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币的价值和动辄数十万、数百万的古玩相差巨大,但收集硬币的乐趣并不在奢侈品之下,原因就在于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可供人们发掘和联想。
对于现代人而言,清明节似乎是个无关痛痒的节日,但实际上,它有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而除了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之外,清明节还包含了其他正在被人忘却的民间习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硬币中追寻丰富多彩的清明活动。
踏青
古人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尤其重视节令活动,作为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之一,踏青活动对我们的祖先十分重要。踏青起源于古代的
上巳节
,它是民间春季
祭祀
神灵,
祈求农业丰收
和子嗣繁衍的重要节日,但在秦代以后,
上巳节中
关于求偶和交配的活动逐渐遭到禁止,而其中春游踏青的内容则保留下来,并从唐代开始与清明扫墓等活动产生交集,这大概是因为人们在
清明时节去郊外扫墓
,
骋足青青原野
,
可适当节哀
。
如今留存下来的古代诗句和绘画可以使我们领略古人踏青活动的乐趣,比如现存于辽宁博物馆的宋代摹本
《虢国夫人游春图》
,
中国人民银行
发行的一枚纪念币就再现了原画中的人物图案。图:
1999
年中国古代名画系列(虢国夫人游春图)彩色纪念银币
杂技十分古老,而它发展到明代,已有很多民间艺人在清明时节外出在露天表演,通常具有一定的规模。在中国贵金属纪念币上,你也能欣赏到古代杂技的表演动作。图:
1997
年中国传统文化金银纪念币(第
2
组 古代杂技)纪念银币
踏青活动中,又怎能少了精彩的狮子舞表演?狮子舞究竟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白居易曾在诗中这样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唐朝就已有民间艺人表演狮子舞,而且与我们今日所见的表演差不多。中国人民银行就曾专门发行过一种“狮子舞”纪念币。图:中国传统文化金银纪念币(第
1
组 狮子舞)纪念金币
斗鸡
提到斗鸡,很多人会误以为这是古代泼皮无赖的爱好,但它在古代其实是一项全民娱乐活动,
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曰:
“
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
”
。可见斗鸡在宫廷中也十分盛行
。在古代,
斗鸡由清明开始,可斗到夏至
,人们乐此不疲。
1993
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癸酉(鸡)年金银铂纪念币,其中
12
盎司金币的主图为徐悲鸿、齐白石合绘的《双鸡》,从画面表现来看,两只鸡颇有争斗的气势。也许有人对金币上标注的
1000
元面值感到不解,但贵金属纪念币上的面值仅是虚值,其实际价值是远远超过面值的。图:
1993
年中国癸酉(鸡)年《双鸡》纪念金币及
1947
年徐悲鸿、齐白石合绘国画《双鸡》
放风筝
古人也放风筝,《墨子·鲁问》中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后人考证,认为文中所指的就是风筝。但与今日为锻炼身体和娱乐不同,古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无论怎样最后都要剪断风筝的牵线,目的是剪除晦气。这一传统清明活动虽然延续至今,但人们已不再剪断风筝的牵线。图:
2008
年第
29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第
1
组 放风筝)纪念银币
拔河
拔河,如今是常见的群众体育活动,但它也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拔河又名牵钩,据说唐中宗曾在清明节命令满朝文武在宫中举行拔河比赛,盛况空前。而在春耕春种的清明时节举行拔河,又有祈求丰收之意,故而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
2008
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上,表现了运动员奋力拔河的情形。这枚面值为
300
元的纪念币,市场价值在
4000-6000
元左右。图:第
29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第
3
组)太极与拔河纪念银币
蹴鞠
中国蹴鞠通常被认为是足球比赛的前身,“蹴”是形容踢的动作,“鞠”则是指球本身,其球皮用皮革制成,球内用毛塞紧。在汉代,蹴鞠是军中士卒练身习武,进行对抗性比赛的专业活动,至唐代,已演化为表演性竞技活动,杜甫的一首诗《清明》就提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这说明至少在唐代,蹴鞠已是清明时节中很普遍的活动。图:
1980
年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古代蹴鞠纪念银币
植树
你知道吗?植树节曾和清明节有很深的交集——
1915
年,林学家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人倡议设立中国植树节,而最初设立的时间与清明节是同一天。但在此之间,清明节植树就在民间流传已久,据说早在汉代,植树就和清明时节相互融合,但主要作用在于丧葬仪式中,因为古人在清明
修坟立碑
之时,往往还会在坟前植树,最常见的就是侧柏。有人要问,为何古人在清明植树习惯种植侧柏?答案也很简单,第一,侧柏四季常青。第二,侧柏属阴,
树根不会很大,
而
其他
根系
发达的树种会破坏
坟墓。如
今,植树已是保护环境的一种必要行动,它不再是清明节的专属活动。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