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上映的《八月》在内地市场能有一线生机吗?
穿越者综合编辑
每到有质量不错的文艺片上映,大概就会有关于小众艺术电影生机的讨论涌现,去年,一部黑马电影《八月》击败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与号称真正的银河映像20周年纪念之作《树大招风》两部热门片,拿下金马奖最佳影片,并且该片还是导演张大磊的处女作,金马奖的背书大概让人对质量无可置疑,但是问题来了,3月24日上映的《八月》在内地市场能有一线生机吗?
小众电影试图寻找新方式收获观众
就在商业大片正在风卷残云的扫荡电影市场之时,2016的台湾金马奖上,名不见经传的《八月》击败《树大招风》和《我不是潘金莲》等入围大作,一举拿下了最佳影片。这部极具个人风格和文艺气质的电影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视角,纪录了90年代初国企改革背景下,小城家庭的所发生故事。而这也是导演张大磊的个人第一部长片作品。这部作品,在收获了不少奖项及业内好评之后,最终定档2017年3月24日登陆内地院线。
该片的排片量和票房都令人担忧
尽管《八月》有金马奖最佳影片这样重量级奖项的加持和众多业内人士的口碑力荐,但其独特的黑白影像,浓重的年代感以及强烈的个人表达,都让这部电影毫无疑问的被划入了小众文艺电影的范畴,面对即将而来的院线上映,其排片量和票房都令人担忧。
去年年底中国的电影银幕数量超越美国,位列世界之首。在这样的市场体量之下,主流商业大片几乎势不可挡,而不少小众的艺术电影和纪录电影愈发没有了生存空间,院线给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排片量,往往会成为压死这些艺术类电影的最后一根稻草。
过去几年,呼吁院线提高艺术类电影排片的声音屡见不鲜。2015年,导演王小帅新作《闯入者》上映时的一份公开信,坦言“这是商业片最好的年代,也是严肃电影最坏的年代”,全因当时《闯入者》的院线排片不足百分之一。
到了2016年,先是出品人为已故导演吴天明遗作《百年朝凤》呼吁院线提高排片,而在直播中当场下跪,令人不忍。后有年末上映的话剧改编电影《你好疯子》遭遇高口碑低排片的无奈境遇,让参与电影的三位电影人纷纷在微博发声,为电影争取排片:“真诚地希望各大院线能够给《你好疯子》多一点放映机会,只要争取到给我们5%的排片空间,能每天排映一个黄金场”。
由于小众国产片和艺术类电影的处境每况愈下,让不少支持这些电影的电影人,都试图寻找新的方式去帮助这些电影收获更多的票房和观众。2015年年末先是出现了“众筹观影”的文艺纪录片《我的诗篇》,在将近一年的活动中,最终完成了千场的众筹点映,并于2017年一月获得院线支持,成功登陆院线,成为了第一部由普通观众推动进入院线公映的电影。
通过微信服务号平台可完成发起和报名
这种模式最大的亮点,是将排片的权力交给了观众,当一部影片在具体影院某个时间段的有足够的观影人数,那么影院就可以确定排片并安排放映,这样的安排无疑让那些原本没有排片空间的小众电影,多了一个在大银幕上与观众见面的机会。
2016年年末的纪录片《生门》,则更出人意料的来了一场“先观影后买票”的实验,在25个城市中做一次先看后付款一百场的点映活动,尽管具体票房回收数字不详,但营销效果十足,让不少人起码知道了还有这样的一部电影的存在。
近几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这块蛋糕虽然一直在变大,但从中获益最大的还是明星阵容强大、话题度高的商业电影。在电影商业化的大潮中,试图追求个人表达的艺术性较强的小众电影,一直举步维艰。一方面,它们在商业院线里和商业电影拼杀,结果当然是惨败居多;另一方面,想看这类电影的观众不知道能上哪儿去看,因为除了商业影院,小众电影也极少有别的“见观众”的途径。