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忻儿童心理
发展心理学博士(康涅迪格大学),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任教于私立文理学院(玛丽维尔学院),两个男孩儿的妈妈,著有《养育的选择》。在这里分享心理学的概念、理论、研究以及育儿实践,也分享两个孩子在美国的成长故事。养育路上,和你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志红  ·  “素质降低后,我精神状态好多了” ·  昨天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2024秋季班正式招生(课程 ... ·  昨天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伴侣间忽略这件事,再爱也走不下去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陈忻儿童心理

直播一部分|从心家长如何“鸡”娃

陈忻儿童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09-26 07:59

正文

9.21号晚上我跟几位小伙伴一起玩了一下,搞了一场直播:《从心相伴,开学不慌》。


我和大家都熟悉的@温雅负责其中一个部分,从心家长如何鸡娃,也就是:如何把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运用到鸡娃上。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本是: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是个很大的话题,涉及的内容非常、非常多。


由于时间非常有限(节目组只给了30分钟),我们又想着尽可能多的谈到实践,所以只从这个角度拎出了我们认为最关键的内容,但还有很多内容根本来不及谈。


先睹为快,可以👇扫码收看直播。

我们都聊了什么呢?简单说说我们的思路吧。



01

当下大于未来,

好玩大于道理


鸡娃,就是想让孩子学习。


我们主张尊重孩子,支持孩子的自主性发展,但是这样的家长一定也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重视孩子的学习。毕竟接受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发展中相当重要的部分。


题:动机是学习的基础和根源。


想让孩子学习,就一定要让孩子对学习有健康的动机:好玩、好奇心、有用、享受、认知、目标等等,都可以。


然而这种动机在生活中却被大人有意无意的磨灭掉了:孩子真可怜,要开始上小学学习了;上学可太辛苦了;学习真受罪……这些话耳熟吗?


孩子是怎么区分出:玩很快乐,学习很痛苦的呢?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这里我和温雅分别讲了了自己家娃练字和学钢琴的故事,我们都在努力让娃感受到:写字、练钢琴、写作业是一件有趣、获益的事,是一件“我特别想要”、“我可不能错过”的事。


对学习的情感状态对了,“学习”这个行为启动的就自然了,投入就深入了。


当然大家会说:“益处、有用,都讲了,娃不听”,那么这里先放下亲子关系不谈(但它很重要),我想到的是:我们大人是生活在未来的,孩子是生活在当下的,我们讲道理的逻辑不是孩子的逻辑,他就听不到。


所以我们讲:


“你学习了,才能得第一名——我不要这个第一名行不行?”,

“你作业完成了,才能不被批评——我不去学校了行不行?”,

“你学习好,才能获得XX——为什么?”,


我们要知道这些话都是大人在意的(未来的)东西,孩子不是这样的。他只在乎当下的体验有趣吗?好玩吗?


所以,尤其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6-12岁),


在学习动机这:

当下>未来,

好玩>讲道理,

情感>理性。


孩子是生活在当下的生活里的,而不是未来里。

02

踩着成就感的台阶走


话题:动机搭建好之后,如何具体帮助到娃呢?


我请温雅给我们讲了一个她带过的高三学生小陈,2个月由原来的差生,变为对学习信心满满,有动力、有自我认知的学生。大家可以去听一下(扫码👆)。


这里我提炼出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搭脚手架,并且找到什么适合眼前的孩子,学习内容与孩子能力匹配。而不是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进更厉害的班级了,也想要去,看到别人用更难的资料了,也想来点,先不说大人的心态,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匹配的,那些资料对别人来说可能刚好合适,对自家娃说可能就难了,这会打击孩子的信心。


当然也存在一种情况:让娃(人)一直处于舒适区,也是一种不匹配(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大人身上)。


但是我的观点是,在娃还小的时候,我们宁可让娃积累过多的自信,也不想让他更多的处于信心不足,因为这像波浪,一浪推着一浪走,会影响后续的学习水平,进而互相影响。


换句话说,我们的核心是让娃踩着最近发展区的下限往上发展,让他踩着成就感的台阶往上走,而不是一直盯着上限去够够够:哎,这个他会了,我再加点难度,那个他也可以,我再来点xx——这个是我们要去觉察和避免的。


挑战,是有成就感的。那为什么在生活中很多娃不愿迎接挑战呢?温雅的答案是: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夸奖和鼓励,缺乏传递成长型思维的价值观,以及对待错误的态度(有效的60分vs无效的100分),也缺乏让孩子有自己做选择的权利。


我们call back一下前面说的:学习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作为动机,但学习中也一定会遇到困难,但是是什么让孩子愿意去挑战,让他觉得“这是一种促进,而不是一种威胁”,我想上面的内容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03

为人父母的心态


话题:动机、成就感、匹配,大家都知道,但是面对学校的高要求,家长也感觉到压力,怎么办呢?


比如父母要切实的查漏补缺,温雅讲了一个“生气的皮亚杰”的故事(这个梗我们一起想出来的,当时我们也是笑到不行哈哈):大班孩子被要求符号运算,温雅没办法只能补上孩子认知发展缺少的一步:在家用水果演练,把符号与实物对应起来。


我们还聊到了“孩子--父母--老师”三者的关系,孩子与老师的关系如何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父母对老师的评价会影响孩子如何看待老师。我们既然选择了老师就要信任他。


除了这些,我们还讲到父母的心态,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有积极作用,但是要符合孩子的能力,而不是远超过他的能力,不要跟学校一起挤压孩子;


孩子的生活不只有学习,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啊,很多孩子从家庭那得不到爱和价值感,就要去学习上抓取,然后学习也不好的话,就去游戏、他处,就一路下行了;


还讲到凝视孩子,是一种“让孩子的表现来代偿大人生活中缺乏的成就感”的心理,我们越是对自己和孩子满意,孩子越是有接收阳光和雨露的空间。


也聊到学(鸡)习(娃)的过程就是漫长而又曲折的,我们讲科学育儿,不仅指疾病讲究科学,还包括学习的规律也讲究科学。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不看他人成木成林,尽管种下自己的种子。

放在最后的花絮


虽然这不是我第一次视频直播,也不是第一次公众分享,但确是第一次对谈直播,有互动性要求。


起初节目组来找我时我拒绝了,因为感觉自己不太想出现在众人面前,想沉静一段,后来节目组不气馁又来问我,我也不好意思再拒绝了,决定接下这件事。


既然决定了就要认真准备,把每一次都当作自己最大努力水平的作品展示,而不是晃晃悠悠了事。


从整理思路-框架-调整角色-找感觉,有框架和关键词的稿子,没有逐字稿,因为我和搭档定位的是“对聊”,聊起天来就是很自然的,随着感情走的,我就准备一再调试自己进入聊天状态,允许自己的情感带着表达走,相信自己,深呼吸,放松,投入❤️


还有,我作为采访者,就要把“我”放小一点,有回应和反馈,但把话语权更多留给对方,对我来说也是新体验。


这对我也是一次挑战,在我们总想让孩子挑战时,为何不自己身体力行做好示范呢。我对自己是满意的,我对自己期待的状态都做到了,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带来的享受!


赶紧记录下这些美好的时刻,也谢谢所有友善的听众。


🌈🌈🌈


最后视频+语言表达比文字更丰富,传递的信息也更多,欢迎扫描文章开头的链接,观看我们的直播⛱️


我们期待你的反馈,如果感兴趣可以留言,说不定我们可以继续对谈这个话题。


END

🥂祝好。



如果有启发,欢迎分享,点赞和“在看”,给我反馈和鼓励,欢迎给我留言。


🌻分享育儿,更关注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