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敏感性皮肤(SS)是一种高反应状态,表现为受到刺激时皮肤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等症状,可能伴有红斑、丘疹等。其成因可能与频繁换用化妆品、过度清洁等因素有关。《中国敏感性皮肤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指出,SS人群选择化妆品应避免含易致敏成分如月桂基葡糖苷等。一些成分如青刺果油、透明质酸等可帮助缓解皮肤敏感。SS人群护肤应注意适度清洁、舒缓保湿、严格防晒。化妆品不良反应应对措施包括局部止痒、抗炎、保湿等方法。来源为中国医药报。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敏感性皮肤的特性及表现
敏感性皮肤在受到刺激时出现灼热、刺痛、瘙痒等症状,可能伴有红斑、丘疹等体征。
关键观点2: 敏感性皮肤的成因
频繁换用化妆品、过度清洁等因素可能诱发敏感性皮肤。
关键观点3: 敏感性人群选择化妆品的注意事项
应避免含有易致敏成分如月桂基葡糖苷等化妆品,选择成分少、配方简单的产品。
关键观点4: 缓解皮肤敏感的成分
一些成分如青刺果油、透明质酸等可以帮助缓解皮肤敏感,促进皮肤屏障恢复。
关键观点5: 敏感性皮肤的护肤原则
遵循适度清洁、舒缓保湿、严格防晒的原则,注意使用具有保湿、舒缓、修护功效的化妆品。
正文
敏感性皮肤(Sensitive Skin,SS)是指皮肤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出现的一种高反应状态,属于一种特殊的皮肤类型,常见于面部皮肤。临床表现为受到物理、化学、精神等因素刺激时,皮肤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等感受,同时可能伴有红斑、丘疹、脱屑、毛细血管扩张等情况。
导致SS的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中国敏感性皮肤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中提到,频繁换用化妆品或同时选用多种品牌的化妆品、过度清洁面部、反复使用消毒产品、外用刺激性药物、局部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某些激光治疗术等均可诱发SS。
一项应用人体封闭型斑贴试验进行的正常人群和SS人群皮肤特点对比研究显示,SS人群对多种化妆品常用成分过敏,包括月桂基葡糖苷、没食子酸月桂酯、没食子酸辛酯、硫酸镍、葵基葡糖苷、山梨坦油酸酯、甲基二溴戊二腈、硫柳汞、氯化钴、秘鲁香脂、三乙醇胺等。这些成分大多作为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乳化剂、防腐剂等存在于化妆品,尤其是一些发用化妆品中。因此,SS人群在选择化妆品时应尽量选择防腐剂、表面活性剂含量较低的产品,并尽量避开以上易致敏成分。
有一些成分可以帮助SS人群缓解皮肤敏感的情况。比如,青刺果油、透明质酸、神经酰胺等成分,可以促进皮肤屏障的恢复;活泉水和各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如洋甘菊、碧萝芷、马齿苋、仙人掌提取物以及燕麦生物碱、a-红没药醇等,对皮肤有较好的抗炎和舒敏作用;人工合成的TRPV1拮抗剂(反式4-叔-丁基环己醇)和神经胜肽,能缓解皮肤红斑、刺痛等不适。
理论上,成分少、配方简单的化妆品引起刺激和过敏的可能性也会较低,SS人群在选购化妆品前可以通过国家药监局官网或者化妆品监管APP查询化妆品成分信息,并注意在使用新产品前先进行皮肤测试。
SS人群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处于高反应状态,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等主观症状,同时可能伴发红斑、丘疹、脱屑、毛细血管扩张等客观体征,常常不能耐受普通护肤品,应尽量选择具有保湿、舒缓、修护功效的化妆品。对于SS人群来说,所用护肤品的功效也不宜太多,护肤时要遵循适度清洁、舒缓保湿、严格防晒的原则。具体可参考以下步骤。
清洁
可用清水或温和产品洁面,早晚各1次,避免使用刺激性洁面产品。
补水
面部清洁后如红斑较为明显,可用舒缓类保湿面膜外敷。皮肤敏感情况有所缓解后,可在每日早晚面部清洁后选用具有修护皮肤屏障、保湿、抑制炎性细胞作用的舒缓类保湿水为面部皮肤补水。
保湿
SS人群可选择具有修护皮肤屏障、降低神经血管高反应、抑制炎症细胞的舒缓类保湿霜加强皮肤护理。皮肤敏感情况好转后,可选择降低血管高反应性的祛红类功效性护肤品,预防面部红斑的产生。
防晒
紫外线易激发皮肤敏感的主客观症状,故防晒对于SS人群尤为重要。由于一些防晒类化妆品本身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建议SS人群优先选择使用太阳伞和防晒衣进行防晒。如果确实需要使用防晒类化妆品,应选择无乙醇、无香精、致敏性低,并且添加保湿、舒缓成分的防晒产品。
由于皮肤特点等原因,SS人群通常更容易发生化妆品不良反应。化妆品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斑贴试验。使用化妆品后如果发生不适,不必过度慌张,应及时清理皮肤表面残余的化妆品。如症状没有缓解,则应携带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化妆品及外包装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常见应对措施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