余下时间不会出现流动性紧张。
外汇市场:
近期人民币走强主要源于美联储开始降息的"推力’(资金流出美元)。此轮刺激能否产生更多'拉力’(资金流入人民币)取决于风险偏好能否复苏。关键在于资产流入能否强劲到足以抵消人民币的收益率劣势、结构性瓶颈的持续担忧以及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人民银行转向中性外汇政策立场,可能引导汇率双向波动,防止形成单边人民币预期。
JP Mor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