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父母志
这里是家庭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补给站,美好家庭的打造地,爸爸妈妈学习、思考、放松的后花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巴比特资讯  ·  前高管组团创业,OpenAI没有竞业协议? ·  2 天前  
巴比特资讯  ·  因为AI,阿里终于被市场看作一家要做102年 ... ·  2 天前  
巴比特资讯  ·  杨植麟和梁文锋,论文撞车了 ·  3 天前  
巴比特资讯  ·  第一批DeepSeek开发者,已经开始逃离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父母志

永远不要这样爱孩子!除非你想养逆子,值得所有家长都读读(深度好文)

父母志  · 公众号  ·  · 2024-11-15 07:00

正文

作者 | 主创团·枫子


早上送小孩上学时,看到这样一幕:


男孩想要吃油条,妈妈却觉得油条上火又不健康,就自作主张给男孩买了俩包子。


结果,男孩一看到包子,脸立马垮了下来,不满道:“我都说了多少遍,油条!油条!你怎么又买包子?”


妈妈见男孩发脾气,火气也瞬间被点燃:


“喊什么喊!好心买给你吃,还挑三拣四?你爱吃不吃!”


“不吃就不吃!”


男孩抓起包子,就往妈妈身上砸去,然后就气冲冲地往学校方向走了。


妈妈气得在后面直骂: “长本事了你,看要不要饿死你!”


看完唏嘘不已。


本来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在母子俩的“互相对抗”中愈演愈烈、两败俱伤。


孩子满心委屈,认为妈妈不尊重自己;妈妈感到心寒,觉得孩子没良心。


不经想起心理学上的“ 海格立斯效应 ”。


说的是一个叫海格力斯的大力士,被一个鼓起的袋子绊了一跤。他一气之下就踩了袋子一脚,没想到袋子却鼓起来。


他越踩,袋子越鼓,一直鼓到挡住了去路。


海格力斯的行为,就像 生活中“爱对抗”的父母,为了一点小事和孩子计较、较劲、争输赢。


结果导致亲子之间陷入对抗的权力之争,冲突不断。


尤其是下面这3种对抗式教育,不经意间就把家庭变成了战场,把孩子变成了敌人。


遇事爱争输赢


心理学专家曾奇峰曾说: 中国大多数家庭矛盾,都是一场隐秘的权力斗争。


生活中,不少父母擅长通过权威去镇压孩子,让孩子必须听自己的,其实就是父母的胜负心在作祟。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母女对峙的视频。


就是一个生活中挺常见的场景,女孩犯错了,也承认了错误,并请求妈妈让自己静一静。


但妈妈则坚持认为女儿态度不端正,还没认识到错误,所以仍训斥了女孩很久。


不可避免的,母女俩再次爆发战争:


“你今天的事情是对是错?”

“错了又怎么样!”

“错了改不改?”

“改啊,又怎么样?”

“该不该被教训?”

“该啊,又怎么样!”



整个视频持续了5分钟,我们不知道女孩做错了什么事情,可能她们自己都忘了为什么而争辩。


但我们可以看到,妈妈看似在教育孩子,实际上在逼孩子认输。


父母用权威武装自己,孩子用情绪保护自己。


在这样的对抗下,没有人会是赢家。


育儿博主王人平曾说:


“靠对孩子的接纳、尊重和信任,赢得孩子对自己的尊敬和追随,还是靠威权、羞辱,甚至暴力赢了孩子,让孩子屈服和听从?


父母不同的信念、价值观和教育方式,会构建不同的亲子关系,养育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真正会经营家庭的父母,一定是接纳在前,对抗在后;关系在前,输赢在后。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王占郡,有一次开车带女儿上课外班。


当时女儿在后座喝咖啡,他随口便叮嘱了一句:“放在卡座上,别把咖啡洒了。”


结果话音刚落,女儿就发脾气了:


“我刚想放你就提醒我,你说我放还是不放呢?我如果放了,算你的还是算我的?”


王占郡没有过多计较,而是连忙道歉,收回自己的话。


于是,一场眼看就要爆发的争吵,当下就画上了句号。


要知道,牙齿和舌头在一起,尚且有磕碰的时候,更何况是家人之间的相处。


父母若处处要争个输赢对错,只会把孩子逼成一个“随时备战”的刺猬。


多给孩子一些接纳与理解,包容与退让,父母才能真正赢得孩子。



小事不停地纠错


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曾收到一位妈妈的求助:四年级儿子,特别叛逆,母子俩已爆发了几次大战。


沈教授去她家做客后,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在就餐时,她看似和沈教授聊天,注意力却一直在儿子身上。


儿子刚落座,她说:“你要把餐布铺在自己桌子上,然后盖住你的大腿,这样能防止汤汁溅到身上。”


儿子拿起筷子,她说:“筷子要往上拿一点点,不然你用着不方便。”


儿子拿勺子喝汤,她又说:“你拿的时候小心一点,不要敲桌子,也不要敲杯子,发出声音不礼貌。”


短短一个小时,她的眼睛一直盯着儿子,在各种小事上挑毛病,纠正儿子。


好像无论儿子做什么,都是不对的。


肉眼可见的,儿子就像一个气越来越足的气球,直到不堪忍受,撑破、爆发,朝妈妈就是一顿吼。


对此,沈奕斐直言,总在小事上纠错的家庭,看似不打不骂,却让人窒息。


是啊,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当一个孩子无论做什么,得到的都是否定和纠正,他便会陷入无尽的内耗,在负能量的磁场里把自己逼伤。


博主@吉米妈的一位朋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


从小,分明是很多无关紧要的小事,朋友父母却揪着不放,喋喋不休、可着劲地挑剔。


比如,吃饭不小心弄脏衣服、水杯放错地方、门没关好……


因为害怕被指责,她每天的生活都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哪里做得不对,又惹怒了妈妈。


也因为长期的压抑和紧绷,她离家以后,也总是畏首畏尾,生怕哪里做得不好得罪了领导和同事。


她性格还特别敏感,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失眠焦虑,精神内耗非常严重。


一味挑错,就是一剂慢性毒药,不仅有即时的杀伤力,更会对孩子产生持久深远的伤害。


想起作者德赛莱说的:容忍和体贴,没有这两件东西,家庭还成什么家庭呢?


真正幸福的家庭,其实不是没有磕磕碰碰,而是有不对抗的智慧。


对无关痛痒的小事“装聋”,对不伤大雅的细节“作哑”。


少泼冷水,多点松弛感,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养育。



凡事爱唠叨说教


有一位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曾向教育专家钱志亮吐露烦恼:自己越来越不喜欢与父母聊天。


原来,年轻人刚找到工作那会儿,每天都特别累,与父母视频聊天时,无意谈起初入社会的种种不适应。


爸爸听完,却没有安慰,上来就是一堆大道理:


“世界上哪里有轻松的工作,大家都不容易,你需要适应。”


“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你啊,就是吃的苦太少了。”


……


爸爸的话句句在理,但年轻人却再也不想多说一句话了。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通病。殊不知, 父母自以为是的“良言诤语”,在孩子看来,只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与没完没了的唠叨。


这实际上是一种不信任和带有指责的表现,传递的潜台词是:


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你不行,你必须听我的。


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强硬地跟孩子讲道理,往往只能激起孩子负面情绪,让孩子彻底对父母关上心门。


真正能管住孩子的父母,必然是“不讲道理”的。


孩子6岁前,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所以不妨让孩子多体验后果。


比如,孩子挑食不吃饭,那就让他尝尝饿肚子的滋味;


天冷,孩子不想穿秋裤,就让他尝尝感冒的滋味;


孩子脾气大,不尊重人,就让他尝尝被人吼骂的滋味……


适当让孩子吃点苦头,往往比父母说教一百次更有效。


孩子6到12岁,不会听父母怎么说,但会看父母怎么做,所以要多做榜样。


钱学森的长子钱永刚,在讲座中提及父亲如何教育子女时,这样说:


“父亲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


要说有什么教育秘诀的话,可以用三个字总结,那就是‘不教育’。


从小到大,父母从没有给我们上过政治课,我们都是看父母怎么做就怎么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