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我国新型储能的发展状况。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高速增长,全国各地都在培育储能产业。广东将新型储能视为未来的“万亿级”产业,计划提升产业规模和营业收入。文章还详述了新型储能的技术现状,包括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储能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以及部分专家对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的看法。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广东省在新型储能领域的相关政策,包括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等。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高速增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约86%。
广东将新型储能视为未来的“万亿级”产业,计划提升产业规模和营业收入。全省基本建立了新型储能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的交易机制,全省有一批独立储能电站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获得了良好的收益。
虽然新型储能发展迅速,但仍面临安全问题、选址及时长局限等挑战。同时,部分专家对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等新技术持乐观态度,认为它们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抢占新型储能产业制高点和产业发展前沿,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等。同时,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储能产业项目给予奖励,全力营造最优的产业政策环境。
全文
2131
字,阅读大约需要
3
分钟
未经许可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
南方能源观察
微信号:energyobserver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eo记者 潘秋杏
通讯员 席佳 周云翔
编辑 黄燕华
审核 姜黎
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高速增长,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等调节资源需求快速增加。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约86%。2024年前三季度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为2713万千瓦/6113万千瓦时。
近年来,全国各地非常注重培育储能产业。广东把新型储能视为未来的“万亿级”产业,加大培育力度,计划到2027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装机规模达400万千瓦。
当前新型储能发展还存在什么问题?重点攻关的储能技术有哪些?广东新型储能发展情况如何?在2024年11月22日举办的广东能源产业科技创新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多位专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伴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扩大新能源的消纳成为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电力行业重要的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
赵天寿
在
主题演讲
中
提到,
当下风光利用规模进一步提升的难点在于,太阳能和风能的不
可控性
。储能技术可以平抑风光波动、提高风光实际利用水平,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必备环节。
赵天寿认为,安全可靠、经济可行、资源可及是对大型储能技术的三大要求。现在储能发展面临安全问题、选址及时长局限、缺乏长时、长周期储能等挑战。在当前众多储能技术中,赵天寿看好液流电池的发展前景。他介绍,液流电池具有水系电解液本征安全、容量与功率解耦等特性,能够灵活适应不同时长和规模的储能需求,具有安全可靠、扩容方便、寿命长、应用场景广泛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长时储能技术。
赵天寿认为,现在液流电池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本较高,但通过提升电堆电流密度、电解液利用率等关键技术,可以显著降低系统成本。
在南方电网公司主办的“新型电力系统及新型储能发展”分会场中,中国科学研究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储能研发中心产业化部部长纪律介绍,压缩空气储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长时大规模储能技术,具有寿命长、单位成本低等特点,主要用于调峰、二次调频、调相、黑启动,和抽水蓄能的功能类似。
“具体来说,压缩空气储能储存时长可达到10小时,全寿命度电成本为0.2—0.3元/千瓦时,产业化后系统初投资为800—1500元/千瓦时,系统寿命在30—50年之间。”纪律认为,压缩空气储能目前技术发展达到商业化初期,已有300兆瓦示范电站投入使用。
2023年12月23日,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揭牌成立。创新中心由南方电网公司牵头,联合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亿纬锂能等13家新型储能材料、芯片、电池、系统集成、投资运营等上下游龙头企业,采用“公司+联盟”的发展模式,围绕开展产业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强化标准引领和保障作用、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多层次人才队伍、鼓励开展国际合作等八大任务开展建设运营。
南方电网公司特级专业技术专家、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刘石在论坛上介绍,未来创新中心将联合南方电网在新型储能领域进行“源-升-
态
”三位一体建设,围绕宽温耐候性锂离子电池、储能型长寿命固态电池、高功率高效率液流电池、水下等压缩空气储能等领域进行研究,解决循环寿命短、能量效率低、安全事故频发、技术经济性不足、应用渠道不畅通等问题,补齐锂离子电池宽温域性能、全固态电池理论体系、液流电池新体系等基础能力短板。
广东是全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最早、产业链
相对成熟
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