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温伯陵
读历史、谈世事、阅人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物理笔记】学霸笔记力学篇全部汇总 ·  20 小时前  
中科院物理所  ·  太空航行不再需要燃料? ·  昨天  
中科院物理所  ·  出生日期覆盖1-9所有数字的概率很小吗?莫非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温伯陵

世袭和特权,才是世界的真相

温伯陵  · 公众号  ·  · 2021-02-05 19:59

正文


伯陵说:

世袭、 特权 和人性强相关。


1


最近贾浅浅出圈了,此人是贾平凹的千金,职业是大学副教授,业余写一些狗屁倒灶的歪诗。


我专门读了贾浅浅的诗,有很强的不适感,但也不是没好处,起码自信不少。


毕竟比大学副教授强一丢丢,特别能培养文化自信。建议大家捏着鼻子多读几首贾教授的诗,说不定过年期间,家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其实贾浅浅的水平如何,不是我们最关心的,真正让大众不爽的,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学阀、世袭和特权


2003年1月,贾平凹出任西安某大学文学院院长,仅仅半年后,本科毕业的贾浅浅入职西安某大学,担任现当代文学教师。


刚刚本科毕业,就去大学教本科生,也不知道她自己学会了没有,真是一个敢教,一个敢学。


即使2003年的学术门槛不如现在高,刚毕业的本科生做大学教师,也是骇人听闻的事情,可贾浅浅做起来波澜不惊,并且在短短5年之后,升为副教授。


和大部分同龄人相比,贾浅浅属于赢在起跑线上的人,不出意外的话,她的后半生也会相当顺利。


比如做着舒服的工作,享受国家待遇,业余和同行互相吹捧一番,你说我的文字有灵气,我夸你的小说流芳千古。


至于其他人怎么看,一点都不重要,反正文学没有标准,垄断主流话语权的大咖都说好,你能怎么样?


我们确实不能怎么样,甚至破诗出圈,都不一定能影响贾浅浅的人生轨迹。


但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有必要搞明白一个问题:


为什么学阀、世袭和特权始终存在



2



想做学阀一定要出道早。 事实上,凡是带有“阀 ”字的群体, 都要在 特定的时间段抓住机会出道。


要是出道晚了,错过跑马圈地的时代,坑位就被占满了,开宗立派的“阀”肯定没戏,只能给前辈做小弟熬资历。


比如民国军阀。


他们 都是在清末民初出道的,要么去日本士官学校留学,要么到保定军校读书,占住这两个坑,普遍在民国混的不错。甚至国府败退大陆的时候,很多高层大佬依然是这些人。


别看黄埔系的声名显赫,现在说起来都是牛逼人物,可在民国的时候,黄埔系成员初期晋升迅速,越到后期越难。


号称“天子门生”的胡宗南,拼了25年,不过是战区长官和二级上将,而同等机遇的留日生和保定生,拼命25年,早就是占山为王的军阀了。


最牛逼的阎锡山,毕业3年就是山西都督。


这就是出道时间不同,带来的结局不同。


原因无他, 坑位占满了 。除非老一辈人愿意让位,要不然你就得等着,什么时候坑位空出来了,你才有竞争的机会。


回到贾平凹,此人出道的时间也非常巧。


1952年出生的贾平凹,自80年代起专职写作,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小说,直到1993年出版《废都》,几年后荣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80年代号称知识分子的黄金年代,因为民国时期的旧文人被清理掉了,建国初期为了实现工业化,不怎么重视文科,以至于80年代的人文社科领域,几乎是空白的。


可谓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这就给了贾平凹等人跑马圈地的机会, 他能有现在的江湖地位, 很重要的原因是, 80年代 把坑给占住了。


他们的水平 能力, 未必比后人厉害多少,而是时代机遇,给他们装上“一年顶十年”的助跑器。


那代人的机遇,类似于民国的大 们, 在一片空白的中国,稍微做出 一些成绩, 便是开宗立派的宗师。


后生晚辈想入行, 都要 上山拜码头。


晚辈 得到多少生存空间,要 看他们是否愿意收回手脚,让出一条羊肠小道, 要是他们串通起来, 不给晚辈让地方,那就真的能把 人逼死。


其他领域也一样。


政府要求干部年轻化,改革开放创造大量经商机会......几乎中国的每个领域,都有生猛的年轻人抢占滩头,切割下时代的最大蛋糕。


仔细数数,现在中国各界的大咖, 哪个不是 80年代出道占坑的?



3


出道成名之后,有了一定的江湖地位,下一步便是收学生教弟子,培养门生故吏,如此才能壮大自己的山头。


麾下红旗招展,才能称之为“阀”嘛,要是常年单打独斗,只是江湖上的孤魂野鬼。


于是站在时代潮流前线的 群体,出自本能的开始拉帮结派,带出大批徒弟,然后徒弟有徒孙,徒孙之下还有玄孙。


用不了多少年,一个拔出萝卜带出泥的“阀”就形成了。


这是社会的自然规律。


因为从正面来说,他们是为了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属于正大光明的“传帮带”,谁都不能说什么。可在“传帮带”的过程中,又掺杂了祖师爷壮大门派的私心。


总之就是硬币的两面,利弊总是同时存在的。


山头壮大之后,如何安抚人心,让徒子徒孙们紧紧团结在祖师爷周围呢?


当然是 分配利益 喽。


祖师爷已经有非常高的江湖地位,自然有很多利益往来,手里也有很多资源,那么分配资源的时候,肯定要优先照顾内部成员。


比如学校有什么研究经费或者课题,先从徒子徒孙里选人来做,实在不行,再考虑外界的人选。政府有空余职位,也要优先推荐部属。


只有优先保证内部成员的利益,其他人才能看到希望,感觉跟着祖师爷有奔头,然后就产生了“向心力”,这样操作几次,派系的人心便安定下来了。


反正都是日常工作,谁都能做成,又不是造导弹的时候,非钱学森不可。


在中国的语境里, “任人唯亲 ”不是 什么好词, 如果 某大佬被 扣上“任人唯亲 ”的帽子,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可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不“任人唯亲”,难道“任人唯疏”吗?放着自己内部的人不用,跑去给不相关的人送利益,但你又怎么知道,你疏远的人,不是另一个山头的自己人呢?


而且你想追求公平正义,举贤不避仇,岂不是伤害了内部成员的利益?


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既然如此,还不如优先照顾自己人,明朝的严党、阉党、东林党,现在的各种圈子,都是这样起来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贾浅浅,什么能力都没有,只是因为父亲贾平凹的圈子,就能青云直上。


圈子和派系一旦产生, 随之而来的就是封闭性


因为要给内部成员分配利益嘛,肯定要收紧圈子的入口,保证圈子成员都是可靠的、值得信任的,永远不会背叛。


这样一来,外人就很难进去,除非有特殊门路,比如有贾平凹似的父亲或者老师,当然也可以娶个贾浅浅一样的老婆,嫁个圈中二代男性。


封闭才能保证纯洁,纯洁才能产生信任,而圈子的封闭性又产生排外性。


这也是为什么结婚要门当户对, 做事业要 攀附师生关系,毕竟没有特别亲密的关系,连圈子的门槛都摸不到。


随着圈子越来越稳定,一条护城河便围绕在圈子周围,哨兵警惕的望着来往人群,时刻准备刺出手中的长矛。


而护城河上只有一座吊桥,什么时候放下来,要看河对岸的人是谁,能不能对上暗号。



4



祖师爷用几十年的 时间,辛辛苦苦建立了一个圈子,自然不希望退休以后,圈子也跟着烟消云散。


那么选择可靠的继承人,就很重要了。


曾经有个老人说过:“还是要选我们的子女接班,起码他们不会刨祖坟。”


可见继承人的首要条件是血缘


这世上再也没有比血缘更可靠的关系了,其他人随时 可以 改换门庭,唯独 血缘关系是没法改变的,要是有人背叛父辈的圈子,跑到另一个圈子,哪怕再有诚意,别人也未必信任。


可问题在于,中国已经不是世袭的贵族社会了,谁敢明目张胆的世袭,要被戳脊梁骨的。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互相扶持”就有间接世袭的效果,却又避免了世袭的骂名


回到学阀的话题,便是互相吹捧。


梁启超曾经说陈寅恪:“我所有的著作加起来,也不如陈先生的300字有价值。”


梁启超名满天下,著作怎么可能没有价值,他说这句话,无非是用自己的江湖地位,给素人陈寅恪做背书。


有了名满天下的梁启超背书, 陈寅恪成名成家,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同一个圈子里的成员,先成名的前辈,利用资源提携同门晚辈,而这个晚辈的家族,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提携自家晚辈。


结果就是左手倒右手,大家一起升官发财。


如果有人站出来说,梁启超都是骗人的。那么梁启超就要说了,你说陈先生的著作哪里不好?说不出来吧,说不出来就别逼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