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们在吟诵
“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
时
,
总是不记得思考黑夜为什么是黑的
——
这看上去太理所当然了。
然而任何关于宇宙的问题都不会是简单的问题,这个奥伯斯佯谬从酝酿到发展已经经历了4个多世纪,我们直到最近才有了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也令“黑夜”成为了从日常经验一窥宇宙深远根源的经典案例。
是的,我们这个宇宙如此庞大复杂,但它是一个相当完整的存在,这令我们对它秩序的探索就像推敲一个巨大的数独那样格外有趣。
-文字稿-
“黑色的夜空”——这恐怕是人类最早达成的色彩观念了。当然了,夜空是黑色的,乃是因为太阳消失在地平线以下,夜晚半球的人不再沐浴在它的恩泽之下——这也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事情。
大约从伽利略自制望远镜观察星空开始,我们发现了另外一些事情:夜空中璀璨的群星原来并非渺小而不起眼的陪衬,那些遥远的恒星与太阳一样散发着炽烈的光和热,甚至比太阳还要巨大。
而如果我们将眼界放得更宽广一些,我们这个拥有2500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也不算什么,宇宙中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星系。上世纪90年代,哈勃望远镜对大熊座的一小块天空连续拍摄了10天,得到一张著名的照片,称作“哈勃深空”——这块天空只有144弧秒,相当于从100米外看1个网球,但上面有3000多个物体,全是极其遥远的星系,每一个都含有几十亿乃至数千亿颗光芒四射的恒星。据此估算,整个天幕中将有1700多亿个星系,挨挨挤挤布满了整个夜空。
这么说,只要时间足够,恒星发出的光总能抵达地球所在的位置,但既然夜空中有这么多恒星,为什么偏偏要太阳来照亮?
早在17世纪,开普勒就动过这个念头,18世纪那个发现周期彗星的哈雷也思考过它,最终由19世纪初的德国天文学家海因里希·奥伯斯(Heinrich Olbers)系统阐述了这个问题,所以“夜空为什么是黑色的?”也叫“奥伯斯佯谬”。
对于这个问题,天文学家们设想过最直接的答案,就是宇宙并非无限大——至少没有无限颗恒星,开普勒就持有这种观点。但如果这是真的,宇宙就有了万有引力的中心,一切都将在加速度中坍缩在一起。或者,我们只能看到宇宙的一小部分,开普勒还曾提出过宇宙中有一堵黑暗的墙遮蔽了一切远方的星光——这当然太荒谬了。
哈雷的看法就理性得多,他认为越遥远的恒星越暗弱,而且会被更近的恒星遮挡,所以不会给夜空贡献什么光亮——但这些看法完全建立在仍然幼稚的天文学上,是纯粹的错误。比哈雷年轻半个世纪的瑞士天文学家夏西亚科斯提出了一个更好的解释:挡住遥远恒星的东西不是一堵黑暗的墙,而是弥漫在宇宙中的气体和尘埃,或者用今天的词汇,“暗星云”——可惜这个解释仍然不能成立,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那些尘埃和气体会被星光晒得越来越热,只要时间足够长,就会和那些恒星一样热,以至于自己发出光来——就像那些耀眼的“发射星云”。
今天更广为接受的理论是:宇宙既然不是有限大,那就只能是有限老,或者说,宇宙在时间上有开端;同时,遥远星光还因为物质遮挡之外的原因无法抵达地球,或者说,宇宙膨胀带来的红移。对于前者,宇宙在时间上的开端就是宇宙大爆炸——这可不是一个单纯的假说,哈勃定律、宇宙轻元素丰度、微波背景辐射,以及宇宙大尺度结构,都以最严谨的观测事实支持了这个结论: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观测138亿光年外的天体,因为大爆炸之后的宇宙处于不断的膨胀中,这产生了两种相反的效果:一方面,某些古老的天体已经飞到相当遥远的地方,超过了138亿光年;另一方面,天体彼此远去时发生了强烈的多普勒效应,遥远的星光变成了人眼不可见的红外光、微波、无线电,甚至永远不能抵达地球。——这最终形成了一个可观测宇宙的边界,直径大约910光年,但仅凭肉眼,我们通常最远只能看到仙女座星系,距离我们254万光年,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斑点而已。
所以我们今天的结论,是宇宙大爆炸和随后的持续膨胀带来了黑色的夜晚,人类在夜空下的所有历史都是对它的真切见证。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 点击
阅读原文
,观看混乱博物馆
更多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