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简单心理Uni
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成长道路上,Uni(有你),有我。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专业的文章和靠谱的课程,还能找到资深的督导和颇益的体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掌上春城  ·  昆明人注意!明早,请提前出门! ·  7 小时前  
昆明信息港  ·  近期大量上市,多人吃进急诊室!紧急提醒→ ·  8 小时前  
掌上春城  ·  突发悲剧!举重冠军被杠铃压脖身亡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简单心理Uni

叙事治疗连续培训项目|让每个人讲出自己的故事

简单心理Uni  · 公众号  ·  · 2025-02-05 19:00

正文

本文字数7000+|阅读预计需要19min


叙事是一个全新的流派?还是 属于某个心理学流派的延伸?


叙事治疗实际上从1980年左右便已存在,但也被认为是较新的治疗理念。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类似概念,比如解决方案聚焦(Solution Focused Therapy),它同样属于后结构主义。尽管这两者有相似之处,但它们的重点却有所不同:解决方案更关注“解决办法”,即寻找具体解决问题的方式; 叙事的核心则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帮助个体从他们的问题故事中发掘出个人的价值观、信念和梦想,让他们有能力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思考自己可以如何行动。


与许多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不同,叙事疗法并不认同很多心理学派对人的看法和形容。起初,叙事治疗的创始人曾希望将这一方法引入治疗领域,但很多人并不认为叙事对话是一种治疗手段。因此,今天我们通常称之为“叙事实践”,而非“叙事治疗”。 叙事实践 的目标是与人共同探讨其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那些他们深切在意的事物。 通过从问题的故事中出发,从问题故事中跟自己希望的不一样的地方找到他们的价值信念与梦想。


前不久,简单心理Uni特别邀请叙事发源地达利奇国际培训团队成员兼「叙事治疗连续培训项目」初阶集训全程授课讲师及进阶系统课程统筹的 秦安琪博士, 为大家分享叙事治疗的精髓。


叙事心理治疗(Narrative psychotherapy)的核心理念很简单: 故事有改变的可能,而你,是自己故事的作者。



秦安琪


「叙事治疗连续培训项目」初阶集训全程授课讲师及进阶系统课程统筹

叙事实践者、督导、研究员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行政学系荣誉副教授

前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副系主任、督导统筹

英国布理斯托大学哲学博士(心理学系)


以下为直播的干货分享~


叙事的起源


叙事治疗的创始人之一是Michael White,他出生在澳大利亚。另一位创始人是David Epston,他来自新西兰。大约在1979年,两人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相遇,发现他们分享了类似的理念,并且对后结构概念有着共同的兴趣。于是,他们开始了一系列的探讨与合作,逐步发展出了叙事治疗的理论。尽管时至今日,他们的理论有所不同,但正是那个时期,两人的共同探索奠定了叙事治疗的基础。


1983年,在爱德雷,Michael White和他的妻子共同创办了达利奇中心。在初期,这个中心知识吸引了一些对叙事治疗感兴趣的实践者和咨询师,他们每周聚在一起讨论这些新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达利奇中心不仅成为了一个理论发展的平台,也开始出版与叙事治疗相关的书籍,逐步扩大了叙事治疗的影响力。


关于我个人是如何接触叙事治疗的,最早的契机发生在我在英国读博士期间。当时,我从事的是儿童保护相关的工作,期间我们经常给那些虐待儿童的家长贴上标签。然而,当我开始倾听他们的故事时, 我意识到每个人背后都有不同的经历,这让我对这种标签化的做法产生了怀疑。


图/Unsplash


我开始反思,一些理论,特别是基于结构主义的理论,倾向于将人视为问题的根源。但我认为, 人的行为是受到许多因素和经验的影响的。 于是,我对后结构的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深入研究Michael White的理论。


在2001年,我邀请了Michael White到香港浸会大学举办工作坊,亲自向他学习叙事治疗的精髓。尽管Michael White在2018年去世,但我与他的妻子仍保持着联系,并在香港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课程。这个课程的特别之处在于,学员在毕业后,可以申请墨尔本大学的叙事及社区工作硕士课程,并且有机会通过RPL(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之前学习的认可)申请豁免其中的一个单元,这个单元占课程的25%,同时还能享受1/4学费的减免。


如何成为一位叙事实践者


在澳大利亚的达利奇中心,我们提供初阶课程,而我在2004年开始将这个初阶课程引入并在香港浸会大学发展。这个课程总共24个小时,但有一些指导部分不包含在内。通常,想通过这个课程申请墨尔本大学研究生的同学,希望能够在本地完成一整个一年的长程课程学习。因为它能帮助学生减免一些研究生阶段的作业要求。例如,长程课程中要求学员完成两个对话练习,并将其转写成逐字稿,进行分析并与导师讨论。如果选择去澳洲完成硕士课程,除了这些对话任务,还需要进行对话翻译,这会增加课程难度。 因此,选择在香港完成这项课程,学员不仅能够避免翻译工作的负担,且全程采用国语授课,授课老师大多数是来自内地或香港的叙事实践者,这样在语言和沟通上都更为便捷,也能更好地理解分享的经验和理论。


正是基于这些优势,香港的这一年课程自2011年开始,便持续发展至今。整个初阶课程大约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期间,学员将有机会进行探讨与实践。而在一年课程中,我们会通过小组形式来进行对话练习,为学员提供更多实践和练习的机会,帮助他们积累自信,逐步成长为叙事实践者。


此外,我们也会邀请一些富有经验的外国实践者进行工作坊。例如,今年我们将邀请来自加拿大的Steven Medical,他在关系领域的对话特别有经验,尤其擅长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他将分享如何与两个人进行有效的对话。除了外籍专家,我们也会邀请来自内地和香港的资深叙事实践者,他们在叙事治疗方面有深入研究,并会与学员 分享他们与来访者的真实对话案例,让学员有机会直观地看到他们是如何实践叙事治疗的。


图/pexels


在课程的安排上,我们通常会将学员分为八人一组,由两位老师轮流带领小组讨论和实践。在每个模块中,学员将进行小组讨论,老师会根据学员的文章给予反馈。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员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增强对叙事治疗的信心。我们希望,在完成课程后, 学员不仅能够掌握叙事治疗的基本技能,还能在实际的咨询过程中灵活应用, 最终成为一名负责任、热爱叙事治疗的实践者。希望大家在叙事治疗的社群中,能够持续交流、共同进步。


叙事在不同领域的运用


叙事治疗的理念不仅仅适用于咨询,它背后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大家可以根据这些哲学理念与自己的价值观是否契合来选择是否学习。我们的过往学员来自不同的领域和专业背景,包括社工老师、咨询师、心理学家等,也有记者、作家、研究员等。不同领域的人都可能对叙事治疗产生兴趣,并愿意参与到这项学习中。


一年课程中, 学员需要进行对话实践。 我们鼓励学员不仅仅与身边的朋友进行对话练习,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机会与来访者进行真实的对话交流。因此,希望参与的朋友们能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一年课程以及学习到的叙事理念不一定必须应用在我们的工作中。很多人发现,无论是完成初阶课程还是一年课程,最大的收获其实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通过学习叙事,会更加清楚自己真正希望的是什么,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当遇到困扰时,又是什么在支撑着我。 回顾过去,我们也许会发现,原来我们早就有很多策略帮助自己度过难关。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是自我探索与成长的机会。


图/pexels


「叙事治疗连续培训项目」可以获得什么


整个进阶课程中一共需要完成 10篇反思文章,两个叙事对话和50分钟的线下项目回报。 这部分会在不同的模块一步一步完成,比如在模块一完成3个反思报告,模块二完成3个。模块三再完成3个反思报告。叙事对话的部分应该是完成8次练习以后才做,需要录像或是录音,做一些分析和反思并交给老师。老师会跟每个人一起去探讨这个对话。


一共有两个对话,在完成第一个时大家可能会发现做的不好的地方,思考我应该怎么问呢?在第二个对话做出改变,老师会跟大家去探讨。整个项目会把怎么做先告诉大家,并给予建议后大家再进行实践。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老师,他会跟你一起去探讨,也会有小组讨论的部分,是一起学习、一起见证的过程。


针对10篇文反思文章,我们在课程开始时会预备手册,手册里会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做,这个文章可以怎么写,里面还有一些书籍、 文章需要大家阅读。每一个文章老师都会看并给大家反馈。两个叙事对话和报告,也会有两位不同的老师跟大家单独讨论。


本项目包括 初阶课程 进阶课程 两个部分。初阶课程的目标是 在24小时内让大家理解主流社会与宏大叙事对我们个人与工作生活的影响。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社会中,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一些期待,而这些期待往往来源于我们内在的价值观和信念。我们希望通过初阶课程,让学员能够探讨和发现这些期待的来源。同时,课程还将介绍叙事的基本理念、哲学背景、两个地图和实践技术,并为大家提供机会去实践这些概念。课程大约有8节课,每一节都会进行讨论和练习,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核心理念。


进阶课程我们会先跟大家重新探讨叙事的哲学理念,我们会与学员共同探讨,是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特权影响我们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看待与来访者的关系。此外,进阶课程还将介绍 叙事的另外两个地图, 并讨论如何在小组和社群中应用叙事概念。伦理问题也是进阶课程中的重要议题,我们将探讨作为叙事实践者,我们的立场是什么,如何尊重每个个体的声音。在课程中,学员将有机会进行对话练习,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些练习发现自己在实践中的优点,并挖掘出改进的空间。进阶学习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学员在共同学习和发现中提升自信,成为更加成熟的实践者。


第一个阶段将在2025年3月21日至24日线下进行,为期4天。第一天,我们将讨论生活经验与叙事的关系,探讨故事与叙事的关系。下午,我们将深入讲解 叙事的核心概念——后结构主义, 它对叙事治疗理念的影响至关重要。第二天,我们会介绍叙事的两个主要地图。第一个是外化问题,我们会探讨外化问题背后的理念,跟大家去介绍外化这个地图,以及里面四个类型的问句,并通过分享一些是对话,让大家对于这些提问的问句更加清楚。


下午的课程将集中在另一个地图: 重写生命故事, 讨论怎样通过问题跟我们的来访或者跟我们自己去探讨在生命里我看重的是什么?我在意的是什么?我有什么信念?我们怎样从问题故事去到每个人的盼望故事,找到盼望故事以后,我们怎样去丰富这些我在意的盼望梦想的相关故事线?


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会介绍其他叙事概念,如重组生命会员和局外人见证。我们生命里面有不同的“会员”,他们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他们呈现在我们的生命里,让大家再次连在一起,去丰厚我们的生命故事。同时也可以透过一些叙事文件,比如可能会给来访写信,分享歌曲,给他们看图片等等方式去丰厚他的生命故事的。最后一天,我们将安排叙事实践练习,让学员有机会将所学付诸实践。



一年课程共有124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将于5月开始。完成初阶课程后,学员可以有时间阅读相关书籍、文章,并实践学到的概念。整个一年课程分为五个模块:


  • 第一个模块: 我们将复习一些基础概念,并介绍脚手架地图和失败地图。同时,伦理问题也将在此模块中讨论。在这个模块中,我们还将邀请不同的叙事实践者分享他们的专业经验。


  • 第二个模块: 此模块将为学员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每节课学员都能参与到实际的对话中。学员将分成8人小组,并轮流进行对话练习。在练习过程中,老师会和大家一起分析对话内容,帮助大家提高实践技能。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中没有批评或指责,叙事的问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没有一种“标准答案”。


  • 第三个模块: 我们将邀请叙事实践者Stephen Madigan,与学员一起探讨关系方面的对话技巧,尤其是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除了外部的专家分享,我们还会邀请香港和内地的实践者,分享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此模块将包括为期三天的线下工作坊。


  • 第四个模块: 这一模块将重点探讨精神健康问题。这个课题现在无论在是内地、香港还是国外都是蛮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邀请了澳洲的David Newman一起进行为期三天的线上工作坊,分享他在精神健康领域的实践经验与看法。同时,内地和香港的叙事实践者也会分享如何使用叙事治疗方法处理精神健康相关的问题。


  • 第五个模块: 在这一阶段,学员将在自己的工作中应用叙事的理念,进行实际的案例分析和实践。课程结束时,学员将有机会分享自己在实践中取得的进展和经验。



整个进阶课程需要学员完成10篇反思文章、两个叙事对话和50分钟的线下项目反馈。反思文章将在各个模块中逐步完成。例如,模块一需要完成3篇反思报告,模块二完成3篇,模块三完成3篇。叙事对话部分要求学员完成8次练习后,录音或录像并进行分析与反思。


这些练习将提交给老师,老师将与每位学员一起探讨如何改进对话技巧。在完成第一个对话时大家可能会发现做得不好的地方,思考我应该怎么问,并在第二个对话中做出改变,老师会跟大家去探讨。整个项目会把怎么做先告诉大家,并给予建议后大家再进行实践。每个学员都有一位专属老师,老师将协助学员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指导,并提供个性化的反馈。


关于反思文章,课程开始时会为学员提供详细的手册,手册里会指导如何撰写文章,同时推荐一些书籍和文章供学员阅读。每篇反思文章提交后,老师都会审阅并提供反馈。每个学员还需完成两个叙事对话,并与两位不同的老师单独讨论,确保学员能够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建议。



答疑环节


Q1: 为什么叙事治疗中非常一句话是:“问题才是问题,但是人本身不是问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圆形监狱”这个概念。圆形监狱描述当人将问题内化时的状态——也就是将“我”与问题认同,认为自己就是问题的一部分。比如,有人可能会觉得自己不行,认为自己“不正常”,或是与问题紧密相连。这种认知让人没有空间,没有办法,没有出路。


而叙事治疗的核心之一就是外化。外化的做法是将人和问题分开,问题本身才是问题,而不是“我”就是问题。


举个例子,在我过去做儿童保护工作的经历中,很多母亲被贴上了“虐待儿童”的标签。可是这些母亲并不是全天24个小时都在虐待孩子,她们也会在其他时刻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那么,是什么导致她们在某些时刻表现出虐待行为呢?叙事治疗正是帮助我们探索这些问题的根源。


当我们能够将问题和人分开时,我们就能够更清晰地识别问题的本质,了解它在何时、如何影响我们。而且,我们也会发现自己其实有能力去改变这一局面。通过外化问题,我们不仅能更清晰地看到问题的全貌,还能明确自己如何采取行动来改变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